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寡民, 苏辙:老子生于衰周,文胜俗弊,将以无为救之。故于其书之终,言其所志,愿得小国寡民以试焉,而不可得尔。 原成:国土之小,民众之寡,拥有自已的风俗习惯,谓之小国寡民。 小国寡民,是大国的有机组成部分,不可不重视。 商、周先朝以霸道拓土,王道安邦,老子崇之,故谓之“小国寡民”。非若苏氏所言“愿得小国寡民以试焉”,而是老子向后世推荐商、周朝的做法。 使民有什伯之器而不用。 苏辙:民各安其分,则小有村者,不求用于世。什伯之器,则财堪什夫伯夫之长者也。 原成:不以武力拆分来获得小国,不以武力迁徙来获得寡民。此言小国寡民应该是自然而然形成的,不要人为地划来来造成小国寡民。 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 苏辙:事少民朴,虽结绳足矣。 原成:小国寡民尚富引灾、尚武亡民、失信亡邦。 此句老子是针对小邦寡民本身而言的。小邦寡民想要与大邦和平共处,对外要做到三点:一是不尚富,二是不尚武,三是取信于大国。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苏辙:内足而外无所慕,故以其所有为美,以其所处为乐,而不复求也。 原成:保持小国寡民的文明习俗相对完整。有文明、有习俗,则小国寡民社会基础稳定。小国寡民稳定,则大国兴盛。 此句老子是针对小邦寡民本身而言的。小邦寡民想要保持自身的相对独立性,对内要做到四点:一是保持饮食习惯,二是保持服饰习惯,三是保持风俗信仰,四是保持居住地不变。 邻国相望,鸡犬之音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苏辙:民物繁伙而不相求,则彼此皆足故也。 原成:此句老子是针对小邦寡民之间而言的。老死不相往来,非谓小邦寡民之间彼此不交流,乃是小邦寡民之间彼此不移民、不通婚。 老子认为小邦寡民之间不移民、不通婚,可以最大限度地保持小邦寡民的单一性。 ![]() 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更多内容可参阅作者的“道德经原成”系列视频。 本文为原创作品,未经著作权人授权,禁止转载和使用。你的点赞、关注,是一种鼓励! |
|
来自: 随便阁 > 《原创苏辙注道德经述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