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马克思主义教育观的视角,探索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路径

 云语禅心 2023-01-30 发布于河南

但是,随着我国社会经济不断发展,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所释放的剩余劳动力大量进入城市,“留守儿童”的概念与内涵又有了新的解释,因为在农村“留守儿童”越来越多,逐渐出现了“农村留守儿童”的概念。

文章图片1

所谓“农村留守儿童”指的是“无法随务工父母进入城市而被迫留在农村的儿童群体。”由于到城市打工的农民日益增多,农村留守儿童的规模日益增大,已经形成了一个具有庞大数量规模的群体。

这个特殊的儿童群体成长过程中,很容易出现各方面的特殊情况,从而产生更为严重的教育问题。如果这一问题不能有效解决,不仅会影响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而且还会影响到整个农村基础教育质量和教育目标的实现。

新时代,随着社会的进步,教育的发展,随着教育公平理念的不断深入,关于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和健康成长,受到教育界专家学者的关注,也逐步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

文章图片2

同时,国家和各级政府针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促进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相关政策也日益增多。本文将在前人的研究成果基础上,基于马克思主义教育观视角,思考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解决,探索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有效路径。

一、优化农村留守儿童全面发展的教育路径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关系和影响到我国基础教育的整体发展。

(一)注重农村留守儿童品德教育

农村留守儿童品德教育存在一定程度的缺失,因而在生活中很容易出现失范,对留守儿童自身发展可能会产生不良影响。

文章图片3

农村留守儿童的行为观念和家庭照顾的缺失、监护责任不到位、缺少监护等情况有关,由此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品德教育是诸多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中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首先,品德教育课程目标多元化。随着全球化、多元化趋势日益凸显,我国基础教育应逐步实现品德教育课程目标多元化,为培养出适应这一趋势的新型人才奠定基础,只有这样,才能让广大农村留守儿童拥有与城市儿童公平竞争的条件。

为此,学校可以根据农村留守儿童的自身条件、个性差异,设置不同的课程目标,以便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理论性人才、实践性人才及综合性人才。”

其次,品德课程内容平衡化。一直以来,我国基础教育品德课程内容有城市化倾向。课程内容的城市化倾向,加重了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难度。

文章图片4

为此,应将品德课程中的城市与农村内容平衡化,以利于农村学生,特别是农村留守儿童更好地理解品德课程内容,增强其学习兴趣,提高其学习效果。

最后,品德课程资源乡土化。为了充分发挥农村教育的优势,基础教育可以考虑以品德课程为载体,将农村的风俗民情、文化传统、发展愿景等内容渗透在课程之中,“从而提高品德教育课程的吸引力和时效性。”

(二)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心理教育

首先,搭建亲子沟通平台,畅通农村留守儿童情感交流渠道。对于农村留守儿童来说,父母的关爱,是培养他们健全的人格、良好的品德的重要前提,特别是良好的亲子关系能促进他们身心健康发展。

文章图片5

但是,很多农村留守儿童的父母不够重视对孩子的情感教育、心理教育,认为“教育孩子是学校的事情”。因此,对于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教育,搭建亲子沟通平台特别重要。

其次,发挥学校的主导作用。学校是农村留守儿童接受良好教育的主阵地,教师是农村留守儿童接受正规教育的主力军。各级政府和学校要为农村留守儿童营造“校园、家园、乐园”式的育人环境,“给这些孩子以亲人般的关爱、家庭般的温馨。”

要有计划开设相关心理教育课程,对农村留守儿童进行健全人格、抗挫折能力、心理疏导等方面的教育,让农村留守儿童在教育活动中,增强自信、增长知识。

引导他们生活中学会自立、独处时能够自律、成长中力求自强,以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追求健康、追求美好、追求进步。

