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寒假实践活动,家长怕耽误孩子学习,不让他们真实践,托关系填表盖章应付了事,不是帮孩子是在害孩子

 平湖一柱家教号 2023-01-29 发布于山东

【平湖一第1994期  家教专题

    【核心提示】学校的教育的重点是学科知识,而像劳动教育、综合实践等教育的主阵地则在家庭、在社会,其主要执行者是家长。为此,要切实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核心素养,不仅需要学校的努力,更需要家长的支持与配合……


寒假期间,学校都会给学生布置一些综合实践作业,这些作业,可以让学生走向社会,接触社会,认识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提升他们的策(计)划能力、动手能力、与人交往能力,适应社会能力等各种能力,促进他们综合素养的提升。

但是,很多家长却怕耽误孩子学习,不认“实践”这把壶。让本该是孩子躬身实践的活动,却都由家长出面搞定——让孩子摆拍个照片、找熟人盖个章完事。

所以,在家长眼里,像综合实践、社区志愿服务、职业体验等活动都是形式主义。

这不,网上有个家长吐槽道:“今天又经历了比较让人无语的事情,儿子今天把学校让打印的东西发给我了,我定睛一看,这是什么鬼,现在初中生、高中生还搞这些东西?”

在家长看来,让学生参加综合实践活动这件事“这真的好离谱!”

家长说:“我们家孩子上的也不是什么“贵族中学”、“顶级私立”之类的学校啊,就是在济南的、普普通通的一个中等水平的学校,为什么会有这些奇怪的东西。”

        平湖一柱在这里也纳闷了,难道只有“贵族中学”、“顶级私立”之类的学校才有资格让学生去做综合实践活动?只有贵族学校的学生做综合实践才有用?普通中学的学生难道就不需要做吗?做了就是形式主义吗?

或许这就是家长与家长之间的区别——有的家长不惜重金把孩子送去上私立学校、贵族学校,为的就是让孩子搞实实在在的实践活动,而普通学校家长,却认为综合实践是形式主义,没有用,这难道真的是“贫穷限制了家长的想象力”?

这还不算,家长对“职业行业体验”活动,更是反感。“真的理解不了,一个未成年的高中生为什么要做'职业行业体验’?”

一是认为90%的学生家长都是普通人,没有条件、没有关系让孩子去做职业工作体验,不可能找到可以体验的“职业”;二是拿出法律规定用人单位不能招收未成年做挡箭牌,认为孩子未成年,不能去“工作”。

这真是,欲不让孩子完成作业,何患无辞呢?

在这里,该家长实际上是曲解了“职业行业体验”的本义。首先,职业体验不是让孩子去“打工”,而只是让他们去做短时间的“体验”,而且,这个体验不是让他们独立完成工作,而是在成人——也就是家长说的“导师签字中的导师指导下的对工作进行“体验”,比如,有的地方组织学生到书店体验,学习图书分类,整理书架,指导读者购书等。有的学地方组织学生到超市做引导员、推销员等,这与法律规定的“不能雇佣未成年人”没有任何关系。

再就是进行职业体验,没有规定具体的行业、职业、工作,孩子可以由学校组织,也可由社区组织、也可由家长自己根据实际情况自行安排,形式非常灵活。

如果是家长自行安排,最简单的就是可以让孩子到家长自己、亲朋好友、左邻右舍的工作单位、场所去体验一天或几天的工作,我想这是不需要什么特殊“关系”的。除非家长自己在工作单位不受欢迎、平时人缘特差,没人愿意为其帮忙。

但是家长意见纷纷,特别是盖章签字,家长觉得困难,于是学校老师说“只需要学生把内容写好,签字盖章的事情老师去解决”。

这下家长该高兴了吧?不,不高兴,家长就把老师为家长的分忧解愁理解成实践活动可以不做了,只写写就可以了,又吐槽说:“说实话挺无语的,让孩子写的这些东西,不仅要评分,甚至还要挂钩学生的学分,家长孩子忙活一通,老师来一句'孩子只需要写一下内容就好’,很可笑,学生啥也没干哪来的内容可写呢,什么都没干胡编乱造一个志愿活动内容和职业体验内容,还要写感受。”

嗻,如此家长,才真是让人无语啊!

每年高考后填志愿,孩子不知选什么专业,上什么学,家长也不清楚,于是花重金找志愿辅导机构填志愿,结果孩子上了大学对专业不喜欢;大学甚至硕博毕业后到社会上找不到满意的工作,工作不顺手,不如意,最后卧在家里打游戏、啃老,这个时候,家长不是无语,而欲哭无泪啊!

而家长不知道,孩子如此结果,都是当初实践活动不参加、不认真对待,家长嫌麻烦、包办代替、弄虚作假,形式主义的结果……

当下教育的难点,不在于国家教育制度、内容设计不科学,也不在于学校、教师对国家政策规定落实不到位,关键在于教育不仅是学校、教师的事,更是家庭、家长的事。

学校的教育的重点是学科知识,而像劳动教育、综合实践等教育的主阵地则在家庭、在社会,其主要执行者是家长。为此,要切实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核心素养,不仅需要学校的努力,更需要家长的支持与配合。什么时候,家长不再对学校安排的活动鸡蛋里挑骨头、不抱怨、不吐槽,不再将教师逼进厕所里,而是对学校教师安排的活动积极配合的时候,我们的教育才有了希望,我们孩子的核心素养才会真正得到提升!

近日,教育部等十三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的意见》,明确了学校、家庭、社会三方在协同育人中的各自职责定位及相互协调机制。把节假日、休息日带领支持孩子参加社会劳动、志愿服务、职业体验等活作为对家长的要求,但要落到实处,尚需要时间,任重道远!

(作者:李玉柱,本文为 平湖一柱原创作品,欢迎指导,转载或引用请注明作者和出处,违者必究。)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