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纹明| 花前含笑戏婴孩——寓意吉祥婴戏纹

 掌染草2012 2023-01-30 发布于安徽
图片图片

《易经▪序卦》曰:“屯者,物之始生也。”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如初生婴孩般天真无邪、顽皮纯真的孩童形象,不仅体现“大圭不琢,美其质也”的稚拙之美,也蕴含着“含德之厚,比于赤子”般圆融饱满的精神状态。我国民俗文化历来趋吉求福、喜庆热闹,常将稚拙天真、嬉戏玩耍的孩童形象置于万物始更、热闹非凡的年节图景中,借以表达丰富美好的祝愿。

以婴孩题材为主题的艺术创作,最早可追溯至山东临沂金雀山出土的汉代帛画。晚唐时期,表现儿童嬉戏玩耍的婴戏纹开始出现。出土于辽耶律羽之墓的方胜纹奔兔婴戏牡丹纹绫(方胜纹是由两个菱形压角相交的纹样)是目前所知最早、最为清晰的丝织婴戏图案<1>。该纹样中,同时出现缠枝中的奔兔和手攀牡丹花枝的婴孩,条格中的婴孩上衣下裤,围系肚兜,左右两手各攀一枝牡丹,身体微倾仿佛正用劲攀枝,尽显孩童的活泼淘气。奔兔四脚离地,两两相对,与孩童遥相呼应,富有动感。

图片

辽 婴戏牡丹方胜兔纹绫

内蒙古考古研究所藏

图片

婴戏牡丹方胜兔纹复原图

(局部)

自宋代起,丝绸织锦上的花卉婴戏纹样逐渐流行,常将含有吉祥寓意的各种花卉、果实纹样与婴童组合在一起,表达传统民俗愿景中多子多福、吉祥昌盛的美好祝愿。如“婴戏石榴”以石榴多子寓意“多子多福”,“婴戏牡丹”以牡丹富贵寓意后代富贵昌盛。而“莲花童子”的寓意也逐渐从佛教净土宗“化生童子”的意义中脱离出来,借“莲”、“连”谐音,寓意“连生贵子”,祈盼人丁兴旺、子孙昌盛。

现藏于湖南博物院的“金黄色牡丹莲花童子纹绫”,是北宋时期服装面料残片。织纹中圆头圆脑的婴童坐于莲花、牡丹缠枝之间,手扶花枝转头望向莲心,神态稚拙天真。莲花童子寓意“连生贵子”,牡丹象征“富贵吉祥”。童子嬉戏于花卉、缠枝之间,布局疏密得当,富有韵律之美。                                

图片

宋 金黄色牡丹莲花童子纹绫 湖南博物院藏

宋代是婴戏题材绘画发展的黄金时代,以苏汉臣为代表的两宋宫廷画家,将具有院体画细腻、工整的画风融入民间习俗及艺术审美中,使得婴戏画同时受到宫廷贵族和民间百姓的喜爱。描绘儿童游戏玩耍生活情节的婴戏图,常作为节令画中的年画,张贴于屏壁,增添年节的喜庆气氛。<2>

图片

北宋 苏汉臣 百子欢歌图(局部)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在婴戏画的影响下,宋代丝绸织锦上婴戏纹样的内容更加丰富多样,纹样风格渐趋严谨写实,注重细节描摹刻画。自北宋晚期开始,出现了以宫廷院画为母本,以“通经断纬”法织制的缂丝画作品。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宋代《缂丝上元婴戏图轴》,整幅图轴设色典雅,布局得当,以祥云、亭台、山石为背景,结合孩童读书、赏画、玩绣球、击鼓吹乐、放风筝等民俗游戏,展现了丰富的吉庆内涵。图中配以鹿与仙鹤各一对,间有梅花松柏,以“鹿”取“陆”之音,以“鹤”取“合”之音,寓意“六合同春”(六合:上下东南西北),烘托出冬去春来、喜庆祥和的元宵节氛围。

图片

宋 佚名 缂丝上元婴戏图轴(局部)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继宋代之后,“童子攀花”、“童子擎莲”、“童子戏耍”等婴戏纹样频繁出现在明代丝绸上。而将婴戏纹样发挥到极致的“百子图”,也开始显现于明代的女性服饰中,明定陵出土的“孝靖皇后洒线绣蹙金龙百子戏女夹衣”就是一例。女夹衣通身用红色丝线绣出满地菱形纹,领肩周围则有六条五爪金龙盘绕。两袖及前后襟处共绣近百名童子,或两两一组、或三五成群,正兴致勃勃地玩着抽陀螺、骑木马、观鱼、摔跤、蹴踘、跳绳、放爆竹、捉迷藏等游戏,济济一堂,热闹非凡,喻示皇室子嗣延绵、永世兴旺。

图片

红地洒线绣蹙金龙百子戏女夹衣

中国苏绣艺术博物馆复制

明代成都的蜀锦织造由蜀王府垄断,王府内织造规模不小,蜀锦品种可观。取材于宋元《婴戏图》的太子绵羊纹首次出现在织锦中,成为明代蜀锦的代表纹样。据明代宦官刘若愚撰《酌中志》载:“冬至节,宫眷内臣皆穿阳生补子蟒衣,室中多画绵羊太子画贴。”阳生补子蟒衣的纹样为:童子骑绵羊,肩抗梅枝,梅枝上挂鸟笼,亦称太子绵羊图。<3>

