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儒家今古之争与王莽受禅——王莽揭秘(八)

 新用户15472188 2023-01-30 发布于广东


二十、儒家的今古之争

我们把视角暂时离开王莽,来看看儒家思想在西汉后期的变化。

  • 今古之争的背景

儒家今古之争的出现,源于儒家经典书籍的失传。

秦始皇一统天下后,丞相李斯上书:

“古者天下散乱,莫之能一,是以诸侯并作,语皆道古以害今,饰虚言以乱实,人善其所私学,以非上之所建立。
今皇帝并有天下,别黑白而定一尊。私学而相与非法教,人闻令下,则各以其学议之,入则心非,出则巷议...禁之便。

臣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
...
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

秦始皇同意了,这便是“焚书”的由来。于是乎天下列国的史书,《诗》《书》以及诸子百家的著作,除了咸阳学馆、博士府邸有收藏之外,其他皆焚毁。

文章图片1

秦末乱世,“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项羽入咸阳,火烧阿房宫,熊熊大火,三月不绝,秦官方之收藏几殆毁尽。

及至秦之季世,焚诗书,阬术士,六艺从此缺焉。

西汉建立之后,尚存于世的儒生、遗老背诵默写儒家经典,这些用当世的文字写成,便称谓“今文”。一共有六经,分别为《诗》、《书》、《礼》、《易》、《乐》、《春秋》。(不过在汉初时候,《乐》已不传授,所以汉初儒生只习五经,汉武帝时有专门的官职“五经博士”。)

文章图片2

但是那些先秦的旧书并没有也不可能彻底消失,有的被人保护着藏了起来,有的侥幸没有被销毁,如汉景帝时,孔子旧宅拆迁,在墙壁中发现若干经书,都是用先秦的文字所写,因此称为“古文”。

今文学、古文学最初只是文字或文献上的区别。当然,在人们默写、传播、抄录的过程中,儒经在文字、篇目、字数上会有不同,有些差别甚至还很关键,以至于后来“今文”和“古文”的内涵变成了截然不同的两个“学派”。

这便是“今古之争”的大背景。

  • 今文古文的差异

古文经学和今文经学的主要差异,我们逐一介绍。

首先是内容教材上的差异:

  1. 前文提到的齐学、鲁学,公羊学、穀梁学,《诗经》《尚书》《周易》,都是今文经学的范畴;
  2. 古文经学里,新添加《左氏春秋》(后被刘歆解释为《左传》),《毛诗》(现存《诗经》的前身,由战国末年两个毛姓学者编辑注释而得名),《周礼》,《古文尚书》等。

其次是主张思想的差异:

  1. 今文经学认为六经都是孔子所作,视孔子为“素王”,即有王的德行但不在天子的位置。主张通经致用。
  2. 古文经学则尊崇周公,因为周公制作礼乐,视孔子为“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的先师。偏重训诂,与政治联系不大。
文章图片3

(前文提到王莽要做汉朝的“周公”,未尝没有古文经学中尊崇周公的因素在里面。)

再次是演化过程的差异:

  1. 今文经学作为官方儒学,免不了功利化,“政治正确”化,主要呈现两个特点:每一代都在前人的基础上再做解释,导致原本的经典越来越臃肿,有时候一句话可以解释到三万字。后来王莽派人删减这些注释,竟然有人因此而累死。学习今文经学的人群中,有些过于功利,道德水平堪忧。比如前文提到的匡衡,教科书中赞赏他“凿壁借光”的刻苦,却不说他隐瞒土地租税(相当于贪污),最终丞相之位被罢免,贬为庶人。
  2. 古文经学作为“在野”思想,保持了一定的独立性和批判性,与今文经学相比就是一股清流,立刻得到真心好学的人追捧,这其中就包括宗室子弟刘歆和年轻的外戚王莽。

最后是利用价值的差异:

  1. 从董仲舒开始,儒家以“天人感应”、灾异谶纬来参与帝国治理,但今文经学提供不了儒家复古理想、为天下制作礼乐的方法因为今文经典中没有相关的制度记载,所以汉武帝封禅礼仪儒家一筹莫展;
  2. 古文经学,尤其是特有的《左传》和《周礼》,其中记载了大量西周时候的制度安排,比起今文经学的“务虚”,古文经学更务实。

(另外,今文经学中还有一些观点,如“天子一爵”,即天子只是一个爵位,可以被授予,自然也能被剥夺,后续如果有需要再说明。)

