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正月初八。一大早我7:00上班的时候,就看到小两口已经在忙乱着做营业的准备工作:男的在帐篷口生火,女的在外边择菜洗菜。他们经营的是一个肉夹馍麻辣粉带麻辣米线店,招牌灯柱摆在店前面。 那会儿天才刚刚蒙蒙亮,街道上的行人不多,只有早起的清洁工在“唰啦唰啦”地扫地。然后呢,就是他们俩小两口在忙活儿。 “老板好啊,这么早就起来忙了哦。——几号过来的?”我隔三差五地来他们这里吃饭,所以就彼此熟悉了。 “昨天下午刚过来的。”老板看着笑了一下,跟平常我来了的时候一样,“你要上班去么?” “是呀。”我一边跟他们问候,一边继续朝单位走。 这对儿小两口是河南周口人,年龄在三十五六岁左右。男的偏瘦,很清秀,但是特别能干,瘦削的身板居然那么能扛事儿,真的是叫人挺佩服的。女的个头稍矮一点儿,秀气漂亮,嘴巴特别溜,说话柔和细软,把我们这里的方言说得不细听根本区分不出来。 我曾经很好奇地问过她:“我们这里的话你能听懂不?” 她嫣然一笑,很甜甜地说:“我不光能听懂,还会说呢。” 她就给我说了好几句我们当地的方言,果然很地道很溜。她的适应能力真强,我真的感到很惊奇。 他们应该是八九年前来这里开店的吧,一直就是个规模不大的小吃店。因为味道好,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好像过了两三年天气吧,他们扩大了店面,把原来的一间弄成了两间,这样里面就可以摆餐桌了。 “物离乡贵,人离乡贱。”这么小的两口子,打河南跑过来开店创业,着实不容易。要胆量,要勇气,更要有超强的忍耐力。 记得我第一次来他们这里吃饭的时候,我简直怀疑他们是不是能长久干下去。我当时心里头还嘀咕:“兴许,他们连这一年都干不出去就会抽身走人了吧?” 我这样想不是没有道理的。因为现在街道上这样的小吃店太多了,更还有那些不用交多少费用的流动摊点儿。像他们这外地人,租这么大个临街铺面,那么多房费。说难听点儿,挣的钱可能都给房主儿了吧。 尤其那一次夏天傍晚我去吃麻辣米线。我正闷着头吃的时候,忽然街道上一片哗啦啦的声响。沿街店铺人行道上的桌椅都很快被老板们飞快地抢着收拾起来,挪到了屋子里头。我一看,原来是城管车前后夹击,把所有人行道上的桌椅和灶具,都抬起来往车里扔。他们稍微慢了一点点儿,两张塑料桌子和四五把塑料椅子也给扔了上去。那是几个穿便装白色体恤胳膊上画着蟒蛇的壮硕青年,穿制服的人都在一边监督着。 女的见了有点急,还想跟人家讨要。——我也替他们冤屈,这晚上还没卖多少钱呢,先让人给拉走一堆家具,明显不是赔了么?男的倒是很稳定,劝着自己的爱人:“行了行了,明天花六十块钱重买就是了。” 他们隔壁两口子的店是本地人。在城管们把灶具往车里抬的时候,那个中年妇女直接抱住了城管的腿,又哭又嚎。路过的停下来看,隔壁的店铺老板们也都声援,希望城管能够不要这样了,口头劝导大家不要在人行道上摆就可以了。但是,那一天的城管执法很严厉,见人拉人见物拉物。 我在那里看完了整个经过,感觉做个生意真的是不容易。像他们这小两口子,碰到这样的情况,人生地不熟的,根本没有申辩的机会,只能看着人家拉走。 所以,我上下班走过的时候,总是有意无意地要扫一眼他们,看他们的生意咋样。 大约过了半年,我来吃饭的时候,发现他们店里多了三个人。老板小两口说是他们老俵:一个是男老板的亲弟弟,一个白白净净有点羞涩的小伙子,好像才读初中,个子快一米八了。说是读书读不进去了,出来跟哥嫂学做生意,打个下手。另外两个是女老板的表哥夫妻俩,是他们叫过来帮忙的。一个店里五个人忙,可以想见生意是很不错的,单单五个人的工资都不少钱呢,那他们的利润应该是更高的了。 