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卷二十七沔水二

 水经注探究系列 2023-01-30 发布于山西

诸葛亮之死也,遗令葬于其山,因即地势,不起坟垄,惟深松茂柏,攒蔚川阜,莫知墓茔所在。山东名高平是亮宿营处,有亮庙。亮薨,百姓野祭。步兵校尉习隆、中书郎向充共表云:臣闻周人思召伯之德,甘棠为之不伐。越王怀范蠡之功,铸金以存其像。亮德轨遐迩,勋盖来世。王室之不坏,实赖斯人,而使百姓巷祭,戎夷野祀,非所以存德念功,追述在昔者也。今若尽顺民心,则黩而无典,建之京师,又逼宗庙,此圣怀所以惟疑也。臣谓宜近其墓,立之沔阳,断其私祀,以崇正礼。如听立祀。斯庙盖所启置也。钟士季征蜀,枉驾设祠,营东即八阵图也。遗基略在,崩褫难识。

武侯墓,位于勉县武侯墓乡袁坪村,系三国蜀汉遗存,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武侯、即诸葛亮(181~231),字孔明,琅邪阳都(今山东沂南)人,三国时政治家、军事家。建安十二年(207)刘备三顾茅庐,遂出山,佐备联孙抗曹;赤壁大捷后,进占荆、益两州:蜀汉建立,功拜水相。后受遗诏辅政,封武乡侯。建兴十二年(231)与司马懿在渭南相距,病死五丈原军中,葬定军山,道忠武侯。《国志》载:“……因山为坟”.《水经注》:“葬于其山,闪郎地势,不起坟垄”。现存基冢系后代起封,位于定军山北麓。草园坐西向东,占地面积约21万平方米,前设墓祠,后为封冢。冢周环以八封形围墙。周长60余米:封土覆斗形,底边长12米,高约6米:前有明万历甲午年(1594)陕西按察使赵健、清雍正十年(1735)果亲王允礼所立墓碑各1通,另存明至近代碑刻37通,尚有古桂2株,高约19米、浓荫蔽家;柏21株、直径1.5米左右,树龄经测定在1700年以上[0]

诸葛亮庙,武侯祠始建于蜀汉景耀六年(263)春,北魏时毁圮,唐代重修,至明永乐年间祠址尚在定军山下。明正德八年(1513)迁建今址,今武侯祠位于勉县老城乡武侯镇街东1公里处,系清代遗存,万历至清咸丰年间屡有增建、重修。总占地约2万平方米,坐南朝北,祠院六进。中轴线自北而南依次为山门、乐楼、牌楼、琴台、戟门、献殿、大殿、寝殿(崇圣祠),两侧有东西辕门、钟楼、鼓楼、过门、厢房、配殿、辅房等,共百余间。后院尔南隅另有观江亭(琴亭)1座。建筑梁架均为翻上明造,小式大木结构;歇山收山大,悬山和歇山持缝版上均饰垂色;柱细,屋角起翘高峻,表现出陕南建筑的地方风格。祠内现有唐、明、清各代修柯、记事、题诗碑48通,匾额27方、橙联11幅,以及明清铁钟、铜州、炉、馨、鼓,石琴、石盆等。近年维修。(参见《陕西古建筑》)[1]

八阵图在勉县定军乡定军山第6峰八阵山。八阵图故址是三国诸葛亮演习军阵地方。八阵图,据《辞海》说是三国时诸葛亮的一种阵法。据《三国志》说诸葛亮推演兵法作八阵图。据《水经注》和《汉中府志》说在沔县(即今之勉县)东南诸葛亮墓东。该府志又说,八阵图有八阵,分别由细石砌成,有些还砌筑为两层,存其遗迹。

      沔水又东迳西乐城北,城在山上,周三十里,甚险固。城侧有谷,谓之容裘谷,道通益州,山多群獠,诸葛亮筑以防遏。梁州刺史杨亮以即险之固,保而居之,为苻坚所败。后刺史姜守、潘猛,亦相仍守此城。城东容裘溪水注之,俗谓之洛水也。水南导巴岭山,东北流。水左有故城,凭山即险,四面阻绝,昔先主遣黄忠据之,以拒曹公。溪水又北迳西乐城东,而北流注于汉。

西乐城三国蜀汉所筑,在今天陕西省勉县东南汉江南岸,属当时蜀汉所据益州(大体为东汉益州刺史部)领下的汉中郡。后来北魏将领赵遐镇守南郑时,萧梁兵将数路攻城,“并扇动夷獠,规翻南郑”。据《魏书·赵遐传》记载:“(赵遐)后以左军将军、假征虏将军、督巴东诸军事,镇南郑。时萧衍冠军将军、军主姜修众二万屯羊口,辅国将军姜白龙据南城……并扇动夷獠,规翻南郑。”[2]

