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叔徼是李承七世孙。陇西李氏姑臧房。 有墓志出土。 一生经历坎坷,仕途不太顺利。 唐王朝也经历多次动荡,到了他这一代,姑臧房比较势微。 李叔徼墓志记载,他出生于陇西李氏姑臧房,祖籍陇西成纪。 ![]() 曾祖就是唐初的李玄道,为李世民秦王府的十八学士之一,给事中,常州刺史,姑臧公。和房玄龄杜如晦等一同成为秦王府的同僚。 祖父就是李云将,尚书右丞,赠陇州刺史。 父亲李绛,河南县令,毫、鄧、兖、滑四州刺史,赠大理卿。 墓志开篇就点出了李叔徼的出身,以及祖上三代。 墓志:府君讳叔徼,陇西成纪人也。曾祖玄道,皇朝秦王府文学馆学士,给事中,常州刺史,姑臧公。祖云将,尚书右丞,赠陇州刺史。考绛,河南县令,毫、鄧、兖、滑四州刺史,赠大理卿。 根据墓志记载,可以推测他的出生年月,因为他的去世时间为,乾元元年四月(760年,唐肃宗年号),终年四十九岁,可以得知出生于712年,正好是先天政变时,有意思的是,他的堂侄李揆出生于711年。 ![]() 李揆的传承世系为李玄道、李正基、李亶、李成裕、李揆。 李叔徼的传承世系为李玄道、李云将、李绛、李叔徼。 他们的上一代人处于武则天以及韦后乱政时期,官不怎么好当! 李叔徼年轻时父母双亡,从小接受家庭教育,对于忠孝来说,生而知之,为父母守丧期间,形容枯槁,不久奶奶又去世了,对他打击很大。 李叔徼虽然一直官做的不是很大,但是一直也是忠于朝廷。 根据唐朝其他名人及族人的入仕方式,可以推测他应该是科举入仕的,门荫入仕的可能性不大,因为他的侄子李揆也是科举入仕的,他们都是处于唐玄宗李隆基时期。 ![]() 世事变化,唐玄宗李隆基天宝末年安史之乱爆发,李叔徼从太庙斋郎,守丧期满(父母去世),选补汝州枼县主(令),后因公事被贬復州竟陵县尉。做上县尉不久,奶奶就去世了,李叔徼差点因为悲痛而去世,服丧期未满,安史之乱爆发后,应该是被强制解除服丧的,任职襄州谷城、宋州襄邑二县尉。 李叔徼在安史之乱爆发后,没有投敌,当时河洛被占领,很多官员投到了安禄山史思明一方,李叔徼并没有岁大流,而是坚守对朝廷的忠诚,也没有参与谋反,到了安史之乱中后期,李叔徼被朝廷(太子李亨)任命为扬州节度采访使和寿州霍山县令,推辞不授,没有去赴任。 可惜天不假年,天夺福寿,李叔徼在李亨登基后,没几年就去世了,死于乾元元年(760年),终年四十九岁。 李叔徼的一生,因为父母以及奶奶的去世,两次守丧,又赶上了安史之乱,所以仕途不太顺利,一直在地方上当不大不小的官。 李叔徼的去世,对妻子以及子女影响也很大。 墓志:夫人荥阳郑氏,自府君即世之后,削发出家。有子曰顒,未婚未仕,世业清素,家惟屡空。子婿前汝阳令豆卢鹏,爰以懿亲,主办葬事。 他去世后,家庭支离破碎,妻子是荥阳郑氏女,在丈夫李叔徼去世后,削发出家了,常伴青灯。 李叔徼儿子李顒,受父亲去世以及母亲出家的影响,看透了世情,没有结婚,也没有出仕当官,过的很清贫。 李叔徼去世后,还是女婿豆卢鹏帮忙办的丧事,从这方面来讲,李叔徼家里并不富裕,也侧面证明了他做官清廉。 从李叔徼的家庭以及做官经历,可以看出门阀制度(门荫入仕)已经不是大方向了,科举入仕成为主流。这是历史的必然,也是历史车轮滚滚向前的结果。 参考资料 《大唐故宋州襄邑县尉李公墓志并序》 仅供参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