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莽走向巅峰前的几度沉浮——王莽揭秘(六)

 新用户15472188 2023-01-30 发布于广东


十三、王莽第一次当政

  • 从黄门郎到新都侯

叔叔王凤病重时,将侄儿王莽和外甥淳于长推荐给汉成帝和王政君。王凤死后,王莽担任黄门郎,成为皇帝的低级侍从;淳于长从黄门郎升任侍中,担任高级侍从,后来又升到卫尉,负责皇帝安全,位列九卿。显然淳于长比王莽受宠很多。

王莽在担任黄门郎期间,认识了同为黄门郎的几个人,如前文提到的扬雄、刘歆。刘歆是宗室弟子(前文提到的刘向的儿子),他们都认为,儒学是挽救天下危亡、建立理想国的法宝;同时,也对此时占据着朝廷主流地位的经学博士们不能实质性推动改革而不满。

过了一段时间,王莽升迁为射声校尉,顾名思义就是一群弓箭手的首领。

又过了几年,汉成帝想立一名美女为皇后(之前许皇后已经被废),这位美女在历史上非常有名——赵飞燕,她的妹妹赵合德也是历史级别的美人。

文章图片1

皇帝想立后这个想法,最大的反对者是太后王政君。淳于长弄明白姨母(淳于长是王政君姐妹之子,可以参见上一篇的王氏族谱)嫌弃赵飞燕出身不好。皇帝听说后立刻把赵飞燕的父亲封侯。

汉成帝知道母亲王政君做了让步,便想回报王家。他追封王莽的父亲王曼为新都侯,由于王曼死去多年,于是王莽顺理成章地继承这一爵位。

(新都侯这个爵位中的“新”,指的是南阳郡的新野,“都”指的是新野的都乡。南阳至今仍是中国的腹心地带,也是笔者的故乡。如果没有自小从当地历史上看到刘秀的事迹,笔者也不会对王莽产生兴趣,进而写下这个系列了。

西汉南阳郡地图如下,红色标准区域就是新都,与今天湖北省接壤。顺便也说明我们南阳在古代其实算是南方,怪不得我们吃甜粽子,喝甜豆腐脑~)

文章图片2

所谓“加官进爵”,爵位有了之后,官职也有提升——王莽从射声校尉升迁为骑都尉,掌管羽林骑(三国中的曹操、吕布、徐晃都曾担任此官职)。同时他还兼任光禄大夫,这些都是外朝官职,另外他还有个侍中的头衔,这是内朝官职,可谓武林高手,内外兼修。

淳于长在立后上有功,没过多久就被封为关内侯,于是王氏家族一门十侯,权倾朝野。

  • 淳于长与王莽——谁当大司马

淳于长和王莽两个表兄弟,性格上差异也很大。淳于长飞扬跋扈、长袖善舞,王莽则是谦虚谨慎、一丝不苟。

上一篇说到王凤病重时,淳于长和王莽侍奉汤药,日夜不休。现在王根病重时,淳于长再也不愿意侍奉了,他的眼里只有皇帝和皇太后。而王莽则践行儒家的“孝悌”道德,声望日隆,即使他不愿意争新任大司马之职,外面的人也会推动他前进。

淳于长好色,偷偷与一个叫许孊的女子混在一起。该女子何许人也?她乃是汉成帝前任许皇后的姐姐。许皇后知道这层关系后,托姐姐找淳于长,让他在皇帝面前替自己说好话。

结果淳于长竟然写信调戏许皇后,没办法,调戏皇后包含了强烈的禁忌意味,是其他任何女人都比不了的。许皇后自然倍感屈辱,但毕竟有求于他,也只能暂时忍受。

文章图片3

王根病重,打算退休,他必须选定王氏家族其中一人来继任大司马,种子选手就是淳于长和王莽两人。选择淳于长,皇帝和太后都会很高兴,选择王莽,以他的性格,必定会忠于自己。