  • 关键人物刘歆

在古文经学的发展中,不得不提一个人,那就是刘歆。我们在之前的系列介绍过,他是汉朝宗室子弟,与王莽交好。

他陪父亲刘向在天禄阁校书时,发现一套古文书写的《左传》,不禁欣喜若狂。《左传》原本不算儒经,据说是和孔子同时代的左丘明所撰,是一部单独的史书。

文章图片4

他一边仔细研读,一边把《左氏春秋》里记录的历史,逐条插在《春秋》相关的经文下面。这样原本独立的一部史书《左氏春秋》,就变成了对儒经《春秋》的传记《左传》(也称作《春秋左氏传》)了。

我们在系列三里介绍儒家学派时,提过对《春秋》的三本传记中“其事莫备于《左氏》”,部分原因也是因为《左传》是古文经学,而不是口口相传的。

刘歆的小伙伴扬雄,本身是搞学术研究为主,对于古文经学自然兼收。王莽担任大司马,既希望借助古文学特别是尊周公来制礼作乐,又希望继续保持今文经学对政治的关切,对两派学术都不排斥。

此时还是汉成帝时期,不过成帝驾崩后,汉哀帝刘欣即位。在之前的系列六中,介绍过汉哀帝时期,四家外戚同时在朝,皇帝本人希望起用宗室对抗外戚,就拜刘歆为光禄大夫,负责整理汉廷藏书。

刘歆身为古文经学的“扛把子”,上书请求将《左传》、《毛诗》等立于学官,但学官的博士们不同意,低调处理,把刘歆凉在一边。

刘歆决定搞一把大的,他跟两个同样喜欢古文经学的人一起,写了一篇文章,后人称作《让太常博士书》,这个“让”在古文里不是“谦让”,而是“批判、责备”的意思,里面有几个观点:

  1. 从源头看,经历过“焚书坑儒”和秦末战火之后,今文经学的基础并不牢靠;
  2. 今文经学虽然师承明确,但都是口口相传,但古文经学都是历史文献,书本应该比口头更可靠;
  3. 今文经学里,公羊学和谷梁学差异不小,尚且都立在学官,古文经学为何不可以呢?

但这封上书遭到了儒臣的群体反对,丞相孔光、大司空师丹、学术权威龚胜都跳出来批评刘歆,太常博士纷纷与他“割席断交”。刘歆无奈之下,只能主动离开长安。同时,王莽也被“遣就国”,离开长安。(详情参见系列六文章。)

文章图片5

汉哀帝死后,王氏家族采用霹雳手段掌握权力,王莽当上安汉公后,刘歆被任命为羲和——新官职,掌握天文历法。之后继续升迁,最终成为王莽制作礼乐的不二帮手。

最终王莽也帮助刘歆实现了古文经学立在学官的理想。汉平帝即位后,王莽为了满足代汉的需要,更推崇古文经学,为《左氏春秋》、《毛诗》、《周礼》、《古文尚书》、《周官经》皆立了博士。

古文经学在新朝时盛极一时,到东汉时又获得了更大发展。而今文经学在西晋末年永嘉之乱中几乎断绝,直到清末才重新出现,不过这是另一个话题了。

二十一、王莽受禅

  • 天子和皇帝的不同点

上一篇文章说过,汉平帝刘衎去世后,刘婴被立为皇太子,王莽为“假皇帝”和“摄皇帝”,此时天下并没有皇帝。

汉朝皇帝即位时,要祭天祭祖。刘婴没有即位,既没有祭天也没有祭祖,只是在刘氏宗庙里占卜过。王莽自然不能祭祀刘氏宗庙,但他却祭天了!

祭祀天帝,说明祭祀者获得上天的任命,成为“真天子”,但统治天下的还是刘氏皇族。实际上,受天命为天子,祭祖庙为皇帝。

文章图片6

换言之,王莽为当下的天子,刘婴为将来的皇帝——天子和皇帝不是同一个人。

现在我们来看一下天子和皇帝的区分:

  1. 天子是一个来自周朝的旧称,皇帝是秦统一后才出现的称号。
  2. 天子意味着神权,源于天命;皇帝意味着治权,源于祖先;
  3. 今文经学认为天子是一个“爵位”,皇帝则是世俗称号。

因此王莽祭祀上天时,称自己为“假皇帝”,面对臣民时,称自己为“摄皇帝”,因为他只有居摄之权。

前文提过,这里面还跟周公有关系——儒家考证当年周公摄政时,也是“践祚称王”,但是与王莽不同的是,周公也姓姬,与周天子同宗同族,而王莽则是一个外戚。

  • 宗室反抗

刘婴被立为皇太子时,天下没有皇帝。刘姓宗室此时大概有十万余人,虽然对此颇有微词,但多数保持沉默。

宗室的众多分支里,汉景帝之子长沙定王世系流长,子孙众多,在这同一个世系下,既有起兵反莽又有请求王莽称帝的宗室成员,建立东汉的刘秀也属于这一世系。

安众侯刘崇就是长沙定王这一系的,封地在南阳郡,与王莽封地新都侯国距离不远,甚至刘秀起兵的舂陵侯国也在南阳郡内。(有一首元曲《山坡羊·洛阳怀古》,里面有“舂陵王气都凋丧”,说的就是刘秀的事迹)。

