分享

《满江红》作者是不是岳飞?

 闲野之家 2023-01-29 发布于天津
图片

在宋朝,诞生了很多能文能武的人才,比如范仲淹、郑文宝、宗泽、岳飞、辛弃疾、文天祥等,他们不仅善于带兵打仗,而且可以执笔为文留下许多文彩斐然的传世之作。

其中杰出者,比如名将岳飞,他一生戎马倥偬,闲暇之时,寄情笔墨,写了一些脍炙人口的诗作,《满江红》词即是其一。词曰: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

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

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这首词气势恢弘,风格粗犷,感情奔放,音调高昂,可谓千古绝唱。正如文学评论家陈廷焯在《白雨斋词话》中所说:“千载后读之,凛凛有生气焉”。

然而,就是这一词中名篇,却有人提出并非岳飞所作。

《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岳飞”词条说:关于《满江红》(怒发冲冠)一阙,“不见于岳飞之孙岳珂的《金陀粹编》中,至明代宗景泰六年(公元1455年),袁纯所编《精忠录》始加收录。

因此近代语言学家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今人夏承焘《岳飞满江红词考辨》等文,皆对此词的作者、作年提出疑问。

不过,也有不少人认为此词慷慨激昂、大气磅礴,实非后人所易伪托。

一、最早对这首词作者提出怀疑的是近代学者余嘉锡,他在《四库提要辩证》卷二十三《岳武穆遗文》的条目下,提出两点:

1、岳飞的孙子岳珂所编《金陀粹编》中的《岳王家集》,并未收录此篇。

岳珂这个人精于鉴赏,富于收藏,费时三十余年,收集祖父遗稿。如果《满江红》确实是岳飞所作,岳珂怎么可能会粗心遗漏呢?

2、《满江红》这首词在宋朝、元朝的一些书籍里没有收录,最早见之于明嘉靖十五年(公元1536年)徐阶所编《岳武穆遗文》。

徐氏据明弘治十五年(公元1502年)浙江提学副使赵宽所书岳坟词碑收录,而赵宽也没有注明所据何处。

这首词沉埋了数百年之后,突然出现在明代中期,怎能不使人产生怀疑呢?

赵宽在词碑中,还收有岳飞《送紫岩张先生北伐》的诗词,据清人考证为明人伪作,《满江红》词也有伪托的嫌疑。

应该肯定,余嘉锡的见解很有道理。他向《满江红》为岳飞所作的传统观点提出了挑战,并由此引发了长时间的《满江红》作者之争。

二、1961年,著名词学专家夏承焘撰《岳飞满江红词考辨》一文,赞同余嘉锡的观点,并提出了新的见解。

他认为词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一句明显不妥,使人生疑。

图片

图片

1、岳飞伐金的口号是直捣黄龙府,黄龙府在今天的吉林省长春市农安县。

而贺兰山在今天的宁夏回族自治区中部,那个地方在宋朝时属于西夏。词中明显弄错了战略方向,岳飞怎么会犯这种幼稚的地理常识错误呢?

图片

图片

2、贺兰山不同于唐诗中的“玉门”、“天山”等边塞泛称地名,而是实指。

贺兰山在古诗词中历史不长,载于史书,始自北宋,宋人诗词中的贺兰山,都是实话实说。

此后,以贺兰山入诗者多,也都是实指而非泛称,因此贺兰山不应同黄龙府混为一谈。

图片

3、明代中期,北方鞑靼族入据河套,不断骚扰明朝北部边境,他们攻掠甘州(今甘肃张掖)、凉州(今甘肃武威)时,多取道贺兰山后。

明孝宗弘治十一年(公元1498年)明将王越率军在贺兰山大败鞑靼,真正“踏破贺兰山缺”。

这种情况在南宋是决不会有的,《满江红》之所以这样写,“正是作这首词的是明代人说当时的地理形势和时代意识”。

再从《明史·鞑靼传》记载看,王越取得贺兰山大捷的时间与赵宽所书词碑时间接近,由此推测,《满江红》可能为王越军中有文学修养的人士所作。

4、《满江红》这首词在宋朝、元朝时期的著作中从未露面。

如元杂剧《宋大将岳飞精忠》的唱词中,竟通过岳飞之口引用了他身后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诗句。

