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普通百姓理解的《道德经》—老子笔下的桃花源:甘其食,美其服

 昵称40077028 2017-03-30

作者:杨本枢

普通百姓理解的《道德经》系列文章之九十八

普通百姓理解的《道德经》—老子笔下的桃花源:甘其食,美其服

“小国寡民,使有什佰人之器而不用,使人重死而不远徙。”大意是,希望有这样的理想地方:国土面积小,人口稀少,几十倍、上百倍的工具堆放在那里却无人问津,百姓看重生命不愿意迁移到遥远的地方。“什佰”是十倍、百倍的意思,“重死”是看重生命。

“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大意是,虽然有船、车辆却没有人乘坐,虽然有军队却派不上用场,老百姓重新回归到结绳记事的时代。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大意是,吃着甘美的食物,穿着漂亮的服装,住着舒适的房子,享受着历久弥新的习俗。

“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大意是,邻国友好相处,互不干扰;百姓相安无事,平静生活。真正实现了邻国之间鸡犬能够相闻,邻里之间老死不相往来。

老子为何提“小国寡民”?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小国寡民”不是指国家的治理,只是指一个地区,大概相当于我们现在的地级市、县级层面甚或是乡镇层面的地方。老子所处的时代,真正意义上的国家就是周文王打下的周朝,周朝相当于现在的大中国,各个分封的诸侯国相当于现在的省、市、自治区,周朝的天子才是真正的君王,各路诸侯国只是周朝分封给亲戚的一方领土,这些分封的诸侯是不能够称王滴。最高级别的诸侯称谓是“公”,其次是“侯”,其次是“伯”,最后是“子”,诸侯混战时间长久以后,各个诸侯们实力强大,周朝日渐衰落,名存实亡了。诸侯们不再把周天子放在眼里,就狂称为“王”,这已是春秋末期到战国时期的历史了。

“小国寡民”不同于老子的“以正治国,以奇用兵”“大国以下小国,则取小国;小国以下大国,则取大国。”后几句格言的“国”实指各诸侯国,是有关诸侯国的治理措施。

有学者认为“小国寡民”是老子的政治主张,体现了老子反对国家强大的观点。个人认为,此章的内容与政治无关。

普通百姓理解的《道德经》—老子笔下的桃花源:甘其食,美其服

“小国寡民”体现了道家遁世的思想。人们常说,儒家积极入世,道家主张出世。道家的出世也是一副济世救民的良药,政权长期不统一,社会动荡不安,官员们明哲却保不了身,老百姓希望过上安稳日子,怎么办?道家就提出种种遁世、出世也是救世的良策,希望官员们、百姓们能够从中领悟到生存之道。

基于这样的现实与境况,才有了老子的“小国寡民”,才有了庄子的“梦蝶”,才有了“竹林七贤”的隐士生活,才有了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才有了诸葛亮的“卧龙岗”,甚至是姜子牙的“直竿钓鱼”都体现了道家思想。

现代社会能否实现“小国寡民”的理想?

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中国政府正在大力推进社区治理,出台了一系列的措施,如“网格化管理”“十五分钟生活圈”“打通最后一公里”等举措。这些措施从形式上保证了社区居民生活的便利,那么,实质上如何才能够真正实现社区居民“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的生活状态。不同时代的“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有不同的标准,不同时代的百姓对“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有不同的理解。个人认为,现实的生活状况使百姓真正觉得是“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那么,也就实现了理想意义上的“小国寡民”。

如果百姓从内心里满足于现实的生活状况,无所欲求,这样的治理就是老子笔下理想的“小国寡民”。

普通百姓理解的《道德经》—老子笔下的桃花源:甘其食,美其服

80章通行本原文

小国寡民,使有什佰人之器而不用,使人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老子《帛书》甲本原文

小邦寡民,使十百人之器毋用。使民重死而遠送〈徙〉。有車周(舟)无所乘之,有甲兵无所陳【之。使民復結繩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樂其俗,安其居。(鄰)邦相〈望〉,雞狗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