史料中记载:

南阳郡,县三十六:宛,故申伯国。有屈申城。县南有北筮山。户四万七千五百四十七。有工官、铁官。莽曰南阳
新野,筑阳,故穀伯国。安众,侯国。故宛西乡。叶,楚叶公邑。有长城,号曰方城舂陵,侯国。故蔡阳白水乡。新都,侯国。莽曰新林。博望,侯国。莽曰宜乐。

《汉书·地理志》

文章图片7

由上图可以看到,安众侯国与新都侯国距离几乎接壤。王莽把刘婴当作傀儡,刘崇认为“此宗室耻也。吾帅宗族为先,海内必和”,于是决定起兵。

刘崇带着一百多人就出发,准备攻占宛城。不幸的是,他高估了宗室们“知耻而后勇”的决心。结果连宛城的大门都没看到就被“剿灭”,他的家里从老人到孩童,全被诛杀。

不久之后,居摄二年九月,东郡太守翟义在关东起兵,立严乡侯刘信为天子。他们指出汉哀帝刘欣当初是被王莽毒死的。同情刘氏的、反对王莽的,纷纷加入,达十万人之众。

翟义和刘信能够短期拉拢这么大的队伍,还跟关中皇室和关东诸侯之间的矛盾有关。之前汉廷通过削藩和推恩令,削弱了关东诸侯的势力,但皇帝的诱惑吸引力依旧强大。这是跟地理相关的。其实到了五代、甚至隋唐时期,关陇贵族一直都是重要的政治力量。

史料记载王莽反应如下:

莽闻之,大惧,抱孺子会群臣而称曰:“莫成王幼,周公摄政,而管蔡挟禄父以畔,今翟义亦挟刘信而作乱,自古大圣犹惧此,况臣莽之斗筲!”群臣皆曰:“不遭此变,不章圣德。”

莽于是依《周书》作《大诰》,曰:“今翟义、刘信等谋反大逆,流言惑众,欲以篡位,害我孺子,罪深于管蔡,恶甚于禽兽。”

乃择除关西人为校尉军吏,将关东甲卒,发奔命以击义焉...破之,义与刘信弃军庸亡。至固始界中捕得义,尸磔陈都市。卒不得信。莽尽坏义第宅,污池之。发父方进及先祖冢在汝南者,烧其棺柩,夷灭三族。

《汉书·翟义传》

大意是王莽借口周公摄政时管蔡作乱,依照《周书》作《大诰》,指责翟义和刘信,并任命关西人为将官,统率关东人组成的军队,击败翟义和刘信的军队,并将翟信家灭族。

文章图片8

一场看似轰轰烈烈的叛乱,结果不到三个月就被平息了。这次胜利刺激了王莽的自信,更加坚信天命已经转移。

宗室们则基本上断绝了扭转这一趋势的残念,有些宗室甚至比一般的谄媚者表现得更加忠诚,格外懂得抓住时机,在一些关键时刻站出来为王莽摇旗呐喊。

翟义和刘信叛军的尸体,被筑成巨大的“京观”,这使得天下人尤其是刘姓宗室胆寒。但“京观”显然并不符合儒家的仁义主张,王莽渐渐暴露他的另一番面孔。

  • 禅让前的准备

居摄三年冬至前后,出现不少儒家口中的祥瑞(如石牛等),其中有一张帛书上写“天告帝符,献者封侯。承天命,用神令”。

王莽将它献给王政君,并解释说这个“天命”是让他当彻底的“假皇帝”。由于之前王莽身兼“摄皇帝”和“假皇帝”两个职位,所以这次再进一步,彻底成为西汉的“假皇帝”,即代理皇帝。

但是王莽仿效周公,也就到此为止了,怎么才能走合法程序,让王莽替换刘氏,成为真皇帝呢?