而该剧整本对《满江红》不提只言片语,足以说明当时的人们不知道有《满江红》这首词。

至明代在杭州市西湖岳坟树立词碑后,浙江籍文学家姚茂良写了宣传岳飞事迹的《精忠传》,全文收录了《满江红》一词,那么,他的依据什么呢?不得而知。

这些观点有理有据,海内外学者纷纷响应,并撰文各抒己见。

三、1980年台湾《中国时报》刊登孙述宇《岳飞的〈满江红〉一个学者的质疑》一文。他着重从词的内容和风格上提出质疑:

1、《满江红》词中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等事迹和典故应为作者所亲历。

这首词如确为岳飞所作,岂不成了自己用自己的事迹和典故入词?这就有些匪夷所思了。

相反,根据这些众所周知的材料,一个仿造作者就很容易写出这么一首词来。

2、岳飞的另一首词《小重山》,低徊宛转,失望惆怅,有一种欲说还休的味道。

而《满江红》一词激昂慷慨,英风飒飒,是一首英雄抒情诗,而英雄心中未必有澎湃的感情,也未必将“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等豪杰事务看得多么了不起。

一般地说,英雄诗多是做不到英雄的诗人向往着英雄而创作出来的。

《满江红》一词只是一首有事迹、有心志、有抱负,但没有生活阅历的伪英雄诗,豪气过于外露,感情溢于言表,不像岳飞的风格。

诸多学者虽然怀疑《满江红》词为伪作,但并未否定此词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作用。

如余嘉锡说:“疑之而其词不因我而废,听其流行可矣。”

夏承则认为此词虽为伪作,但其传达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所起的历史作用不容忽视,更不宜将其与一般作伪诗文相提并论。

孙述宇虽然断定《满江红》“什九不是岳飞作的”且“有艺术上的缺憾”,但是仍然认为“即使不是岳飞所作,《满江红》也仍值得流传下去”。

显而易见,学者们的这些见解,颇有见地。新的观点很有号召力,然而传统的观点也不容轻易推翻。

绝大多数学者认为此词当为岳飞所作。因为词中所列事迹大致与岳飞经历相符,并且认定此词是一篇志在君国,气势豪迈,非岳飞不能为的千古绝唱。

也有人根据史实,结合词句,考证出《满江红》一词的具体创作时间。

如李安《潇潇雨歇—岳飞的〈满江红〉读后》(载台湾1980年9月21日《中国时报》)一文认定此词为宋高宗绍兴三年(公元1133年)九月,岳飞任江南西路沿江制置使,神武后军都统制,驻军江州(今江西省九江市)时所作。

而朱瑞熙在《中华民族杰出人物传·岳飞》中指出,此词为南宋绍兴七年(公元1137年)岳飞击败伪齐国刘豫的军队,升为宣抚使,加官太尉后,回到鄂州有感而作。

除此以外,尚有南宋绍兴初年、二年、四年、五年、六年、十年、十一年等等诸多说法。

四、坚持认为此词为岳飞所作的学者,提出了颇为有力的证据:

1、“三十功名尘与土”应理解为宋高宗绍兴三年(公元1133年)岳飞满三十岁时,受到朝廷的恩宠,始掌指挥大权的记载。

岳飞自二十岁转战南北,至三十岁由江州奉诏入朝,计其行程,足逾八千里。故而有“八千里路云和月”一句。

岳飞置司江州时,恰逢秋季多雨季节,因而词中有“潇潇雨歇”之句。

由此不难看出,《满江红》词句,皆与岳飞经历相符,怎能认定为后人用岳飞事迹作伪诗呢?

