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郑思肖和他的兰花与《心史》

 苏迷 2023-01-29 发布于上海
《姑苏晚报》2022年12月19日 B07版

  郭根林

  承天寺前的小巷不是很长却很幽静。我是沿着人民路往西进入东中市不到百米的距离,再从北侧转弯后走进去的,寻找郑思肖有没有留下些许印记。

  一

  郑思肖(1241-1318),字忆翁,号所南,福州连江人。他因不满南宋臣服蒙元而自称“孤臣”。“赵”的繁体写法是“趙”,思肖、忆翁、所南,郑思肖的名、字、号都是南宋灭亡后改取的,是不忘赵宋政权之意,却没有留下真实名字。

  宋理宗宝祐二年(1254),郑思肖十四岁,跟随父亲郑震(字起,号菊山)由南宋都城临安(今杭州)迁徙到苏州,从此定居下来。

  从郑思肖自撰的《三膜堂记》中,可以看到他的家庭迁到苏州后又有几次迁居:宝祐二年来到苏州,居住在苑桥。其位置是现在干将路与平江路交界处,属于平江路最南端的一座桥,相传吴王阖闾在那里设有苑囿而名,宋时桥的东边曾有报恩光孝禅寺,附近又有双塔寺和定慧寺、仁王寺,一派丛林胜地。宝祐三年,他从苑桥迁居到向西直行大约七八分钟路程的条坊巷,就是现在热闹非凡的观前街片区的调丰巷。景定三年(1262)二月,他的父亲郑震卒于吴中,十一月葬于长洲县甑山(现在苏州阳山以北的真山)。宋度宗咸淳元年(1265),郑思肖迁居黄牛坊桥附近。黄牛坊桥又称黄鹂坊桥,白居易曾留下诗句:“黄鹂巷口莺欲语,乌鹊河头冰欲销。绿浪东西南北水,红栏三百九十桥。鸳鸯荡漾双双翅,杨柳交加万万条。借问春风来早晚,只从前日到今朝。”它位于现在景德路汤家巷口,紧邻吴趋坊,跨苏州城内第一直河。咸淳四年郑思肖又迁居到采莲巷,当时属于城内东南一隅,因采莲池得名。现在苏州城内还有东采莲巷、南采莲巷这些地名,大体方位在今道前街南、司前街东。咸淳六年,他又迁居到仁王寺。据《吴地记》载,在姑苏城内东南角,后晋天福四年(939)建造了安吴院,宋代祥符二年(1009)改名仁王寺,在当时长洲县治东南,苑桥往西直行大约三四分钟的距离,现在已经湮灭。咸淳七年,郑思肖迁居到双板桥,现在已经改名为小太平巷,在干将路北、临顿路西、落瓜桥附近。咸淳十年迁居到望信桥,跨苏州城内第四直河,当时与城外河道相通,人们倚在桥上等待着家乡船只的到来,船工把家信捎来,因而得名。现在改名为望星桥,位于十梓街东段,沿着官太尉河往北可以直达苑桥。宋恭宗德祐元年(1275)十二月,苏州陷于元军,德祐二年九月郑思肖母亲去世。宋卫王祥兴二年(1279)郑思肖迁居皋桥,汉朝议郎皋伯通曾经居住在这里而得名。汉朝时梁鸿携妻子孟光逃难到苏州,“居伯通庑下,为人赁舂”,皋伯通帮助他们隐居于此。《哀江南赋》有“皋桥羁旅”之句,白居易在回忆刘禹锡的诗中有“阊门晓严旗鼓出,皋桥夕闹船舫回”之句。这座皋桥连接着热闹的西中市和东中市,就在黄鹂坊桥北,彼此相互守望。从皋桥到承天寺大约有十五分钟的路程。不久,郑思肖又回到望信桥居住。笔者曾经围绕郑思肖这几处居住地走了一遍,遗憾的是已毫无古人痕迹。

  苏州成了郑思肖人生的终点站,一住就是六十几年,直到生命终止。他在苏州生活的前二十五年,经历过宋理宗、度宗、恭宗三帝,而且迁居频繁,“一身飘零”。

  郑思肖游历了苏州一些名山禅室和道宫,曾经居住在万寿、觉报二寺。从历史记录看,这二寺相邻,在当时平江府治东南,位置相当于现在苏州公园东侧。

  郑思肖无妻无子,临终前病得非常厉害,就对陪在他身旁的好友唐东屿说:“思肖死矣,烦为书位牌,云'大宋不忠不孝郑思肖’。”说完就去世了,终年七十八岁。他曾经题自画像道:“不忠可诛,不孝可斩。可悬此头于洪洪荒荒之表,以为不忠不孝之榜样。”

