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道德经》连读||第80章 小国寡民,邻国相望

 心理咨询诊所 2022-01-03

《道德经》第八十章 小国寡民,邻国相望

【经文】小国寡民。

使①有什伯之器②而不用;使民重死③而不远徙④。虽有舟舆(yú)⑤,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zhèn)⑥之。

使民复结绳⑦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考注】①使:让,使得。②什伯之器:即国之利器,指国家机器或统治工具,包括政府、军队、监狱、法庭等。什伯,多的意思。③重死:重死即是重生,意思是看重生死。④徙:迁移、远走。⑤舆:车子。⑥陈:通“阵”,布阵打仗。⑦结绳:文字产生以前,人们结绳记事。

【考译】国家要小,人口要少。

让国家不把各种各样的刑法政教轻易用之于百姓;让人民(活得有尊严)、重生死,不愿意轻易离开自己的国家和家园。虽有船只车辆,却没必要去乘坐;虽有兵器武备,却不需要列阵打仗。

让天下黎民回复到结绳记事时候的纯朴。百姓吃得香甜,穿得漂亮,住得安适,满意于他们的平凡生活。

邦国之间隔界相望,鸡犬之声彼此听得见,百姓一辈子都无须往来迁徙,更不用刀兵相见。

【导读】本章老子描绘了自己的“理想国”模式——国小民少、社会和谐、百姓幸福、天下玄同。全文共分四层:

第一层,提出小国寡民的社会理想。

第二层,(诸侯)国家对内无压迫,对外无战争。

第三层,百姓幸福。

第四层,(诸侯)国际关系和谐。

老子的“理想国”, 国家不宜过大,人口也不宜过多,国内没有压迫,对外没有战争,人民安居乐业,不用为躲避战乱而四处逃亡,不用巧智,自得其乐,堪比陶渊明的桃花源。

文章图片1

【辨读】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

让国家不把各种各样的刑法政教轻易用之于百姓,就是说不压迫人民。本句的意思同第36章之“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什伯之器”解释有多种,如:各种各样的器具,效能十倍、百倍的工具,基层武装所使用的兵器,等等。但纵观全章并联系上下文,还是觉得释为“国之利器”最为恰当。如果理解为各种器具,这与下文“民重死”就没关系了;如果理解为军队及武器,那为什么不象下文一样直接说“使有甲兵而不用”呢?可见,“什伯之器”比“甲兵”外延更宽,是指包括“甲兵”在内的一系列统治手段。

使民重死而不远徙”。

国家不拿国家机器(刑法政教、苛捐杂税)对付百姓,百姓就活得有尊严,就会重生死,就不会轻易离开自己的国家和家园,更进一步说,就会因爱家而爱国。这与严酷统治下所导致的“民不畏威”“民不畏死”(72、74章)形成鲜明对比。

老子为什么如此看重百姓迁徙问题?因为迁徙苦啊——百姓或因战乱,或因苛政而被动迁徙、流浪、求生,其实就是难民,因此,“不远徙”是民之福。

虽有舟舆,无所乘之”。

虽有船只车辆,却没必要去乘坐。百姓有尊严、重生死,恋家爱国不远徙,也就免除舟车劳顿了。

老子的时代不会有今天的旅游,舟车之旅一定是长途重载了,这是迁徙搬家呀,“舟舆无所乘”是指不用迁徙呀。有人没懂这个意思,说放着好好的舟车不用,这不是保守、顽固和倒退吗?实在是误解老子了!老子向来是不反对使用车马的,如第11章“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第46章“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

文章图片2

虽有甲兵,无所陈之。

虽有兵器武备,却不需要布阵打仗。这句说的是国家对外无战争,国际关系和谐,和平共处。

以上几句老子描述的是国之祥泰——对内,统治阶级与劳动人民之间无对立;对外,邦国之间和平共处无战争。

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让天下黎民回复到结绳记事时候的纯朴。百姓吃得香甜,穿得漂亮,住得安适,满意于他们的平凡生活。