容裘谷,亦名容裘道,其名见《水经注》:“沔水东经西乐城北,城侧有谷,谓之容裘谷,道通益州。”容裘是汉中西通勉县到四川之古道。由勉县南行,经阜川、大河坝到南郑县钢厂可接米仓道;由元墩子沿养家河儿河、经杨庄、香子坝、黄土岭经胡家坝、铁锁关至宁强接金牛道。昔刘备曾避五工关之险,此路至古阳平关(今勉县武侯镇附近),故可称为金牛道之一间道[3]

容裘溪水即今漾(养)家河。《水经注》称为“容裘溪水”,《元丰九域志》称为“洛水”。源于巴山山中[4]。后人误“养”为“漾”,化为“漾家河”,在《水经注》里边称之为“容裘溪水”。漾家河源头位于南郑区境南部的中山区,属米仓-大巴构造剥蚀中山区的一部分。漾家河下游位于勉县中南部,南部地形为山地,山头多浑圆状,山谷多呈U形,中间有较多山间坝地。河口位于勉县中部,汉中新生界断凹盆地西端,主要由汉江,漾家河河漫滩及两岸一二级阶地构成。出汉中盆地西缘,西狭,中宽,东稍窄,向西慢慢升高。河道两岸的一二级阶地向河漫滩轻度倾斜,地势比较平坦[5]

獠,亦作“䝤”。古代对我国西南少数民族的蔑称。宋·周去非《岭外代答·蛮俗·獠俗》:“獠在右江溪峒之外,俗谓之山獠,依山林而居,无酋长、版籍”[6]

巴岭山按漾家河源头推析此处的巴岭山大致相当今米仓山。

黄忠城,约今漾家河上游西岸,然所未详也。

汉水又左得度口水,出阳平北山。水有二源:一曰清检,出佳鳠。一曰浊检,出好鲋,常以二月、八月取之,美珍常味。度水南迳阳平县故城东,又南迳沔阳县故城东,而南流注于汉水。

度水又名铎水。即今陕西勉县东旧州河。

阳平县故城沔阳县故城马孟龙杨智宇指出;《沔水注》在记录阳平关之后,又提到一座阳平县故城,“汉水又左得度口水,出阳平北山。……度水南径阳平县故城东。又南径沔阳县故城东,而南流注于汉水”。度水,即今流经勉县东的汪家河(旧称旧州河)。《沔水注》提到,度水在流经汉晋沔阳县故城之前,还流经一处“阳平县故城”。郦道元没有指明这座故城的时代,而其他传世文献也未见此阳平县的记载,故杨守敬曰:“阳平县不见他书,未详何代置。”不过,就这处阳平县故城的地理方位而言,显然与附近的阳平关有关,“阳平关”以及度水发源之“阳平北山”的得名,都应源自阳平县,从《三国志》的记载来看,阳平关汉代即已存在,因此这座阳平县故城的年代不应晚于汉代。而《汉志风续汉书·郡国志》(以下简称《续汉志》)均未提及阳平县,就此现象而言,阳平县为西汉早期置县的可能性最大。根据《沔水注》,阳平县故城与沔阳县故城相近,黄盛璋已指出汉代沔阳县即今勉县东之旧州铺,则阳平县约在旧州铺汪家河上游之贾旗村一带。需要辨析的是,《汉志》载有沔阳县,若阳平县存在于西汉时期,那么在如此狭小的地域范围内设置两个县城是不合情理的,不过,《秩律》并未出现沔阳,表明西汉初年尚无沔阳县的建置。这提示我们,阳平县、沔阳县应是先后承继的两个县,即西汉初年先有阳平县,后阳平县撤销,在阳平县南新置沔阳县。《秩律》简454之“阳平”当即汉中郡阳平县。新近出版的《新出陶文封泥选编》一书中,著录有一枚秦代“阳平丞印”封泥,是以往未见的新品、有学者将此阳平县对应为《汉志》东郡阳平侯国。前面提到,阳平侯国设置于初元元年,元帝之前未必存在,而《秩律)载录且员,大名承继泰县而来、所以秦代“阳平县”也应当是汉中郡属县。这也可以把汉中郡阳平县的设置年代提前到秦代[7]

                     
                     


[0] 《陕西文物地图集》(下),第1044页。

[1] 《陕西文物地图集》(下),第1044页。

[2] 李艳峰,赵永忠,阳举伟著,骆越源流史,云南大学出版社,2020.03,第92页

[3] 宋文富主编,宁强县志,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02,第214页

[4] 刘清河著,汉水文化史,陕西人民出版社,2013.10,第9页

[5]陕西省河流湿地生态与环境重点实验室编著,陕西省湿地图集,西安地图出版社,2019.01,第142页

[6] 

[6] 来源:《古代汉语词典》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