世界上真的没有什么容易的事情。像他们这店铺,在步入正轨之后,正常运营的很好。哪里想得到,2019年他们春节期间回河南老家过年的时候,一天晚上隔壁店铺电路起火,烧了自家的店铺不说,把小两口的店铺烧个精光。——好在没有殃及其他店铺。 小两口过完年回来的时候,一看自己店铺那个给烧得黑乎乎的样子,简直傻眼了。好在出事儿店主儿愿意赔偿,问他们小两口咋样赔偿好一些。他们虽然心里很是痛惜,这肯定得耽搁至少半个多月的生意了。兴许是考虑到他们自己是外地人,事主儿是本地人,自己要的太过火了也没有可能。所以,他们只让给刷白,把餐具桌椅一赔偿就行了。至于半个月的损失,就不提了。反正吧,这样的意外事件又不是谁愿意遇到的。他们说的倒是挺安人心的,他们的店铺在等了半个月之后在原址上重新开业。 当时看到烧成那个残垣断壁的样子,我都以为他们直接要点儿赔偿就不开店,挪个地方直接走人了。直到突然一天看他们又站在那里招呼客人,我还愣怔了好半天呢。——这小两口子,真的是能“做”啊! 说起来吧,该是前年了。突然有一天来了几辆挖掘机,还有一大片风暴队员跟城管执法人员,把这里临街是十多家店铺给扒倒了。最北边恰好是他们家店铺。不知道他们签的合同是怎么样的,人家只说这里重新盖好之后他们还可以继续租。算一算,这已经一年半过去了,那里还是一片瓦砾。他们原址的一片空地上,有一家当地人支了个帐篷,也做起了跟他们一样的生意。他们小两口子,很长时间没有露面。我觉得,这一次他们大概真的撤人了。因为不能再吃到他们家味道的麻辣米线,我还挺觉得遗憾的。 大概过了四五个月,突然一天他们在靠南边一点儿支起来一个红帐篷,挂起了他们家的招牌:“小袁肉夹馍店”。 跟店铺门面比较起来,帐篷到底寒酸多了。尤其去年冬天疫情防控很严格天气很冷的那些日子,那薄薄的帐篷根本就是挡风不挡寒,他们要在那里从早守到晚,一般人真的顶不下来。 他们重新开张我第三次去的时候,他们雇了一个“大姐”。“大姐”是当地人,下午2:00来上班,忙到晚上下班,一天给开120块钱工资。我年前几天去的时候,发现来帮忙的“大姐”已经成了两个人。 条件虽然简陋多了,而且门面房重建的日子看着还是遥遥无期。但是生意显见得还不错,他们俩倒是很乐观。 说到住的地方,他们说他们就像两只小斑鸠一样租了一家民房,就在附近不远。早上的时候男的先过来收拾开业,中午回家休息,女的来店里支应。下午的时候几个人都在那里,从那个点儿开始人就多了,一直到晚上11-12:00。 在问到他们家情况的时候,女老板说他们家姐弟三个人,她弟干得最好,在广东是个大老板。说这些话的时候,她的脸上满是自豪。他们夫妻俩一个男孩儿一个女孩儿,都在他们老家念书,女孩儿的个头比她都高出半头了呢。 他们说,等这里店面盖好后,还让老家的几个老俵过来。“目前还只能暂时这样凑合着,他们过来了还不怎么稳定。” 我留意过,他们家生意火爆的原因吧,除了小两口子勤快热情之外,还是他们的味道调的好,入人胃。所以,小城各处的人都赶着来吃。 年前腊月底快放假的时候,一天早上7:00我上班走过大十字肯德基门前,几个早到来上班的中年人在说话。一个女的说:“现在这社会,只要人勤快点儿,都能挣到钱的。”我想,她所说的挣到钱,应该是指能把日子过得差不多。真的是这样的,现在日子过得不咋样的紧紧巴巴抠抠索索的,一定是那些“大事干不上,小事看不上”的人。他们脑子里想的太多,动手去干的太少。 我经常拿小袁肉夹馍小两口子来对照身边的人。即便是自己做点小生意,都可以把日子过得不错的,那么又何苦要寻求那些听起来好像还很体面但是实际很苦的打工生活呢? ![]() |
|
来自: 新用户3134eDv6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