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多人谈 | 李宇明:人类进入超语时代

 沉默的牧羊人 2023-01-30 发布于上海

李宇明

北京语言大学

图片

translanguaging

人类进入超语时代

超语(translanguaging)概念萌生于20世纪90年代。威廉姆斯(Cen Williams)1994年的博士论文,认为在威尔士语振兴教育中,英语和威尔士语相互切换使用不仅没有副作用,还可以大幅提升学生的双语学习能力,对教师与学生来说都大有益处。威廉姆斯的导师贝克(Baker)在2001年将这种现象及观点引介到语言学界,并创造了translanguaging这个术语。20多年来,人们对超语进行了诸多方面的研究,取得了较为丰富的成果。

超语概念萌生于英语和威尔士语两种语码的切换使用,但今天再来谈论translanguaging,要有5点认识

第一,超语不只是关切语码的切换,更强调语码切换是动态的意义建构过程,是产出新意义、塑造新知识、获得新经验的过程;

第二,“超语”之“超”(trans-),术语含义是“超越”与“融合”,强调的是语言使用者超越语符边界的能力,强调的是“融合”使用多种语符的能力;

第三,“超语”之“语”(language),原来主要指称语言及其变体(方言),而今发展到具有信息传递功能的各种事物(可称为“语符”),包括图表、视频、体态语、语言文字之外的各种符号,甚至是交际场景等,比如微信就是文字、数字、字母、表情包等多模态交流方式的融合应用;

第四,随着语言信息处理的进展,语言现在已经为人和机器两个“物种”所共用,作为语言生活常态的“人-机”对话也属于超语范畴;

第五,超语概念起源于语言教育,但其适用范围已经远远溢出语言教育,进入到语言生活的众多领域,故而可把当今的语言运用名之为“超语时代”。

事实上,利用超语交换信息、建构知识、发展认知,是人类的本能。早在文字产生之前,人类就在综合使用口语、体态、图画、符号、实物等进行交际。随着文字的产生,印刷术和有声媒体的发展,语言(口语和书面语)的光辉成就遮蔽了其他语符的作用,而单语意识和单语制、单语人的广泛存在,导致各种双语、多语现象没有得到应有的学术认识。当下,多语制得到提倡,多语人(包括多言人)成为人类主体,网络把各种语言媒体都网罗起来,融合起来,超语活动线上线下随处可见,作为人类本能的超语能力得到了空前发挥。正因为语言生活充满了超语实践,人类的超语意识便逐渐明晰起来,超语理论也快速发展起来。

“超语时代”是人类“超语本能”的现代表述。“超语”概念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关于“浅阅读”“读图时代”“新媒体”“融媒体”等问题的讨论。身处超语时代,必须关注两个方面的问题。第一,在语言生活中,如何自觉运用超语,充分发挥超语作用。比如辞书编纂、教科书编写、解说导游、语言景观、影视网媒、教育教学、社会言说等,都要善于运用新媒体、多媒体、融媒体以及能够传递信息的各种语符、模态、手段。第二,如何培育公民的超语能力,使之适应超语生活,并能不断创新超语生活。学校教育要积极谋划,语言教育不能局限于传统的语言文字教育;社会教育要有所安排,对老年人、妇女、语言障碍者等信息边缘化人群要有特殊规划,努力构建信息沟通无障碍社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