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至目前对老子《道德经》最靠谱的解释(修改版)

 骷髅馆 2023-01-29 发布于河南

图片

我对老子《道德经》七十九章的理解

  原文:

  和大怨,必有余怨;报怨以德,安可以为善?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有德司契,无德司彻。夫天道无亲,恒与善人。

  注释:

  和大怨:调解或调和大的纠纷。

  报怨以德:即以德报怨。以德来调解纠纷。

  左契:重视契约。

  不责于人:不会凭空指责别人。

  司契:承担契约责任。

  司彻:彻同撤,有撤去,撕毁。撕毁契约的责任。

  无亲:对任何人都没有偏爱。

  译文:

  调解大的纠纷,达到非常公平公正必定很难,往往还会有余的纠纷;所以只用德来调解纠纷,这怎么可以算是最完美的的办法呢?因此,遵循逻辑思维的圣人调解的办法是重视契约,不会凭空指责别人。当然,有德的人往往会承担契约责任的,无德的人往往撕毁契约的责任(注:彻同撤,有撤去,撕毁的意思)。自然规律对任何人都没有偏爱,才会保证人与人为善,和谐相处。

  感悟:

  一般认为,中国传统文化缺少契约精神,这话也对,也不对。为什么?在传统儒家文化里的确缺少契约精神的。他们满嘴以德治国,以为“德”是无所不能的东西,德可以解决社会一切问题,再大的纠纷只要一提到德,立马就解决了,因为你是不讲权利对等,不讲生而平等,以保护一方权利为大,所以才有”“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父叫子亡不得不亡。”这种不讲契约精神的奴才的德性。其实,在中国春秋战国时期是很讲契约精神的,重视人与人之间的契约关系、人与社会之间的契约关系,大过讲,等级,伦理、阶级之类的东西。

  这里不是说老子不重视道德,而是说老子的德与儒家的德不同,是个人的精神积累素养问题,是个人自我意愿的东西,是不可能作为强迫任何人一致的行为标准。由于社会人的德性参差不齐,道德与个人的精神财富的积累有关,所以社会不能要求每个人的道德一模一样,故此,道德不能作为社会人的行为统一标准,而应该是作为社会的一个基本的要求,是社会向善的作用力调节剂,而不是法度意义的硬性规定。从这个意义说,道德虽然不能像契约那样直接去解决纠纷却可以使纠纷变得容易解决,给契约对纠纷的解决创造好的基础性的环境。正如老子说的; 有德的人往往会承担契约责任的,无德的人往往撕毁契约的责任.

  其实,在春秋战国时,人们更加注重的是个人意愿的,更加看重个人价值的自我实现的。所以才会有“君视臣为手足,臣视君为心腹。君视臣为草芥,臣视君为仇寇。”的具有契约精神的东西;所以,才有老子以上强调契约观念。一个如此庞大的国家,如此众多的民族和人口,如果不讲一种自由、平等、守信的精神。不讲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团体与团体之间的契约关系与内在的原则,必定会纠纷不断,战乱不断。只有推广以自然法逻辑原则思量过的契约法律调解社会中的大的纠纷才对任何人都没有偏爱,才会保证人与人为善,和谐相处。

我对老子《道德经》八十章的理解

原文:

  小国寡民,使有什。百人器而勿用,使民重死。而远徙又(有)周(舟)车所乘之,有甲兵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乐其俗,安其居。国相望,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注释:

  小国寡民:寡,独大。以国家为小尊公民独大。

  什:一切用什。一切用的东西。

  重死:视体惜生命和生活的重要。

  周(舟)车:指大型交通工具。

  甲兵:保护的士兵。保护的警察。

  复结绳:指简单易行。解决问题简便而快速。

  老死不相往来:终生用不着世俗中人情世故交往。  

译文:

  以国家为小尊公民独大 ,使人民用的什物一应俱全而精细。尽量不使用上百人共用的物件,让人们视体惜生命和生活的重要。而当人们在远距离搬迁时,又要有大型交通工具可乘,还要有兵甲保护(警察保护)安全,其它尽量简化事情的处理方式,做到解决问题简便而快速。而用于物质方面,要使人民吃得香甜,穿得漂亮、住得安适,过得快乐。由于邦国小,划分合理,邦国的事物内部解决,即使邦国与邦国之间鸡犬相闻,因人们有独立私人生活空间,终生用不着世俗中人情世故交往。  

感悟:

  这一章的“小国寡民”应该是代表道家自由主义观念的最著名,也最关键的句子。不错,道家是个人自由主义,一直强调法治下的小政府大个人。而且过去只有皇帝国王可以称自己“寡人”,其本意当然说自己是一人独大或独自为大,寡的意思常有独立、独自、专行、常常与“一股”、“独”、“一人”、“头”等连用才恰当,形容只有其一没有其二,独自称王的意思。如:'一股独大'、一人独尊。现在“寡头”是不是也有独自为大一人独尊的意思?假如老子这句是“寡国小民”就不是道家的理念了,那是草菅民命的寡头大国所为,是道家不取的!

