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道德经》第80章

 启明书院_元默 2022-06-24 发布于江苏

承前启后,明德亲民

传递最纯粹的国学精华,最本真的生命力量!

主讲 | 涣朴老师

经典原文:

小国寡民。使有什百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人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内容简要:

小国寡民。使有什百之器而不用;

这一段是整个道德经的倒数第二段,在这一段当中老子描述了大同社会的美好,为什么这么说呢?

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一个小的国家百姓也很少,但他的安全感和幸福感满足感却很高。

从哪边得知他的幸福感安全感和满足感很高呢?就是有什伯之器而不用,百姓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车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

那些战车战船刀甲铠甲兵器,即便有都放在那不用,在《孟子》里面谈到了滕国。滕国的国君滕文公,好几次非常苦恼的问孟子说,“夫子,我们滕国是小国家,我们夹在齐国楚国这些大国之间,我该投靠谁呢?”“齐国在我边境修筑了工事,我该怎么办呢?”

我们看滕国的处境,和老子所描述的小国寡民的处境,那一个天一个地。滕文公是极其没有安全感的。因为他的兵力根本无法抵抗齐国或者楚国。

所以我们要思考一下,为什么老子所描述的小国寡民可以“虽有甲兵无所阵之”,“虽有舟车无所乘之”。

那他的安全感来自于哪里呢?就来自于大国有道,小国也有道。所以大国下小国,小国下大国,天下之交。

那么天下就没有大和小之分,因为大国不会欺负小国。小国也不会想着通过武力去扩大自己,这么一来就永无战事了。

使民重死而不远徙

所以假如真的能够如此,即便是大国,大国里面的每个省、每个市、每个县,他的流动性也会变得比较小。就像我们国家前面几十年,全国各地的人都往北上广深等一些大城市涌。

但近五六年七八年,分散的越来越多了。还有很多一部分选择留在家里面,而且很多的家乡,他也不断的推出在家创业,在家工作。这其实就是使民重死而不远徙。

孔子也说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所以当本地也能够让人完全衣食无忧的时候,人确实是没有必要往外面去跑。人需要到处跑了去谋生说明当地的日子不好过,那就说明这个经济发展还是有很大差距的。

再加上尚贤、贵难得之货,于是看到隔壁他们有了一个好的东西我也想有,那我也就跟着他一起去外面叫远徙。所以百姓重死而不远徙,这是一个满足感很高的社会。

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

于是不用甲兵、不用舟车就是安全感很高;重死而不远徙,满足感、幸福感很高。包括有什伯之器而不用,是人与人之间不需要相互防范,兵戈相向,彼此都是赤诚相待。

我们现在讲商业的时候谈到很多的创新,这个是有待商榷的。创新如果是技术革新或者说成本下降,性能增加这种创新是好的。

但如果说为了博人眼球而创新,为了创新而创新,跟别人打擦边球或者说素隐行怪,那这就不是什么创新了,这就叫做投机取巧。

用器他不是朴散为器的大器,而是什伯之器,那就是以其智多,就是用智过多,那个是有待商榷的。

那个有也没有办法真正推动科技经济的发展。那为什么又会有那么多人去做呢?因为他的幸福感不高,满足感不高。

他要跟别人竞争,所以才会想着各种方法,擦边球的方法。所以老子所说的短短这几句话,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是非常笃定的按照人间正道去走,按照价值原理去走。

在其位谋其政,然后民重死而不远徙,说明每个地方的发展都可以满足当地人民的日常生活,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不需要一年只回家一次,父母子女不能相见,留守老人、留守儿童等等。在家门口就可以,使民重死而不远徙,幸福感很高。

