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道德经圣解(九十四)

 永生道人 2013-08-23

道德经圣解(九十四)----萧天石

(2012-09-12 10:55:41)
标签:

杂谈

分类: 道门语要
                                             第八十章

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1)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 (2)虽有甲兵,无所陈之; (3)使人复结绳而用之。 (4)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5)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 相往来。(6)

【注释】

     (1)民,景龙碑本作“人”。什伯,敦煌庚本作“阡陌”。俞樾曰: “按‘什伯之器’乃兵器也。《后汉书.宣秉传》注曰:‘军法,五人 为伍,二五为什,则共其器物。’……其兼言‘伯’者,古军法以百人为伯。《周书·武顺篇》:‘五五二十五日元卒,四卒成卫曰伯。’是 其证也。什伯皆士卒部曲之名。《礼记·祭义篇》曰:‘军旅什伍。’彼言‘什伍’,此言‘什伯’,所称有大小,而无异义。徐锴《说 文系传》于《人部》“伯”下引《老子》曰‘有什伯之器,每什伯共用器谓兵革之属’,得其解矣。‘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 远徙’,两句一意。下文云:‘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舟舆’句承‘重死不远徙,而言,‘甲兵’句承‘什伯之器不 用’而言,文义甚明。”叟案:俞言是。《文子.符言篇》:“天下虽大,好用兵者亡;国家虽安,好战者危。故小国寡民,虽有什伯之 器而勿用。”是文子明以“什伯之器”为兵器,可为证也。《道藏》王本“伯”作“佰”,今从通行本作“伯”。

     (2)马叙伦谓:“‘虽有舟舆’四句,古注文误入经文者。”

     (3)河上注云:“无怨恶于天下。”范应元解:“动甲兵者莫非仇 雠,既不致仇雠,则虽有而不陈也。”

     (4)此言事简民淳,书契无用,故结绳可复。

     (5)傅、范本此句上有“至治之极民各”六字。居,傅、范本作 “俗”。河上注云:“甘其蔬食不渔食百姓也,美其恶衣不责五色,安其茅茨不好文饰之屋。”

     (6)此数句《庄子·胠箧篇》作:“甘其食,美其服,乐其俗,安其居,邻国相望,鸡狗之音相闻,民至老死而不相往来。”《史记·货 殖传》作:“至治之极,邻国相望,鸡狗之声相闻,民各甘其食,美其服,安其俗,乐其业,至老死不相往来。”《文选·魏都赋》注作:“甘 其食,美其服,乐其俗,安其居,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人至老死不相与往来。”本章乃老子自言其理想国之治绩也。

                                      总阐圣人理想治道之微传第一

    世人多以“小国寡民”为老子“理想国”之政治主张,以返于太古 “小国寡民”之治。实则非也!其误在泥文解字,执字滞义,如膠柱 鼓瑟,永不得通其义而得其旨矣。夫小国寡民者,一在“均小大,等众寡”之义。一在识分合之理,而变众寡之数,易小大之形,而翻强 弱之势;则自能治大国如治小国,治万民如治一人矣。得其道,治天下有如反掌折枝之易;不得其道,即数口之家,什伯人之乡,亦难以 为治也。老子于六十章云:“治大国,若烹小鲜。”此乃治大如治小,治众如治寡之微传也。老子于六十三章云:“大小多少,报怨以德。” 千古来鲜有能彻通其圣义者!夫大其所小则小者大矣,小其所大则大者小矣;多其所少则少者多矣,少其所多则多者少矣。此所以匹 夫而能小天下、轻王侯而贱爵禄者,以另有其自足自贵自尊者在也。至若报怨以德,所以止怨也;视仇如己·所以化敌也。能视泰山如毫 芒,复能视天下如一人;玄同万不同而一之,齐万不齐而均之,则几道矣!何差别之有?何分相之有?一合相不可见,能悟一合相者, 其唯圣人乎!