  所以,“小国寡民”可以解释为,以国家为小尊公民独大 ,有小政府大个体的意思。其实就强调道家“君轻民重”理念!说白了,珍惜生命,尊贵个人才是大道,其他的一切,包括国家政府都是次要的渺小的!

  其实,老子的观点很清楚,既然在宇宙中人类是如此稀奇珍贵的,那么就应该让每个人享受到自身在宇宙自然中的崇高而珍贵的地位。“视体惜生命和生活”为最高原则。政权、国家、王朝与人生相比并不重要,而且应该让位于人生,那些宗教制度,政治制度等都要为方便人生而设立,一切应该从方便简单着手“让人民吃得香甜,穿得漂亮、住得安适,过得快乐。”最重要的是,老子还具体规划人生,认为人们要真正享受人生,就要把一切环境、用什、安全等等都要做到全面、精细而准确。让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私人空间,生活规划、独立的生活环境,终生用不着巴结谁、谄媚谁的世俗中人情世故的交往,以便人们追求真正幸福,享受快乐人生!。

图片

我对老子《道德经》八十一章的理解

  原文

  信言不美 ,美言不信;知者不博 ,博者不知;善者不多,多者不善。

  圣人无积, 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予人己愈多。天之道 ,利而不害 ,故,人之道, 为而弗争。

  注释:

  信言:真实可信的话。

  知者:知识广博的人。

  不博:认为自己知道少。说自己不博学。

  博者:认为自己知道多。说自己博学的人。

  善者不多:越是善良的人往往说自己善行不够多。

  无积:无,精神之质。积,积累。注重精神财富的积累。

  既以为人己愈有:尽力帮助别人,自己也得到精神财富充实。

利而不害:自利而不相互侵害。

  译文:

  越是真实可信的话往往不漂亮,越是漂亮的话往往不真实;越是知道多的人往往认为自己知道少,越是说自己博学的人往往是无知者;越是善良的人往往说自己善行不够多,越是说自己善行多的人往往不够善良。

  理性的人注重精神财富的积累,他尽力帮助别人,自己也得到精神财富充实;他尽量给予别人,自己精神生活也更丰富。理性自然法则(天之道)是让万物自利不相互侵害,所以人类的规则也应该遵循这种原则,让每个人无论做什么事都不去争夺属于别人的利益。

  感悟:

  从现实来看,越是知性好,有深度的人就越知道宇宙自然知识的磅礴无涯,就越认识到自己面临的世界是多么的幽深不可知!就越不会大言不惭,大言炎炎的,就越感到自己做得不够好。而那些知性差,没有深度的人因为处在无知的麻木状态,故常常说一些不实在的话。做一些不善良的事,还觉得自己有多么了不起。

  所以,老子说越是真实可信的话往往不漂亮,越是漂亮的话往往不真实。比喻,儒教教化人们的“无私奉献,公而忘私”,甚至“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美丽而漂亮言论绝对是不真实的,他们灌输的“仁义道德”观念也是不可信的虚假教条。这种教育让人跟真实社会落差太大,根本适应不了现实,也给真实社会的许多骗子提供绝佳行骗的机会.,导致侵害人们正当权利的事件形成风气。也给骗子不劳而获提供了理由。往往那些不善良的骗子可以理直气壮的对那些信奉“无私奉献”、“毫不利己”的善良人们说:“你们给我无私奉献的这些,是不必后悔的事,是符合道德的,值得学习的,请你们继续保持这种道德精神!”其结果如何可想而知,是走向公正的“天之道”反面,成就了减少不足的一方,拿来奉献给有余的一方!骗子占尽便宜,肥的冒油,善良的人们失去权利,其权益不断受到侵害,成了弱势群体,被边缘化!然后是整个社会把行骗和不劳而获当成处世哲学,道德崩溃一发不可收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