  二

  郑思肖在苏州曾经有一片田地,在城南报国寺边上。报国寺紧挨着苏州府学、文庙和沧浪亭。他把田地的收入捐献给寺院作为祖祢,遇到祭祀一类的大事节日就到报国寺去大恸,或许他只能以祭祀自己祖宗的名义去大哭,实际上是对宋朝的追思,祭祀的是已经灭亡了的宋朝。他“无货其所居,得钱则周人之急”,他曾经对佃客说:“我死,则汝主之。”就是说一旦他死了,这些田地就归佃客所有。他并馆谷于寺,一室萧然,都是南向而坐。当时,杭州是南宋都城,向南,意味着他仍然不能忘记南宋及其灭亡的情景,陆秀夫背负年幼的宋主跳入大海。每年伏腊时节,他一定望着南方放肆而又撒野似的大哭,然后向南再拜,历年不变。

  从报国寺出来,在回家的路上,人们往往以怪异的神情看着郑思肖,不了解他到底有什么想法,而且宋朝灭亡已经这么多年了,他仍然保持着这股恒心。郑思肖发誓不与北方来的将领交往,他始终认为,正是这些将领导致了宋朝灭亡。有时,到朋友那里去坐坐,遇见有语音不同的人,他就立即起身离开。人们慢慢地知道了他的狷介,也不以为怪了。

  郑思肖得知好朋友、宋朝宗室赵孟頫(即赵子昂)在元朝政府出仕后,非常愤怒,立即与他断交,“子昂数往候之,终不得见,叹息而去。”郑思肖对国家忠贞不贰,也容不得其他人背叛国家。

  他在卧室的大门上放着一块匾,写着“本穴世界”。这四个字写得非常奇怪,把“本”字的“十”放在“穴”下,意思就是“大宋”,这表示他时时没有忘记已经灭亡的南宋。因此他说过:“足大宋地,首大宋天,身大宋衣,口大宋田。”

  他自称三教老夫、三外野人,曾经说过:“我自幼岁,世其儒;近中年,闯于仙;入晚境,游于禅。”意思是说,他小时候接受儒家教育,受到良好的传统文化滋润;到了中老年,南宋被元军所灭,他就埋头于道家学说的研究,在神仙世界里获得心灵安宁。著书甚多,有《太极济炼文》一帙,多隐语,艰苦难读,莫知所谓,书后题二十字:“大无工十空经,臣呕血三斗书,此后有巨眼者当识。”到晚年,参禅悟性,“我观我生,我实无生”,从而把苦难抛入云海,获得心灵的安慰。他“始于儒,中于道,终于释”,实际上是对国难家仇的一种无奈而保持的气节。

  他工画墨兰,疏花简叶,不求甚工。他写自赋诗以题兰,都是险异诡特,以摅其愤懑。地位贵要的人上门向他求《墨兰图》,“尤靳弗与”;庸人孺子,颇契其意者,反而要送给他们,从不计较。他的这种做法,触怒了官员,求兰不得,知道他还有田地,就借机要让他多承担赋役,胁迫以谋取《墨兰图》,郑思肖大怒道:“头可断,兰不可画。”

  他画的墨兰只寥寥几笔,无根无土。有人问为什么是这种画法,他说:“地为番人夺去,汝犹不知乎?”土地已经被元军夺去,难道你还不知道?地都没有了,哪里还有土呢?