这段话老子描述的是百姓有滋有味的幸福生活。最有争议的是“使民复结绳而用之”一句,普遍地认为这是老子“愚民”思想的证据,这是对老子的极大误解!刚才说了,老子不反对用车马的,怎么会主张结绳记事?这句话的意思是让百姓回复到结绳记事时候的纯朴,即“见素抱朴”、返璞归真(19章),不是指全面回复到结绳记事的时代。看到这样的观点我都想笑!道理明摆着,全面回复到结绳时代怎么会有甘食美服安居良俗?不得茹毛饮血、树叶兽皮、山洞丛林?对老子“愚民”的观点,我在第3、20、65等章都作过批判。读老子哲学必须具有辩证思维,不联系语言环境抓住只言片语就妄下结论不行,望文生义更不行。

文章图片3

“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邦国隔界相望,鸡犬之声彼此听得见,国民自给自足,百姓终生不须来往。“不相往来”包含了这样三层意思:一是民间无须商品贸易,因为各邦国百姓能够自给自足;二是百姓无须往来迁徙,因为活得尊严故重生恋家;三是邦国之间不会刀兵相见,因为没有争战。老子这句描述的是邦国之间理想的国际关系,“相望”“相闻”“不相往来”都是形容国际关系融洽和谐的。这需要联系先秦历史并结合前文才能准确理解。

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之间的关系不象今天的国际关系,各诸侯国之间的人口迁徙不象我们今天出国这么复杂,孔子周游列国,苏秦挂六国相印。国内没有残酷的统治、对外无战乱,百姓就没必要在不同诸侯国之间往来迁徙,诸侯国之间和平共处,不同诸侯国的百姓就不用刀兵相见,这不就是“民至老死,不相往来”嘛。长期以来,人们普遍地把“老死不相往来”作为批判老子保守、封闭、顽固的证据,这是对历史的无知!如果老子反对交往,那他提出那么多人际交往的原则做什么?善下、“曲则全”、处弱、不争……我们读近代文学作品《红楼梦》都极尽考辨训诂之能事,对待2500多年前的老子作品更应该做一些必要的考辨而不能望文生义。

综上,春秋末期,诸侯争霸,战乱频仍,百姓要么为躲避战乱而被迫离乡背井跨(诸侯)国迁徙,要么必须作为兵员与别的诸侯国刀兵相见。老子目睹百姓的苦难,绘制了自己的“理想国”蓝图。陶渊明传诵至今的名篇《桃花源记》勾勒出一幅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丽画卷,虽是一个美丽的幻想,却表达了他对社会黑暗的不满,反映了人民摆脱贫困和离乱的愿望,这或许是受到老子思想的影响。无独有偶,比老子稍晚,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柏拉图(Plato, 公元前427年—公元前347年)在他的《理想国》里绘制了自己的“理想国”。

文章图片4

《理想国》是一部综合性的著作,书中讨论到优生学问题、节育问题、家庭解体问题、婚姻自由问题、独身问题、专政问题、独裁问题、共产问题、民主问题、宗教问题、道德问题、文艺问题、教育问题(包括托儿所、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研究院以及工、农、航海、医学等职业教育)加上男女平权、男女参政、男女参军等等问题。

【今鉴】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没有过时

读完本章,结合当今国际国内形势,我有三点体会:一是国家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让人民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提高幸福指数;二是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与世界各国和平共处,共谋发展,国无战事,民之福;三是必须始终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这一根本立足点,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前两点在前边已有提及,这里重点说一下第三点。

根据国内外经济形势巨变,为了应对危机、稳定发展,党中央明确了发展“双循环”经济的重大战略,这一战略的推行意味着我国将对发展战略进行重大调整。那么,我国为什么要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这种战略调整有什么意义?

过去几年,贸易保护主义有所抬头,逆全球化倾向初步显现,突然爆发的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加剧了这一形势,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有所松动,甚至有可能出现一定程度的撕裂或脱钩。在此形势下,我国要将目光转向国内,以满足内需作为稳定经济发展的出发点与落脚点,以扩大内需作为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途径。

打造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是新经济形势下的重大战略安排,绝非权宜之计。我们必须集中力量办好自己的事,充分发挥国内超大规模市场优势,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大力推动科技创新,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打造未来发展新优势。等我们把芯片和种子问题解决好了,我们才能真正掌握在国际舞台上的话语权。

文章图片5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