王莽先进行改元,居摄三年被强行变成初始元年。

广汉郡梓潼县人哀章,这一天也在长安,他是一个格外热衷言说五德终始、天下大势的人,这种人当然也喜欢投机。他模仿“河出图,洛出书”,精心制作了两个铜匣,把伪造的“图”和“书”放在里面。

文章图片9

在改元第二天,他穿上黄衣,带着铜匣来到汉高祖刘邦的宗庙前,史书记载:

置其一曰“天帝行玺金匮图’,其一署曰“赤帝行玺某传予黄帝金策书”。某者,高皇帝名也。书言王莽为真天子,皇太后如天命。

衣黄衣,持匮至高庙...莽至高庙拜受金匮神嬗。御王冠,谒太后,还坐未央宫前殿,下书曰:

“予以不德,托于皇初祖考黄帝之后,皇始祖考虞帝之苗裔,而太皇太后之末属。皇天上帝隆显大佑,成命统序,符契图文,金匮策书,神明诏告,属予以天下兆民。

赤帝汉氏高皇帝之灵,承天命,传国金策之书,予甚祇畏,敢不钦受!以戊辰直定,御王冠,即真天子位,定有天下之号曰'新’。”

《汉书·王莽传》

意思是“图”和“书”中写着汉高帝刘邦根据天帝和赤帝的运命,将国家禅让给新朝皇帝。

在汉朝人的观念里,鬼神的世界本就是真实存在的。祭祀刘邦的高帝庙,每个月都把刘邦生前的衣冠请出来巡游,仿佛刘邦仍在人间。所以,请刘邦禅让给王莽,起码有正当的理由。

哀章在“图”“书”中,还写明王莽有大臣十一人,其中就有他自己的名字——演这么一场大戏,总得有点好处嘛!

  • 王莽受禅

王莽虽然大权在握,但姑母王政君还活着,王莽必须对王政君表示尊敬。

王政君在三天前刚刚批准了改元的建议,可当王莽拿着“图”“书”请王政君批准禅让时,王政君拒绝了。她坚决不同意汉家禅位,认为自己是汉家的太皇太后,不会允许汉家在自己手中终结。

王莽没有想到在姑母这里遇到麻烦,计划陷入僵持。这个时候,之前被视为祥瑞的石牛突然口吐人言“趣新皇帝之高庙受命,毋留!”就是别耽误时间——当断不断,反受其乱。

第二天,一夜未睡的王莽来到高庙,礼官已经在等候。礼官以高帝之灵的名义,将图和策书正式交付给王莽,表示高帝刘邦已亲自禅位给他,然后又给王莽加上帝王冠冕,表示王莽接受了禅让。

文章图片10

禅让完成后,王莽从高庙先去了长乐宫拜谒王政君,他要去拿汉朝的传国玉玺。王政君断然拒绝。

王政君此时应该还没有从禅让的巨大冲击中缓过来,她刚给汉宣帝当儿媳妇的时候,汉朝还如日中天,坚不可摧。而现在,终结这个伟大皇朝的竟然是自己的侄子。

她多次支持王莽并帮助他掌握大权,但在这最后时刻,她又非常后悔。王莽自己没有拿到玉玺,他又让堂弟去拿。

舜既见,太后知其为莽求玺,怒骂之曰:
“而属父子宗族蒙汉家力,富贵累世,既无以报,受人孤寄,乘便利时,夺取其国,不复顾恩义。人如此者,狗猪不食其余,天下岂有而兄弟邪!

且若自以金匮符命为新皇帝,变更正朔服制,亦当自更作玺,传之万世,何用此亡国不详玺为,而欲求之?!我汉家老寡妇,旦暮且死,欲与此玺俱葬,终不可得!”

太后因涕泣而言,旁侧长御以下皆垂涕。舜亦悲不能自止,良久乃仰谓太后:“臣等已无可言者。莽必欲得传国玺,太后宁能终不与邪!”

太后闻舜语切,恐莽欲胁之,乃出汉传国玺,投之地以授舜,曰:“我老已死,如而兄弟,今族灭也!”

《汉书·元后传》

意思是王氏作为皇家外戚,靠着刘氏发达,如今刘氏凋零,王氏取而代之,简直猪狗不如。但是既然已经走到这一步,她不给玉玺也无法收场,就把传国玉玺丢到地上,说自己老了,可以寿终正寝,而王莽兄弟恐怕就要灭族。

这一年,王莽五十四岁,国号定为“”。

注:

本篇先是介绍了儒家今古之争,古文经学在西汉中后期的崛起,为王莽仿效周公“践天子之位”摄政提供理论依据。

王莽摄政,刘姓宗室先后反抗,但都是螳臂当车,最终失败。这样就没有敢明面上反对王莽的势力了。

王莽自导自演了祥瑞“图”“书”的天命禅让大戏,借刘邦之灵为自己上位背书。

王政君作为汉朝的太皇太后,一路帮助王莽执掌大权,最后却发现汉朝终结在侄子手中,进退两难。拥有大权而缺乏决断,最终导致事情不可收拾,这也是后来史学家班彪称她“妇人之仁”的原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