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南滨札记】闲读《孟子译注》2.15

 行人呓语 2023-01-30 发布于重庆

【原文】

2.15 孟子为卿于齐,出吊于滕,王使盖大夫王驩为辅行。王驩朝暮见,反齐滕之路未尝与之言行事也。
公孙丑曰:“齐卿之位不为小矣,齐滕之路不为近矣,反之而未尝与言行事,何也?”
曰:“夫既或治之,予何言哉?”

【行人思考】

这一则充分展现了孟子鲜明的个性色彩,孟大爷不爽你,直接不鸟你,不和你说话。孟大爷的不说话和孔大爷的不说话相较,孟大爷是针对人,而孔大爷是针对事。
《论语》17.19子曰:“予欲无言。”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孔大爷的不说话是饱含深意。
其精神旨归,有点类似《诗经·大雅·文王》:“上天之载,无声无臭。”与《礼记·哀公问》相似:“无为而物成,天之道也。”跟《春秋繁露·深察名号》差不多:“天不言,使人发其意;弗为,使人行其中。”孔大爷的老师,老子也说过:“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大音希声”。总之,孔大爷赞同无事少说话,不说话,有当大爷的作派。譬如佛陀的“拈花不语”。
但孟子的不说话则不然,他是冷眼看世界!他之不说话,是对小人赤祼祼的宣誓:我就不和你说话,就不和你说话,你这小人!你这小人!

孟子为什么不和王驩说话呢?我认为,原因至少有三点。
第一,王驩人品不好。赵岐注:“齐之谄人,有宠于王,后为右师。”朱熹也在《集注》里提到:“王驩,王嬖臣也。”大体说来,王驩,是盖邑的大夫,齐王的宠臣。此人特别擅长溜须拍马,阿谀奉承,深得齐王欢心。这样的人,与“吾善养吾浩然之气”的孟子相处共事,气场是严重的不和谐。要知道孟子之为人交际原则,是义字当头。
第二,王驩处事糟糕。与孟子同行出差滕国,本来是个副职,但他却仗着自己是齐王的宠臣,无视孟子的存在。朱熹说他“盖摄卿以行”,意思是处处以齐卿而自居,挤兑孟子。王驩严重破坏了职场规则,不按理遵礼,不请示汇报,无长幼尊卑,独断专行,自以为是。这些在孟子看来,都是无理之至,无礼至极。孟子暴虐的行事作风一上头,自然直接将王驩视为空气!我不搭理你,你嚣张个屁!
第三,滕国是孟子实施仁政的实验田。滕文公是孟子最好的学生之一。滕文公待他可谓心腹,将国之大大小小的事情都拿来给孟子一一研讨。在《梁惠王下》里,滕文公有三问。一问:“滕,小国也,间于齐、楚,事齐乎,事楚乎?”二问:“齐人将筑薛,吾甚恐,如之何则可?”三问:“滕,小国也,竭力以事大国,则不得免焉,如之何则可?”问到最后,喜欢宣扬仁政一匡天下的孟子都有些伤感了,不再谈诗与远方了,最后给滕文公两个现实的选择:要么弃国远离;要么死守到底。在一个比谁的拳头更硬的现实境遇下,孟子也不得不低头。如今滕文公去世,孟子是作为齐卿而前往吊唁滕文公的丧事,一个他的副手王驩,都如此神气活现,处处摆出大国威势。这不是给孟子一生追求的仁政理想插刀子么?
王驩横竖怎么看,都不可能招孟子的待见!
孟子对待小人,直接硬对硬,即使朝暮见,不说话。由此朱熹不由地感叹道:“孟子之待小人,不恶而严如此。”
孟子,是大爷!我喜欢孟大爷作派!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