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民间故事:岳飞的满江红,时隔四百多年才在明朝出现,满江红之谜

 正经说文史 2023-01-30 发布于湖北

#头条创作挑战赛#

岳飞的《满江红》,为何岳珂没有收录,却被明朝的徐阶收录在《岳武穆遗文》里呢?本故事试图作出解答。

南宋时期,岳飞进驻朱仙镇,秦桧连发十二道金牌,催促岳飞班师回朝。临行之夜,岳飞难以入眠,站在帐篷外,思绪万千。他心里很清楚,一旦退兵,多年征战之功白废,而他精忠报国的满腔热情和抱负,恐怕要付之东流,再也难以施展了。

想到这里,他转身走进营帐内,提笔一挥而就,写下了《满江红》。随军文书姓贾,将诗词收拾起来,放在行李中。第二天拂晓,军队拔营启程,班师回朝。

后来,岳武穆遭到秦桧等人的陷害,被捕入狱,秦桧派人到军中搜素岳武穆谋反的罪证,姓贾的闻讯,赶紧将《满江红》抽出来藏了起来。因为诗词中有“靖康耻”三字,是宋高宗讳莫如深的话题,必然会被秦桧等人拿来大做文章。为了保护岳武穆,这首诗词绝不能面世。

岳武穆被害风波亭后,姓贾的心灰意冷,以年老多病为由,辞职回家去了。如何带走《满江红》,却让他头痛不已。因为离开军营时,会搜查行李。思来想去,他把身上的棉衣脱下来,把针线挑开,把纸张铺在棉絮中,然后再用针线缝上,最终把诗词带回了绍兴老家。

第二年,到了岳武穆遇难的忌日,晚上,姓贾的祭奠岳武穆,念诵了《满江红》。他有一个姓刘的好友,和他意气相投,常常感叹朝廷对岳武穆不公,晚上也来和姓贾的一起祭祀,听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词,不由得竖起大拇指赞不绝口。

姓贾的长叹一口气,流下泪来,哽咽着说:“老友,你知道这首诗词是谁写的吗?就是蒙冤屈死的岳武穆写的啊。”说罢,拿出了岳武穆的遗作,两人时而诵读,时而感叹,彻夜难眠。

姓刘的熟记了这一首诗词,时常背诵。这以后,每当岳武穆的忌日时,姓贾的和姓刘的,都会在祭奠岳武穆时,慷慨激昂地诵读这一首诗词。几年后,诗词在当地小范围流传开来。有不良人向官府举报,秦桧得到消息,下令捉拿姓贾的,搜缴诗词。

姓刘的得到消息,赶紧通知姓贾的,两人连夜带着家人逃走了,东躲西藏,浪迹天涯。在官府的施压下,人们不敢传诵这首诗词了,渐渐地,这首诗词被遗忘了。

宋孝宗时期,岳武穆被平反昭雪,姓刘的得到消息,欣喜地对姓贾的说:“大哥,岳武穆被平反昭雪了,我们可以把《满江红》公开了。”

姓贾的已经是白发老翁了,摇着头说:“不可,赵官家对于靖康耻依然是忌讳的,这首词要是公开,赵官家必然脸上无光,不知道会闹出什么幺蛾子来,还是不要公开的好。”姓刘的点点头,默然不语。

一转眼,到了宋宁宗时期,岳武穆的孙子岳珂中了进士,在朝中为官。此时,姓贾的和姓刘的,已经作古了。姓贾的孙子得到消息,满心欢喜,打算带着《满江红》投靠岳珂,被姓刘的孙子制止了。

姓刘的孙子说:“现在依然是赵家天下,赵官家还是会忌讳靖康耻,此乃人之常情也。这首词送给岳珂,必然会给岳珂带来不利的局面。岳家后人安好,我等老百姓就心满意足了,何必再去增添不可把控的变数呢?”姓贾的孙子点点头,于是作罢。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一转眼到了明朝时期,贾家和刘家失散于朝代变迁的战乱中,贾家后人又搬回浙江老家定居。明朝弘治年间,贾姓后人中了举子,成了浙江提学副使赵宽的门生。

有一天,两人在一起谈论诗文,贾姓后人谈及岳武穆的《满江红》,这首诗词早在民间流传开来,赵宽有所耳闻,只不过无法证明是岳武穆所作。贾姓后人拿出珍藏的岳武穆的真迹,赵宽看后赞叹不已,禁不住高声朗诵起来。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阙。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读罢后,赵宽心意久久难以平静,于是把这首诗词写成奏折,申报朝廷,并在岳王庙里题写成碑文,这首诗词才得以公诸于世。

后来,嘉靖年间,徐阶根据赵宽的碑文,把这首诗词收录在《岳武穆遗文》里。至此,历经了四百多年,《满江红》颠沛流离,最终得以出现在文献记载里,得以正名。

岳武穆的爱国思想,集中体现在这首《满江红》里,激励着无数后来人。你们认为有没有故事里这种可能呢?认为有,就回复是的,如果认为不存在这种可能,就说说你的看法。

本故事纯属虚构,读罢一笑了之,不必深究。欢迎大家加关注,点赞评论收藏,你的支持,就是我坚持创作的动力源泉!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