图片

元 佚名 婴戏图(局部)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明代蜀锦《太子绵羊锦》,其纹饰为孩童样貌的太子头戴鞑帽,身着毛皮出锋的罩甲,内穿窄袖衣。他身骑大羊,肩挑挂一鸟笼的梅枝。笼中喜鹊挂于梅枝之上,寓意“喜上眉梢”,戎装太子寓意“荣华富贵”,绵羊之“羊”通“祥”, 寓意“吉祥如意”。相邻行间的绵羊太子纹方向相反,两两交错。太子或悠然驱羊前行,或回望笼中喜鹊,神形兼备,饶有意趣。织锦空隙处又添饰折枝挑梅花及杂宝纹,渲染祥瑞喜庆、欣欣向荣的气氛。

图片

明 太子绵羊锦(局部)

图片

太子绵羊锦 成都蜀锦织绣博物馆复制

清代是婴戏纹样应用的高峰期,婴戏纹样内容日趋宏大饱满,细节刻画也更为写实立体,蕴含更为多重的吉祥寓意。现藏于故宫博物院的《缂丝加绣九阳消寒图》,由清乾隆年间苏州织锦艺人运用缂丝、刺绣技艺织绣而成,是清宫每逢新年前后悬挂宫中的装饰画,以供消寒迎春。图轴上方有乾隆皇帝亲笔题御制诗一首,图轴中三名婴童样貌的太子,寓意“三阳开泰”;九只小羊,比喻“九阳消寒”,高耸祥云间的苍松傲然挺立,间有寒梅、山茶、月季次地盛开,极为隆重地点出“九九消寒,春回启泰”的主题,表达春回大地、万物始更的寓意。

图片

清 缂丝加绣九阳消寒图

故宫博物院藏

成都蜀锦织绣博物馆馆藏《九阳消寒图》,以清《缂丝加绣九阳消寒图》为蓝本,着重展现以物象质感为长的蜀绣技法。绣品中太子、羊群、花草树木均以蜀绣特有的“晕针”、“齐针”顺着物象线条刺绣,丝光与色彩相辅相成,凸显绣像的立体美感。细微之处辅以“滚针”、“栓针”、“点籽针”、“施毛针”、“锦纹针”等技法,通过变换丝线走向、针脚长短疏密,力求惟妙惟肖、毫发无遗。绣品上金丝鸟笼里抬头望梅的喜鹊、山石间迎风奔跑翻滚的山羊以及太子服装的纹理、罩甲的皮毛等等,无不毫厘毕现、栩栩如生。繁花瑞草的色彩明快艳丽,又以金丝滚针勾边,呈现掐丝珐琅般尊贵、精美的效果。

图片

蜀绣九阳消寒图

成都蜀锦织绣博物馆刺绣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左滑查看更多

蜀绣九阳消寒图 细节

清代民间婴戏纹样的运用深入日常生活,常见于衣服配饰、居室寝用等丝绸品中,纹样的内容和风格更加丰富灵动、不受拘束。成都蜀锦织绣博物馆藏清代黑缎地打籽盘金平针刺绣《月下麒麟送子》肚兜,采用平针、打子针绣制,纹饰内容丰富,涵盖多重吉祥寓意。麒麟脚踏繁花瑞草,寓意麒麟出没必有祥瑞。空中蝴蝶、锦鸡飞舞于祥云间,寓意“福从天降”、“前程似锦”。主题纹饰中麒麟背驮手持莲花和如意的童子,行走于圆月之下,右侧腾云驾雾、手持拂尘的天仙为其保驾护航。“麒麟送子”化用东汉王充撰《论衡·定贤》中孔子诞生前麒麟吐玉书的传说,祝福初生男童必为经世良才。绣品纹饰以明月祥云、繁花瑞草,祈盼阖家团圆、太平盛世。

图片

麒麟送子肚兜

成都蜀锦织绣博物馆藏

中国古代传统文化视子孙满堂为家族人丁兴旺的表现,相传清光绪帝大婚用过的门帘和窗帘,其图案正是“百子图”。 “百子图”又名“百子迎福”,是将祝福、恭贺的良好祝愿发挥到极致,故婚嫁寝用锦缎常用“百子图”纹样。清代蜀锦“百子图”被面被褥,因其设色华丽、装饰性强,成为民间婚庆嫁娶必备贺礼,常借童稚欢快嬉戏的吉祥寓意,恭贺新婚夫妇连生贵子,福寿康宁;祈祝国泰民安,生活美满。

图片

缂丝百子图(局部)

成都蜀锦织绣博物馆藏

图片

红缎地百子图锦片(局部)

成都蜀锦织绣博物馆藏

婴戏纹中所表现的童真雉趣,在满足传统民俗祈愿的同时,也呼唤着返璞归真、重拾人生旨趣的精神内涵。中华文明之所以能薪火相传、生生不息,与崇尚“致中和”的精神内涵相关,也与《道德经》中“复归于婴儿”,推崇婴孩般不偏不倚、天真无邪的精深状态遥相呼应。新春伊始,万物始更,在癸卯兔年初始,以精神圆融饱满、身心和谐安康的婴孩为题,祈愿世界和平稳定,国家繁荣昌盛,人民和顺安康!

参考文献:

<1>赵丰.中国历代丝绸艺术·辽金[M]. 浙江:浙江大学,2021:166.

<2>薄松年.中国艺术史图集[M]. 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4:120.

<3>黄能馥,陈娟娟.中国服饰史[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4: 496.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