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清末新政和戊戌变法真的一样吗,只是有一点不同,却至关重要

 趣历史 2023-01-29 发布于辽宁

1901年,清朝进行最后一次变法,这就是清末新政。清末新政从1901年开始实施,一直到清朝灭亡,前后实行了十年的时间。很多人看清末新政的时候会发现,这次变法和当年的戊戌变法真的完全一样。甚至有人怀疑这次新政是照抄之前的戊戌变法。但事实是,这两次变法只有一点不同,不过这一点不同却至关重要。

清末新政从1901年开始,是对清朝进行全方位的变革,涉及军事、商业、教育、律法、官制等各方面,连清朝一直不允许的君主立宪,清末新政都提上日程了;再看一下戊戌变法。戊戌变法开始于1898年,也是对清朝进行全方位的改革,涉及教育、经济、军事、社会、政治等方面。

两者的大致框架完全一样,不仅如此,连具体细节都很相似。戊戌变法的时间早于清末新政,这样看,清末新政真的是完全照抄戊戌变法。确实,在内容上,两者几乎完全不一样。除了内容,两者发生的背景也很像。都是在清朝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加深的时候被迫进行变法的,都是为了自强。很多人想不通,既然这么多相似的地方,清朝当时为何不直接进行戊戌变法,反而多此一举,又来一次清末新政。其实,两者最根本的区别是主导者不一样。这点看起来没什么,实际上却至关重要,也是这次变法结局不同的根本原因。

戊戌变法和清末新政在一定程度上都是资产阶级改革。理论上来讲,资产阶级改革应该是资产阶级领导。不过由于清朝特殊的国情,资产阶级实力较弱,根本没能力也没实力领导改革。因此这两次改革都是封建统治者领导的。让封建阶级替代资产阶级进行改革,本身就有很大的局限性和不确定性。如果想要成功,必须有强有力的领导者。否则,改革不可能成功。我们现在看一下戊戌变法和清末新政两次主导者都是谁。

先看一下戊戌变法。戊戌变法最主要的领导者就是清朝的光绪帝。1889年,光绪帝大婚。按照规定,皇帝大婚后就意味着成年,太后没权利继续垂帘听政,要还政给光绪。当时慈安太后已经去世,垂帘听政的是慈禧一人。慈禧表面上还政给了光绪,但在很多事上还是慈禧说的算。甲午战败,清朝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大大加深,光绪深受刺激。康有为、梁启超等人领导的公车上书下,光绪决定变法。

皇帝虽然是封建社会的最高统治者,掌握着至高无上的权利,但做任何事也需要大臣的支持。皇帝自己也不能为所欲为。如果没大臣的支持,皇帝就成了光杆司令。别说做事了,能不能保住性命都不好说。况且当时的光绪还是一个半傀儡皇帝,大臣的支持也至关重要。不过当时的朝中基本上没人支持光绪变法,毕竟慈禧没发话,大臣也不敢乱站队。在这种状况下,光绪任命谭嗣同、杨锐、林旭、刘光第担任四品卿衔军机章京,四人主要指定变法的内容。在朝中,这些人是光绪仅有的支持者。不过这四人虽然支持变法,但他们有两个致命的问题。

第一、这四人虽然得到光绪的重视,并不掌握大权。清朝当时的大权还是慈禧等人掌控。这四人说白了只能参与变法内容的制定,其他人会不会实施,他们根本没能力掌控。

第二、这四人并没有为官的经验。这四人都是读书人,虽然满腹经纶,却缺少治国经验。国家怎么运转、律法怎么实施、变法具体怎么落实等等,他们都不知道。他们完全是理想主义者,怎么把理想变成现实,他们并没这方面经验。

试想一下,这样的人支持光绪变法,光绪怎么可能能成功。当然,除了中央没人支持光绪的变法,地方同样没人支持光绪。

清朝的封疆大吏中,只有湖南巡抚陈宝箴是光绪的坚定支持者。光绪下的诏书陈宝箴无条件执行。至于其他地方官员,都是能拖则拖,想尽办法阻挠变法。

我们仔细看一下这次变法,基本上没有成功的可能性。因为这次变法的主导者都有很大的问题。从中央到地方,支持变法的人中除了陈宝箴,其他人都不掌握实权。除了陈宝箴,其他人也都没治国经验。

光绪皇帝在1898年6月11日颁布“定国是诏”,正式开始变法。到6月16日慈禧从光绪手中把大权夺回的时候,短短五天的时间里,光绪已经颁布了上百道变法诏令。这样的改革明显是乱来的。先不说这些变法内容符不符合当时的状况,即使符合,也不应该这么着急。也应该慢慢进行,或者先进行试点之类的。这样一窝蜂的出台这么多,地方要是真严格执行的话,清朝肯定会动荡不安,甚至会灭亡。

其次看一下清末新政。清末新政的主导者是慈禧。1861年,咸丰去世。慈禧和慈安、恭亲王一起发动辛酉政变,之后开始垂帘听政。1881年,慈安去世,慈禧自己垂帘听政,和恭亲王一起掌控朝政。1884年,慈禧发动甲申易枢,从此自己独揽大权。从1861年到1901年四十年的时间里,慈禧一直手握大权。和光绪相比,慈禧的优势太明显了。

第一,慈禧有治国经验,而且经验非常丰富。我们熟悉的洋务运动,如果没有慈禧的支持,就很难成功。

第二,慈禧有众多的支持者。慈禧掌握大权这么久,非常擅长玩弄权术,正因如此,才有很多人支持慈禧。从中央到地方,所有的官员基本上都被慈禧掌控。

有了这么多的支持者,慈禧决定变法,那大家是同意也要进行,不同意也要进行。而且慈禧的变法还是很小心的,进展得很慢,并不是特别着急。比如废除科举制这一点,慈禧和大臣们不断地协商。说是协商,实际上就是拉拢大臣,让大家支持自己;而且慈禧有些变法内容都是先找一个地方试点,比如警察制度,就先在天津试点,后来又在北京试点,最后逐渐向全国推广。可以说,慈禧在变法上还是很谨慎的。我们可以说她脚步走得慢,但这也是谨慎的体现。

再看一下地方,这就更不用说了,张之洞、袁世凯、刘坤一等地方实力派,都是坚决支持慈禧变法。因此慈禧的变法在地方很顺利地推行。当然,也有一部分地区阻止这次变法。不过都是西藏、新疆的边境地区,而且反对势力也不大,对变法没太大影响。

我们现在再回过头看一下两次变法的对比。如果光绪有慈禧的头脑,即使没权利,也会慢慢想办法夺权,然后再慢慢进行变法,这样的话也未必会失败。反过来说,如果慈禧和光绪一样,也是个理想主义者,即使她再掌握大权,清末新政也不会持久,肯定会失败。因此,什么样的人主导者两次变法,直接决定了变法的结果。要是慈禧当时主导戊戌变法的话,估计也能成功。

参考资料:《清史稿》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