    叶梦得曰:“国之不能治,以大视之也;民之不能安,以众视之也。夫孰知有以大为小,以多为少之道乎?是故国大而以大治之,民众而 以众为之,则有终身不能胜者。圣人之道无他,亦曰小国寡民而已。普天之下不为不广,率土之滨不为不多,而吾未尝知其广且多也。”是 故治万国如治一国,使三军如使一人;要在能知分合之术而已矣。故老子之“小国寡民”,乃言治道治术,非老子之以“小国寡民”为其理想国也!否则不但不适用于今日,且亦不能适用于当时矣。

    老子于小国寡民下继曰:“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人复结绳而用 之。”此在言使人能自足于内,自安其性命之情,自乐于淳朴之风,自重其死生之真。故虽有一切外物,而无所用之;什伯之器无所用之, 舟舆无所用之,甲兵无所用之。虽有天下,亦无所用之,又何患不均?何患不足?自有其有,而不贪人之有;自足其足,而不贪人之 足,又有何欲?又有何争?

    “使人复结绳而用之”者,喻言也,非真欲使天下返于太古之世,结绳而以为治,而在使人毋外殉于物、丧于欲,而内丧其醇朴之性真 也。安内而和中,离形去知,离物去欲,寂然无为,同于大通,自得全真,而不失其性矣。夫外殉于物,内殉于知,皆所以失性也。故庄子 曰:“人含其明,则天下不铄矣;人含其聪,则天下不累矣;人含其知,则天下不惑矣;人含其德,则天下不僻矣。”此皆能自固其内、自藏其 心,而不失其性者也。

    老子本章最后结之以理想治道之条目曰:“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庄子 于《胠箧篇》引此结谓:“若此之时,则至治矣。”盖人皆能自足其足,自安其安,自适其适,自乐其乐;不待外求,亦无所与争矣!无求无 争,则亦自无盗贼侵夺之事矣。至此之时,虽予之不取,赏之不欲,授之以天下而不为!乃有道者,自贵其贵,自尊其尊,而其心量与性 分中,另有“内在天地”在也。

    或以老子生于衰周,其为此章旨在以质救文之弊,而挽颓世之厄。如苏子由即云:“老子生于衰周,文胜俗弊,将以无为救之。故 于书之终,言其所志,愿得小国寡民以试焉,而不可得耳!民各安其分,则小有材者不求用于世;什伯人之器,则材堪什夫伯夫之长者 也。事少民朴,虽结绳足矣。内足而外无所慕,故以其所有为美,以其所处为乐,而不复求也。民物繁伙而不相求,则彼此皆足故也。” 唯此非其的解也,失在执字为解,泥文失义。人人能自足于内,自安其生,则一切皆无所用之矣。

    次如吕吉甫曰:“三代以来,至于周衰,其文弊甚矣,民失其性命之情。故老子之言,救之以质,以反太古之治。小国寡民,使有什伯 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此救之以质,而反乎太古之道也。庄周称至德之世曰:‘昔者 容成氏、大庭氏、伯皇氏、栗陆氏、骊畜氏、轩辕氏、赫胥氏、尊卢氏、祝融氏、伏羲氏、神农氏,当是时也,民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 服,乐其俗,安其居,邻国相望,鸡犬之音相闻,民至老死而不相往来。’则若此者,非特老子之言而已,古周有是道也。然《诗》、《书》之 所言,则止于尧舜三代,而老子欲反太古之治何哉?曰:夫道与世之交相丧久矣,非大道,不足使人反性命之情。言道而不及其世,不足 以知大道之已试,此其所以必反太古之治也。然则世去太古也久矣,遂可以尽复乎?曰:未可也。然则其言之何也?曰:礼至于兼三 王,乐至于备六代,其文极矣。然而礼不以玄水太羹,而措之醴酒和羹之下;乐不以嘒管清声,加之朱弦疏越之上者;使人知礼乐之意, 所不得已者如彼,而所欲反本复始如此也。方斯时也,孔子方求文武周公之坠绪而赓之。老子论其道与世如此,其意犹是而已矣。譬 之月建已而火始王,而金气已生于其间矣;此五材所以相继而不绝也。故闻古之治,虽有什伯之器而不用,有舟舆而不乘,有甲兵而不 陈,则举大事用大众,非得已也。闻其民结绳而用之,邻国相望,鸡犬相闻,至老死而不相往来,则烦文缛令,督稽趣留,而足迹接乎诸 侯之境,车轨结乎千里之外,非得已也。则不已者,常在于此;而所欲复者,常在于彼也。则其肯烦事为以深治人之过乎?然则欲天下 不安、平、泰,不可得也。即殁而不言,犹屏玄水,彻疏越,其孰知礼之能俭,而乐之节乐,为反本复始之意乎?夫圣人之言,岂小补哉?”