  他曾经作过题画《墨兰》诗:“钟得至清气,精神欲照人。抱香怀古意,恋国忆前身。空色微开晓,晴光淡弄春。凄凉无怨望,今日有遗民。”可以想象,在一个天空慢慢见白的春天清晨,郑思肖一笔一画地画着那株无根无土的墨兰,挥发着清香,精神照人,怀抱古意,心怀故国,那么凄凉又没有一怨怼,自己已经成了一个遗民,仍然时时想念着家国。

  郑思肖的《墨兰图》,目前所见,仅有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所藏《墨兰图》。画上自题诗:“向来俯首问义皇,汝是何人到此乡。未有画前开鼻孔,满天浮动古馨香。”有郑思肖钤印二枚,一枚刻着落款“所南翁”,这个字号代表着郑思肖怀念南宋的情感。一枚刻了十六个字:“求则不得,不求或与,老眼空阔,清风今古。”对于这十六个字的含义,中国绘画史研究专家高居翰先生认为,它反映了郑思肖对墨兰图的一种宣传:“因为人们索画时或是对郑思肖说之以理,或是诱之以利,这枚印章便是用来事先知会他们。”高居翰笔锋一转,又强调兰花通常使人们想起屈原《楚辞》中高风亮节的君子,而且数千年来一直都带着这种隐喻,此中的兰花因而也象征着画家本人,漂泊不定,羸弱无力,但是仍然抱着一片孤忠。

  三

  南宋灭亡之后,郑思肖在苏州生活了近四十年时光。他创作了大量文学作品,以诗文的形式反映朝廷动荡和南宋灭亡之后带来的社会悲哀。

  苏州沦陷后,郑思肖无法抹去苏州城凄凉景象给他带来的伤痛,即使是春天,仍然显得那么荒凉:“晓来怕上最高楼,春尽时光只似秋。草木荒寒生意涩,风腥雨腻一天愁。”在草木萧然的秋季,更加显露出一种“阊门城外水涵空,雁影凄凉落照中。一望秋风数千里,不知何处是行宫。”的悲怆。

  德祐二年元旦,新的一年来临,郑思肖多么希望宋朝能够起死回生。他写下《德祐二年岁旦》诗,第一次唱出了“中国梦”这样的音符:“力不胜于胆,逢人空泪垂。一心中国梦,万古下泉诗。日近望犹见,天高问岂知。朝朝向南拜,愿睹汉旌旗。”南宋用过“德祐”年号的只有两个年份,但郑思肖的诗文里,仍然沿用着“德祐”这一年号,在《德祐六年岁旦歌》中写道:“不变不变不不变,万挫以死无二心。醉喝海岳尚翻动,不信不灭犬羊群。”

  郑思肖对文天祥抗元给予了高度赞颂。在《和文丞相六歌》中写道:“我生我生何不辰,血泪化作妖花春。平生意气若风云,何苦戚戚悲呻吟。狂来一呼天地动,万物鼓荡俱精神。天上真火灭不得,灼烁大地生光明。呜呼六歌兮歌声清,海岳莹洁日月新。”在《文丞相序》中讲了这么一个故事:“忽必烈意欲释之,俾公为僧,尊之曰'国师’;或为道士,尊之曰'天师’;又欲纵之归乡,公曰:'三宫蒙尘,未还京师,我忍归忍生耶?但求死而已。’且痛骂不止。”忽必烈曾对文天祥说,如果你能够像对待宋朝皇帝一样对待我,我就让你做宰相。如果不愿意做宰相,可以做个枢密使。文天祥慷慨激昂地拒绝了。

  郑思肖于元朝至元二十年(1283),亲自将自己编定的手稿、六万余言的《心史》封藏于铁函之中,外著“大宋铁函经”五字,内题“大宋孤臣郑思肖百拜书”十字,沉于苏州承天寺眢井中。直到崇祯戊寅年(1638)冬,因为大旱,寺僧疏浚这口井时才发现了已经封存三百五十多年的《心史》。而那时的明朝也处于风雨飘摇之中。

  《心史》之后,郑思肖又先后编著了《一百二十图诗集》《锦钱余笑》和《郑所南先生文集》。他从历史人物中汲取爱国和励志元素,描绘了中国历史人物长卷,诗颂古人,抒发情感,字字句句都渗透着对国家的眷恋。

  郑思肖在晚年所作的《我家清风楼记》中写道:“我无家,焉有楼。固无风,则有昔乾坤,一索风雷生,再索日月出,三索山泽具。”原来他根本没有清风楼,只有日月时光,只有自然雷动,只有天然山泽,眼前看到的还有“如今城郭都迁变,茅屋荒颓草积烟”的景象。

  我穿过承天寺前的小巷,望见了一棵历史很久又非常粗壮的银杏树,树叶在风中摇曳。我似乎听到了郑思肖的声音,一种写在《心史》里的声音,在小巷里回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