王根拿不定主意,淳于长跃跃欲试,王莽陷入纠结。为啥纠结呢?因为儒家的传统伦理讲求仁厚、礼让,淳于长是自己的表兄,官职比自己高(淳于长位列九卿),但是淳于长的种种作为显示他不是一个好的辅政者。

这个时候,儒家另外一面发挥作用,就是我们之前大幅篇幅讲解的齐学派(公羊学),齐学崇尚权变,因此才有公孙弘巧杀主父偃,逼走董仲舒(见系列三),王莽对天下的责任心和儒家对于入世地位的渴望,让他做出选择。

王莽趁着照顾王根时,说明淳于长提前封官许愿之事,又向姑母王政君揭发淳于长私通许孊丑事,得到姑母同意后,又向汉成帝讲述一遍。

值得注意的是,王莽此时还不知道淳于长调戏许皇后的事情,因此汉成帝也不知道,于是便只让淳于长离开长安,返回封地思过。

没想到此时王家有个“猪队友”红阳侯王立,他趁着淳于长要离开长安,安排儿子上门索要一辆马车——汉成帝曾经乘坐该马车出门玩乐。淳于长也想翻盘,于是加送金银珠宝,让王立在成帝面前说自己好话。

王立是个草包,成帝也知道,所以王立在汉成帝面前说三道四,不得不令成帝生疑。他决定调查王立,王立一害怕,就让儿子自杀,结果弄巧成拙,成帝对淳于长也起疑心,让廷尉查办。

文章图片4

淳于长主动交代了与许皇后之间的事情,这让汉成帝忍无可忍(是个男人都不可能忍受绿帽,精神上也不行),只好赐死淳于长和许皇后——王莽没有了对手。

  • 宫闱惊变,王莽辞去大司马

王莽接任大司马一职,时年三十八岁,年富力强,前途无量。

汉成帝一直没有子嗣,决定立侄儿刘欣为太子,继承人的确立,使汉成帝登基以来最大的隐患得以消除。

可惜,没过多久,正在盛年的汉成帝突然驾崩。王政君凭借皇太后的身份出面稳定政局,同时严查皇帝驾崩之前起居饮食,结果赵合德昭仪闻讯自杀——汉成帝的死成为历史谜案。

赵合德比姐姐赵飞燕更得皇帝宠爱,所以她要为皇帝的离奇死亡负责,这倒也保护了赵飞燕和赵氏外戚家族。

太子刘欣登基,史称汉哀帝。

文章图片5

按照惯例,新帝登基之后,旧的外戚势力退场,新的外戚掌权。但刘欣非汉成帝亲生,于是出现了同时存在四家外戚的情况:

  1. 汉成帝的母族王氏家族,太皇太后王政君是核心,王莽担任大司马,一门十侯;
  2. 汉成帝的妻族赵氏家族,皇太后赵飞燕是核心,家族中也有一位列侯;
  3. 刘欣的祖母傅氏家族,傅太后是核心,刘欣的妻子也出自傅氏,家族男丁兴旺;
  4. 刘欣的母族丁氏,丁太后是核心,丁氏家族也有颇多男丁。

刘欣即位当天就按照惯例尊王政君为太皇太后,赵飞燕为皇太后,大赦天下。

熟悉外戚传统的王政君,立刻让王莽辞去大司马,这自然是与王莽商议过的,是一种以退为进之法。

此时新皇帝还需要依靠王氏家族,毕竟他被立为太子时得到王政君的首肯。于是告诉太后“大司马不起,皇帝即不敢听政”,于是王莽继续担任大司马。

但是四门外戚同时干政的局面还在持续,矛盾早晚会爆发。

有一次重要宴会,王政君、傅太后均出席,王政君是皇帝法统上的祖母,傅太后则是皇帝血缘上的祖母,内廷礼官将傅太后的座位与王政君并列,王莽见到后,极为不悦,说“藩妾,何以得与至尊并”,此事大大激怒傅太后。

王莽这么做的原因,一方面是与王政君血缘亲近,另一方面是他的儒学伦理认为,既然皇帝继承的是成帝的皇位,自然应该以成帝之母王政君为尊。(明朝嘉靖年间,有个“大礼议”事件,与之类似,读者如有兴趣,可自行查阅。)