    夫老子非复古者也,其复古非复古之制,而在举此以为喻,教人 “返朴还醇”、“全真合道”,以复太古时人之性真也。

                                          参证章旨第二

    本章旨要,宜不离全书经义,文虽以“小国寡民”冠于篇首,而其实义,则仍在教人宜抱道而行,以自足于性,而不外求。终身在道, 内外两忘,则于天地万物,皆无所用矣。少思寡欲,自不轻用其生;自乐其道,自无争于世,故甲兵无用,名利无用,富贵无用;返朴还 醇,以全其太古无识无知之性天,则自与道全真矣。

    陈景元解此有曰:“国小能自守,民寡能自足,可以返乎太古矣。今将使人忘情去欲,归于淳古。夫君上无欲而民自朴,嗜好不生,民乃 知足;虽蔬食蔾羹之粝,而饱满淡味为甘;葛衣粗裘之粗,而温凉无文为美;茅茨蓬毕之陋,而风雨不侵为安;南炎北沍之苦,而水土任适为 乐。邻国相望,犹今郡县之相接也;鸡犬之音相闻,谓民丰而境近也。民至老死,言无战敌而寿终也;不相往来,犹鱼相忘于江湖,人相忘于道术也。此可以同赫胥尊卢之风矣!”要亦在言宜以道为本也。

    刘骥亦谓:“本在上,末在下,要在主,详在臣。天下虽大,其本甚小,故言小国。百姓虽多,其要甚寡,故言寡民。淡然自守不相往 来,故虽有舟舆,无所乘之;恬然自足,不有纷争,故虽有甲兵,无所陈之。彼民各有常性,耕而食,织而衣,含哺而熙,鼓腹而游;其行填 填,其视颠颠,可以同于上古至德之世。故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俗,乐其业,邻国相望,鸡犬之音相闻,使民至老死 不相往来。古之人有连墙二十年,而不相谒请者,盖指此也。”各自足其足,则自各安其安,而亦自乐其乐,而无用于与世相往还矣。盖 物在于外,而道在于内,名在于外,而德在于内;此皆无所求于天地,而能自求自足者也。

    元泽注本章有曰:“小国寡民,则民淳厚;盖国大民众,则利害相摩,巧伪日生;观都邑与聚落之民,质诈殊俗,则其验也。无道之世, 民贫土瘠,而利欲胜乎好生;末盛本衰,而贪求在乎外慕;故触刑犯险,如履平地,而车辙足迹,交乎四方矣。乐生遂性,则重死安土,无 求则不远徙;此尽性之治,民亦尽其性者也!窃尝考《论语》与《孟子》之终篇,皆称尧舜禹汤圣人之事业,盖以为举是书而加之政,则 其效可以如此也。老子大圣人也,而所遇之变,适当反本尽性之时,故独明道德之意,以收敛事物之散,而一之于朴。减举其书以加之政,则化民成俗,此篇其效也,故经之义终焉。”其言是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