文章图片6

(三)提升农村留守儿童学习教育

学习成绩往往是衡量学生学习好坏的重要标准。如前文所述,留守儿童在文化课学习方面存在厌学、旷课甚至辍学等影响留守儿童学习成绩的问题。

其原因是留守儿童长时间处在缺少父母监管的环境之下,和父母真正相处的时间有限,沟通与交流偏少,父母在学习方面给予孩子的监督与辅导不够,所以相当一部分留守儿童学习成绩不理想。

首先,注重正确引导。要重视培养留守儿童良好的学习习惯,讲清楚学习的重要意义,帮助他们端正学习态度。

其次,加强课上课下的监管。课堂上,教师应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关注,可以通过课堂提问等互动方式,调动留守儿童学习积极性,课下,教师可以通过家访、电话、网络等多种方式,加强与留守儿童的联系与交流,掌握他们的学习情况。

文章图片7

再次,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必须负起监管孩子学习的责任,监督他们放学后应先完成作业,再做其它事情,这样使留守儿童逐渐养成一个自觉学习、认真学习的良好学习习惯。

总之,通过正确引导,课上课下教师及监护人的共同努力,“培养他们正确的学习方法,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让留守儿童学习成绩的提高得到有效保证,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二、搭建社会教育平台

农村留守儿童是当前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个特殊群体,由于家庭教育以及管理层面的缺失、社会环境的影响,农村留守儿童存在一定的学习以及心理问题。

除了家庭、学校的共同努力,还需要搭建社会教育平台,从而更好地推动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发展。

文章图片8

农村留守儿童社会教育平台的搭建,需要各级党委、政府、社会各界以及有关部门主动作为,创新农村留守儿童教育模式,运用多种形式加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

首先,充分发挥政府引导作用。政府应将优化农村留守儿童身心发展、促进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成长作为促进新农村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的主要任务,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鼓励社会爱心人士、企业家、志愿者参与到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工作中来。

建立以基于社会支持的农村留守儿童管理教育平台。在政府的引导作用下,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带来更多的社会资源。

其次,加大农村社区教育基地建设。农村与城市相比,缺少博物馆、图书馆、青少年宫、美术馆等教育场所,但是农村却具有良好的村社教育平台。

文章图片9

这种农村社区是基于地缘以及血缘形成的社会,在家庭教育缺失的情况下,构建完善的农村社区教育基地就显得非常重要。

农村应以村为单位,建立村一级文化站、网络站、广播站、图书室、阅览室等,设置专职文化干部,指导儿童教育。此外开展一些村级公益性活动,弥补农村留守儿童在校外的教育空白。

再次,加强农村文化娱乐场所管理。加大对农村不良文化环境的治理,加强农村文化市场监管,坚决查处色情、暴力、封建、伪科学等相关的出版物。

同时,积极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村内推进诚实守信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谐家庭教育等,从而营造一个积极向上的农村留守儿童社会教育环境。

文章图片10

最后,加快完善地方相关立法,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提供法律保障。当地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优化地方法规,全面规范社会教育的资金、设施、活动、权利、义务、政府责任等,从而提高全社会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认知。

三、强化家庭教育责任

家庭是农村留守儿童成长的第一环境,家庭的影响关系到他们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对孩子而言,家庭始终是孩子教育的首个场所。

用爱心滋养、关爱孩子。虽然为了生计,很多父母不得不外出打工,让孩子变成留守儿童,但在工作的过程中,父母不得忽略孩子的教育问题,应当多和孩子交流,让孩子感受到他们的关爱与用心,从情感上满足孩子需求,使其形成健康的心理。

文章图片11

家长应当清楚个人教育职责,在科学的教育理念下,引导孩子健康成长,用积极正确的态度教育孩子。

父母作为孩子健康成长的加油站,同时也是孩子的启蒙老师,不管家长有多忙碌,和家的距离有多远,都应当做好和孩子的情感沟通,主动参与孩子的成长。

纵然父母和孩子不能长时间在一起,也可以借助网络视频、电话等形式与孩子进行交流与沟通,让孩子明白虽然自己的父母不在家,但是父母始终关爱、牵挂着自己,事实上这对留守儿童心理具有很大影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