在傅太后事件上,王莽虽然有自己的立场,但毕竟引起非议,且内朝官领袖与太后不睦,影响不好,还不如暂时远离漩涡中心,以图后进。

几个月后,王莽第二次请辞,汉哀帝同意了。此时距离王莽担任大司马尚不足一年。

十四、汉哀帝的“霸道”余晖

  • 汉哀帝分化外戚

刘欣是西汉末期极有想法的一位皇帝,他是藩王出身,了解地方民情。西汉自宣帝、元帝以来,祥瑞与灾异迭现,关于汉德已衰、汉帝让贤的谣言时而出现,儒生们虽然倡言改制,但儒家的天人感应理论本身就是谣言的土壤。

因此刘欣可能对儒学颇为警惕,对元帝、成帝笃信儒学不以为然。他的施政策略,是效仿武帝、宣帝,重视汉朝自身传统,讲究“王霸之道杂之”,对儒学加以利用但并不笃信。

面前摆在自己面前的大难题就是外戚专权,导致皇权旁落。

文章图片6

王莽辞任大司马后不久,一位臣子叫解光的,弹劾王氏其他子弟“僭越”,如宅邸装饰僭越,出门排场僭越,施政权力僭越等,皇帝借机将王根去职,王况贬为庶人,两人举荐之人一并逐出内廷。

接着,这位解光大哥又上书弹劾赵氏家族,说赵氏暗害其他妃嫔,导致先帝无子。但是若非汉成帝没有子嗣,哪轮到刘欣登基呢?所以刘欣善待赵飞燕太后,将赵家两位侯爵削去,使之不成气候。

这样,之前蔚为壮观的四大外戚就变成傅、丁、赵三家联合对抗王氏一家的格局。

  • 傅太后的报复

在汉哀帝打击王家的时候,王政君下令将家里多余的土地无偿分给贫民耕种,赢得良好名声。

同时,傅太后咄咄逼人,王政君身为太皇太后,每次出门都要避开傅氏和丁氏,民众对王家深有同情。

汉元帝有三个儿子,分别是汉成帝(母王政君),定陶王(母傅昭仪,子汉哀帝),中山王(母冯昭仪)。

元帝时期,傅氏和冯氏争宠,王政君根本不入她们的法眼。在打击王氏之后,她的目标变为中山王冯太后。(女人的妒忌真可怕)

文章图片7

一位皇帝的近侍从中山国归来后,告发冯太后诅咒汉哀帝和傅太后,先后派多人去查,毫无所获,最后傅太后派人刑讯冯太后及其家人,有人不堪屈打成招,说冯太后的目的是为了让中山王获得皇位。

冯太后及其弟饮鸩自杀,以死明志。此案对汉哀帝的前期执政造成恶劣影响,不少朝臣同情冯太后,越来越多的人讨厌傅氏家族。

  • 汉哀帝削弱儒臣

冯太后一案期间,有近臣上书提出傅太后和丁太后的尊号“恭皇太后”“恭皇后”,都是来自“定陶恭皇”,而定陶只是一个王国,与其帝国外戚的身份不符,建议制定和皇族相称的礼仪,并给定陶恭皇在长安建立宗庙。

此时的“三公”丞相孔光、大司马傅喜、大司空师丹全都反对,傅喜作为傅氏家族成员也反对,可想而知傅太后何其不得臣僚的欢心。

不久之后,大司空师丹被罢免,京兆尹朱博升迁为大司空。朱博接着向傅喜和孔光发难,傅喜被免大司马,离开了长安;孔光最惨,罢免丞相,免为庶人。

文章图片8

朱博上位为丞相,然后他和御史大夫,共同弹劾已不担任官职的师丹和王莽。这里面深层次原因为朱博坚定捍卫汉帝国传统,这与刘欣追迹武帝、宣帝的执政精神高度一致。

朱博的上奏得到刘欣的支持,师丹彻底失势,被免为庶人;王莽因为王政君的面子,没有被夺爵,但是取消一切待遇,逐出长安。王家在长安的只有担任侍中的王邑。

这是对王氏家族的最沉重打击,距离王莽罢免大司马仅两年。王莽不得不待在新都国接受郡守和国相的看管,在中央的影响力几乎荡然无存。

十五、王莽第二次当政

  • 重回长安

回到新都国的王莽,仔细研究了当下形势,觉得王家还有东山再起的机会:

  1. 太皇太后王政君仍然健在,地位尊崇;
  2. 傅氏、丁氏盛气凌人,引得朝野上下不满;
  3. 皇帝因为灾异而改元受命,说明皇帝还会受到儒家影响;
  4. 朝中仍有不少人为王莽鸣不平。

王莽在南阳郡期间,王家最大的敌人傅太后去世了。碰巧天象出现日食,汉哀帝刘欣循例承担过错,大赦天下,举贤良。

举贤良我们之前讲过,像董仲舒,公孙弘都是举贤良发掘的人才,这次推举的贤良里有不少儒家弟子,他们给皇帝上书,说要把王莽请回来。

此时王政君已经老迈,傅氏受天下人指责,招有贤名的王莽回来,一方面可以显示汉室的仁孝,一方面可以减少傅氏的影响,何乐而不为呢?于是汉哀帝很快下诏让王莽返回长安,但不给予任何官职。

王莽回到长安时已经四十五岁,而汉哀帝刘欣才二十出头,刘欣敢于把王莽召回而不起用,就是觉得王莽会死在自己前面,这样王家就不足为惧。

王莽此时的心情应该如下图所示。

文章图片9

事实上,王莽回到长安后,堂弟王邑曾经以王政君的名义向汉哀帝推举王莽(由此可知王王政君与哀帝几乎不往来),结果被汉哀帝识破,王邑被逐出中央,去外地做官了。

王莽甚至想让御史大夫何武(我们之前讲过“何武定三公”,他也是儒臣)举荐自己担任太常,太常位高但无实权,皇帝应该不至于反对。

结果何武坚决不愿意,他从宣帝时入仕,历经宣、元、成、哀四朝,之前曾被罢免,刚托宠臣董贤(下文详述此人情况)的关系而被启用。由于皇帝对王家极端不信任,他不想因为举荐王莽而惹祸。

王莽很失望,他感觉自己进入一个死胡同,人生一眼能望见尽头。

  • 峰回路转——哀帝之死

人生就是这么奇妙,傅太后的死得以让王莽顺利重返长安。回到长安后的王莽正迷茫期间,汉哀帝刘欣也驾崩了,时年二十五岁。

哀帝死时,宠臣董贤(当时只有23岁)权力最大,之前我们一直没有刻意介绍他,现在补上。

文章图片10

有个不怎么好的成语叫“断袖之癖”,说的就是汉哀帝刘欣和董贤的故事。哀帝经常和董贤同坐同卧,有一次哀帝想起床,发现董贤压住了自己的衣袖。哀帝担心惊动董贤,就用剑截断了自己的衣袖,于是后世就用“断袖之癖”代指男同性恋。

在汉哀帝削弱儒臣和王家的过程中,董贤出了不少力。后来董贤封侯,担任大司马,卫将军,领尚书事,妹妹也被封为昭仪,成为汉哀帝时最有权力的大臣。

哀帝死的时候,龙床周边基本全是董贤的人,如妹妹董昭仪,当值卫尉的父亲,执金吾的内弟,除了中常侍——他姓王名闳,是王莽的堂兄弟,这个人没什么主意,所以他悄悄地找姑母王政君,告诉皇帝驾崩的消息。

王政君用最快的速度赶往未央宫,并派人让王莽迅速准备进宫。二十三岁的董贤在政治上显然不是老手,竟然在王闳的呵斥下,将传国玉玺和印绶交给了王政君。

王政君询问董贤是否懂得如何为哀帝治丧,董贤只有二十三岁,怎么可能有经验,于是以王莽当大司马时,处理过汉成帝丧事为由,让王莽辅佐董贤。

  • 雷霆手段

王莽进入未央宫后,立刻找尚书弹劾董贤,王政君便下令禁止董贤出入禁宫,史料记载如下:

太皇太后即日驾之未央宫收取玺绶,遣使者驰召莽。
诏尚书,诸发兵符节,百官奏事,中黄门、期门兵皆属莽。
莽白:“大司马高安侯董贤年少,不合众心,收印绶。”贤即日自杀。

《汉书·王莽传》

大意是王莽接管了兵权,百官朝奏,宫禁安保都归王莽管。之后王莽借口董贤年少,得不到朝野支持,就把董贤的大司马印绶取消,董贤当夜就自杀了。

一场宫廷危机无声无息渡过,只有在宫内才能感受到,王政君、王莽姑侄一夜未眠。

新的一天早上,群臣毕至,内外咸集,才知道天下没了皇帝,太皇太后临朝,前任大司马王莽再度出现在未央宫前殿。

汉室忠臣会认为,在皇帝突然死去、天下险些被董贤篡夺的危急时刻,王氏家族挽救了国祚,保卫皇室安全,使汉家天下可以延续。

皇帝驾崩,原来的大司马董贤自杀,这都需要选定人选来担任,而最迫切的就是大司马一职。

太皇太后王政君下诏令公卿推举人选,自然“举朝皆举莽”,但是有两个例外,前将军何武和左将军公孙禄互相举荐对方为大司马,理由是:

往时孝惠、孝昭少主之世,外戚吕、霍、上官持权,几危社稷;
今孝成、孝哀比世无嗣,方当选立近亲辅幼主,不宜令异姓大臣持权。
亲疏相错,为国计便。

《汉书·何武传》

意思是皇帝年幼,不应该让外戚大臣当权,应该亲疏交错,暗指外戚不能担任外朝官领袖。

何武和公孙禄的举动,引起朝野不小的反应。大家都推举王莽,没想到还有两个“刺头”,但是他们是少数派,王政君任命王莽为大司马。

一个月后,王莽选定时年九岁的中山王刘箕(音ji)子,史称汉平帝。

文章图片11

汉成帝、汉哀帝都没有子嗣。皇位继承人只能从汉元帝的后代里寻找。

汉元帝有三个儿子,嫡子是汉成帝,傅昭仪所生的是定陶恭王,定陶恭王的儿子就是汉哀帝刘欣;另一个妃子冯昭仪所生的是中山孝王,中山孝王的儿子就是箕子——汉元帝三个儿子的子孙分别都做了皇帝,皇位反复横跳,也是奇事。

刘欣和刘箕子按照辈分是兄弟,照理说不应“兄终弟及”,但汉元帝的后代里仅剩下箕子,

箕子从中山王升格为皇帝,按照惯例他的母族应该入朝,他的舅舅应该担任大司马等重要职位——汉哀帝刘欣即位时,王莽已经经历过一次,他自然不会让历史重演

王莽另选了一位宗室当中山王,代替箕子奉祀中山孝王。这样的话,朝廷就有理由继续封箕子的母亲为中山王太后,令她留在中山国,不得来到长安当皇太后。

九月,箕子正式即皇帝位。当日大赦天下。九岁的箕子孤身入朝,母系势力不在长安,王氏继续掌控汉廷中枢。

注:

本篇介绍王莽从黄门郎开始的政坛沉浮,王莽由于仁孝谦虚而得以接任大司马之位。但是汉成帝的突然离世,使得情况增添变数。

继任的汉哀帝刘欣,目标是实行武帝、宣帝时的汉道,加上他身边外戚势力强大,一度将王家压制得抬不起头。

可惜哀帝也不长命,加上他宠信的董贤根本没有政治才能,所以在大变发生时,只能被动应对,最终被王莽逼死。

王莽拥立九岁的汉平帝,但却运用政治手腕,使得平帝的外戚势力无法影响朝廷,王家得以大权独揽,为之后的“篡汉”创造有利条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