战车甲兵不如别人也不用担心,因为别人不会来打你,这就是安全感很高。那么这个时候整个天下就很有道了。

要做到这一点就如前面所说,唯一的方法就是人的价值观都是一致的,都是要往无欲清净去走

善人帮助不善人,强者帮助弱者,大的帮助小的。这么一来所有人也不去求那个浮华的东西,都会处其厚居其实,不会处其华居其虚。

使人复结绳而用之

全部都是为腹不为目,不会为目而不为腹。也不尚贤,也不贵难得之货。所有人的心慢慢的回归宁静,然后使人复结绳而用之。

当然这个结绳而用之,不要认为是把文明都毁掉,不是这个意思。而是当下是什么就是什么,当下有什么就用什么。

其实这反而可以让所有人的力量都集中起来,科技会发展的更加快。所有人都没有私心的时候,所有的科技都是共享的时候,那么所有聪明人共同想着如何让这个世界变得更美好。

这肯定比互相藏着掖着,还要为防你防他而浪费更多的资源要好的多。就是在安全感足够高的时候,哪怕结绳而用之都是好的。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那就是安身立命了。穿的反正合身御寒就可以;吃的健康饱腹就可以;住在哪哪都有青山绿水;什么风俗都是为了孝悌。

这么一来,在哪边就安于哪边;吃什么就是吃什么,穿什么就是穿什么,这种生活,多么宁静自然。不会去争来争去,羡慕来羡慕去,因为人人都是一样的。

我们现在看到别人有个百万千万感觉很羡慕。那如果人人都有百万千万,就没什么好羡慕的。

人最大的痛苦来自于欲望,有欲望就会有不满足感。老子说知足者富,治国者不让百姓有太多的欲望,保持一颗质朴的心。

这个时候用质朴的心共同去创造财富,财富就会蒸蒸日上;用质朴的心去发展科技,科技就会非常快速的进步。

因为人安全了。人在安全感高的情况下面,他的创造力是最高。老子说我无事而民自富,因为上者无事的时候,在下位的人他的安全感最高。安全感最高的时候,他的灵感思绪是最饱满的。

这个大家细细去体会,老子所说的意思并不是让大家去回到原始社会,而是进入一个人心淳朴人人不争,互帮互助的社会,也就是共产主义。

共产主义是全人类的终极梦想,这个不管是古今中外任何学派任何政体,都是非常清晰的,只是路径大家不清晰。

但我相信老子所说的这个路径是唯一选项:就是不尚贤,不贵难得之货,不见可欲。大者帮助小者,强者帮助弱者。圣人不弃人不弃物,大国下小国,小国下大国。互帮互助人人有道,人人内心回归淳朴。

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这样就最终能够你也不羡慕我,我也不羡慕你,所以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几十年前很多人偷渡去香港,去邻国,为什么?因为当时差距大,出去了就能够赚很多钱,偷偷出去要冒很大危险。为什么能够冒这么大危险,因为他们希望得到更多。

老子说的民至老死不相往来。他的背后就是满足感极高我不需要去,我就连跨出去这一步都没有必要,为什么?我在这就有了。这种知足的状态,是人最高的追求。

写到这一章老子已经把一个大同社会描述给我们看了,然而路漫漫其修远兮,我们正走在这条路上。

所以咱们学习《道德经》,要能够先让自己放下很多的执着,让自己知足。自己修德自己有道,然后修之于身,修之于家,修之于乡,修之于国,修之于天下。

再让更多的人也都明白这个道理。逐渐朝着不争、不尚贤、不见可欲的路去走,处其实不居其华。

越多的人能够理解,越多的人能够践行。那么真的我们强大了会去帮助弱小的。我们自己弱小的时候,也不用担心别人怎么样,也不去羡慕别人怎么样,自己一门心思往前面走。

让自己先淳朴起来,让自己先建立起小的和谐圈子起来,慢慢的这个圈就越来越大,因为这是人间的真理,这是真理大道。

虽然说这个世界上面有一股强大的力量告诉你:人善被人欺,马善被人骑等等。确实是有那么一股力量的存在,可是善的力量不聚集,恶就没有办法被打退。

所以人要学道要修道要行道,还要有大的志向,高远的理想,但这一切都基于淳朴的心。

涣朴老师

返朴归真 

涣若冰释

矢志知行合一

传递最纯粹的国学精华

最本真的生命力量!

主讲系列课程:

传统文化与家道建设(并实施)

儒家仁政思想与企业文化建设(并实施)

END

国学精华,欢迎分享!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