应是岳飞在身负国家大任,倍受朝廷恩宠,内心深有感触的情形下,一气呵成此壮怀述志的《满江红》。

2、贺兰山为“长安”、“天山”一类借指地名,在宋代诗词中经常提及。

如陆游将天山比作中原前线(“更呼斗酒作长歌,要遣天山健儿唱”),辛弃疾把长安喻为汴京(“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难道说他们也是犯了地理性错误?

岳飞以贺兰山喻作黄龙府,而“胡虏”、“匈奴”等词亦是借古喻今,暗指入主中原的女真贵族。

图片

图片

图片

早在岳飞之前,西夏与北宋屡屡交战,范仲淹经略延安府,镇守边陲,抵御外族。

岳飞以贺兰山喻敌境,借以抒发自己怀念先贤,意欲建功立业,誓死捍卫国家领土的雄心壮志。

不能简单认为此处违背地理常识,而应从岳飞内心深层次角度去思索。

3、文学史上兼擅两种风格的词人很多,如苏轼既能唱“大江东去”,亦能吟“十年生死两茫茫”。

岳飞的《小重山》与《满江红》二首词风格截然不同,不足为怪。

又据岳飞在克复建康城后所写《五岳祠盟记》云:“嗣当激励士卒,功期再战,北逾沙漠,蹀血虏廷,尽屠夷种。迎二圣归京阙,取故地上版图。”

这首词与《满江红》一词风格情怀,均臻一致,甚至用字遣词,也很相像,故而不能轻易否定《满江红》为岳飞所作。

4、岳珂所编《金陀粹编》之所以未收《满江红》一词,是因为岳飞蒙冤而死时,家产抄没,即使文稿奏议亦未能幸免。

后来返还文稿时,已是事隔多年,“其篇盖不可殚数。”

“飞之零章断句,后人乃掇拾于蠹蚀灰烬之余”(《四库全书总目》卷一五八别集类十一)。

况且,岳飞去世后数十年,为秦桧及其党羽执政,《满江红》一词不可能在当时传诵,亦是情理之中。又因为元代实行民族高压政策,怎么会容许抗击异族的作品流传?

而明代中鞑靼北犯边境,出于政治需要,朝廷大力宣扬岳飞事迹功德,并于景泰年(公元1450年)建岳王庙,在这种大气候下,沉埋了数百载的《满江一词,终于得到大放光彩的机会。

因而,明人编著的《岳武穆遗文》忠录》等书籍收录《满江红》一词不足为奇。

5、历代都有一部分作品,往往被湮没了多年后才被人发现。

如唐朝诗人韦庄的《秦妇吟》,直至清代才看到原文,整整埋没了近九百年。

又如战国时期的《孙膑兵法》,也被沉埋了两千多年,在1972年发掘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时才看到了它的真面目。

《满江红》一词应当属于这种情况,它虽然不见于宋元记载,但决不能轻易否定为岳飞所作。

按古代私人藏书往往自视为至宝,一般情况下决不轻易示人,即使有人竭尽全力搜寻,也不能做到备载无遗。

因而岳珂的《金陀粹编》不收录《满江红》,并不能说明岳飞从未作过此词。

近代学者唐圭璋在《读词续记》曾举这样一例:岳飞另有《满江红》(遥望中原)一首,亦不见于岳珂《金陀粹编》,但是墨迹却经宋、元、明诸位学者收藏,流传至今。

既然岳飞词翰犹有遗墨,当不能轻易定为伪作,足以证明了《满江红·怒发冲冠》也应是岳飞遗作。

6、最先将《满江红》一词书碑的不是赵宽,而是岳飞的同乡汤阴县庠生王熙。

这是在1981年文物普查中,于河南省安阳市汤阴县岳飞庙的一块石碑上发现的。

碑末署年为明英宗天顺二年(公元1458年),远远早于王越取得贺兰山大捷的时间,因而排除了王熙抄录王越等人伪作的嫌疑。

王熙世居汤阴,出身官宦家庭,他书刻《满江红》的目的在于借岳飞之威使此词声名远播,让汤阴扬名于天下。

如此严肃之事,王熙断然不会伪作忠臣之词而沽名钓誉,由此判断《满江红》一词只能为岳飞所作。

7、1986年,有关部门在浙江收集到一部《须江郎峰祝氏祖谱》谱内载岳飞于绍兴三年(公元1133年)赠祝允的《满江红》,词云:

怒发冲冠,想当日,身亲行列。

实能是、南征北战,军声激烈。

百里山河归掌握,一统士卒捣巢穴。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励节。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

驾长车踏破、金城门阒。

本欲餐胡虏肉,常怀渴饮匈奴血。

偕君行,依旧奠家邦,解郁结。

祝氏和词中有这样词句:“握神矛,闯贺兰山窟”,“半生心志付云月,望将军,扫荡登銮,朝天阙”。

据祝氏谱载祝允哲为江南豪族,曾随宋徽宗御驾亲征。

岳飞受秦桧陷害入狱后,祝曾上书宋高宗,以全家七十余口性命乞保岳飞出狱。由此看来,岳飞与祝允哲是亲密无间的挚友,可谓生死之交。

因而陈非在《满江红》(怒发冲冠)只能是岳飞的作品》(载《文史知识》1995年12期)一文中推测说:《满江红》当是岳飞在特定环境中,以自己原作为基础,适当吸收祝氏和作中的些词句,进行改写而成的。

8、据清代学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载:贺兰山同名者有三,一在宁夏回族自治区中部;二在河北磁县;三在江西赣州市西北。

三山中以宁夏贺兰山最为著名,故一般词学家认为《满江红》词中的贺兰山即为此,其实不然。

有人认为,岳词中的贺兰山应为河北省邯郸市磁县西北三十里外的那一座。该地曾为抗金战场,宋钦宗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岳飞两次从军,六次往返贺兰山间。

岳飞驻军于磁州西南三十五里的岳城镇,贺兰山既是他的练兵场所,又是“连结河朔”的重要战略据点,更是“直捣黄龙府”的必争之地。

贺兰山在岳飞心目中有着特殊的位置,他很可能通过诗文反映出来,因此,不能以贺兰山一词来怀疑此词的真伪。

9、《满江红》词中“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一联所表达的语义,犯了诗家大忌。

岳珂精通词学,不愿意主动将祖父词作中的“瑕疵”呈示于人,故《金陀粹编》中不收此词。

到了明代,岳飞地位渐渐升高,其诗文皆视为此类小疵已无碍白璧全貌,所以,明代的《岳武穆遗文》、《岳忠武王文》多收入此词。

然而怀疑《满江红》为岳飞所作的学者,并未被以上论据所折服。

再以贺兰山为例,河北省邯郸市磁县的那座小山鲜为人知,如此千古名篇,去写一座无名小山,实在让人难以理解。

还有人指出《祝氏族谱》可疑点甚多,如南宋绍兴十一年(公元1141年)祝允哲《乞保良将疏》卷首有“乞保良将,以复二帝”语,从官制、官职、官衔看,均混入了不少明、清之制,显然,有悖于史实,资料的真实性很不可靠。

又联系古人有攀附名人之风,因而不能排除《祝氏族谱》在修撰时收入《满江红》一词,以攀附忠臣煊已作伪的可能。

更重要的是,说《满江红》与《祝氏族谱》中的和词有相同之处,但谁又能证明祝谱所记此事的真实性与和词的可靠性呢?

显然,这种说法仍值得怀疑,所以认定《满江红》为岳飞所作尚欠妥当。

争来争去,这一疑案终未解决,但达成了一致共识,均承认此词的突出价值。

《满江红》一词,无论其思想性、艺术性诸多方面,都具有一股震撼人心的爱国强动力,催促人们精神振奋,奋勇向前,无所畏惧。

《满江红》是我国历史上一首亘古未有的词中杰作,至于是否为岳飞本人所作,似乎已经并不重要了,同时,我们也期待着有新的发现,以破解这一文学疑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