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平庸”不易,“卓越”更难

 Karl 2023-01-30 发布于福建

做个平庸的人并不容易。。。因为首先要学会随大流,然后弄个饭碗,既要好好学习,还得努力工作,所以很多人低估了“平庸”的含义,这是一个“均值”概念。

就像在投资市场,好一点的年化可以做到25%,这是伯克希尔级别的。。。但所谓平庸可能是7-10%这种,大概和沪深300年化收益率类似,但这容易么?

其实你已经需要付出很多努力了,看100本书,然后在市场里面摸爬滚打10年,还得经常看看大v的观点,或者瞥几眼研报啥的,所以平庸其实是个不低的标准

就像很多北漂的青年,一上来就觉得“苟活”啥的,其实能混到现在,都是不容易的。。。想当个白领,得苦读10多年,混个本科吧,然后学校混完了,得租房生存下去,慢慢找工作,得混社会吧,这些都不简单。

所以好多人觉得活得平庸挺失败的,这里面有自嘲的成分,但也说明好多人都目标高远。

所以吧,在投资市场,如果1年不翻倍,其实不好意思搭话,因为说了也镇不住场子,而且也不容易挣流量。。。人们都喜欢传奇,懂吧,恨不得110倍那种。。。因为大部分人都钱少,比如就10万,只有110倍,直接100万,才方便在北京这种城市买房付首付。。。

所以,没有人愿意慢慢变富,因为越年轻的时候,花钱也越有意义,到老了的话,有时候钱也会不好使的。。。故而长期主义,本来就是逆人性的,那有点像英雄主义,每个人都知道对,但真做起来又抵触。。。

其实每个人骨子里,都渴望卓越,因为那代表着荣誉、地位、财富、权利。所以大家都努力的卷着,希望离着卓越近些。

但其实,舍就是得,得就是舍,卓越是有代价的。。。你需要付出很多,所以每个领域的高手,都必然有其他维度的缺陷。。。也就是越卓越的,往往缺陷也会越明显,所以对于卓越这种事情,其实岁数一大,就会明白随缘的道理,而且真实现了,心情也不一定多兴奋。

在资本市场里面,所谓的平庸很多时候就是“不输”,也就是巴菲特所言的:不要赔钱,这是一种深刻的动悟,因为赔钱不仅是账面的损失,而且预示着一旦低位机会出来了你也将失去补仓的能力,机会成本的损失巨大,同时对于心理账户而言,一旦“高位被套”,情绪的波动幅度会变大,容易失去淡定从容的理性思维。。。所以那损失的是3个账本,而不是1个那么简单。

故而在本质上,进货价格非常重要,必须要低。。。如果股价一直挺贵,要么不参与等着回调,要参与的话,也必须是标的“不那么贵了,并且有些业绩增速”的时候。。。美股市场从80年代末开始,一直是牛长熊短,所以巴菲特那么多保险存浮金,规模太大,他不得以才买些“大白马”。。。所以你懂吧,伯克希尔传奇是美股生态性和其自身仓配性决定的。。。如果到A股,巴菲特有可能改变持仓策略,比如缩短持股周期。

很多时候理解投资,需要首先明白“平庸”的含义,不输已经挺难的了,比如2022年,你只要收益为0,基本上就比市场上90%以上的人都强了,因为大部分人都赔钱呢。

那些以为来A股就是挣钱,然后天天幻想着年化收益的傻蛋,必须赔过几次才能想明白的。。。在深度博弈的市场中,保持不败,是很高的境界。。。这类似于在一个小公司中,一个员工干了10年还在呢,要知道小公司都是一个萝卜一个坑,即便平庸的干着也不容易,要么说明“不可或缺”,要么说明“有人有道”,要么说明“手段高超”。。。所以当别人嘲笑平庸的时候,其实不要轻易跟笑,需要对于“保持不败”的逻辑的进行思考。

这里面藏着“博弈的应对”以及对于“生态的适应”,比如很多时候,如果不知道买什么,或者觉得市场贵机会不合适,就必须拿着现金啥也不买。。。一直啥也不买,收益率就是0,但是其实不是表象这么简单。。。因为同样没有计算所谓的机会成本,比如市场突然跌了,你有现金是可以捕捉“低吸”机会的,而没有现金是不行的,所以现金还有一层意义,它是一个特别的“抄底期权”。。。这也是巴菲特为啥拿着那么多现金的本质,不要听很多专家说“现金不好,必然跑输通胀”,都是谎言。。。我在机会不好的时候,就拿着现金(有时也存点银行理财)。

而卓越代表啥的?那需要很多的积累,也需要一定悟性。在这个市场,需要看很多书,需要分析很多财报,需要玩味很多k线,还需要不断预判别人的预判。。。从一开始打基础时候,就要思考“差异性策略”,而不是打完基础再思考。。。因为思维是先入为主的,如果上来框架就不妥,其实会影响整体认知的接受。。。这其实也是优秀商人的本能,要想在市场上成为卓越者,你需要超越那个本已不易的“平庸”阶段,那凭啥你行呢?这个时候,你必须多少与大部分人有些不同。。。如果找不到自己的差异性优势,那么就不要重仓进入这个市场,仅可以轻仓先了解一下。。。

在分析报表的时候,至少看10年的,然后切入点肯定是看三大表的“重点摘要”,自由现金流、有息负债率、经营周转率、加权ROE,以及毛利率。。。这些东西都是基本功,不要轻易和别人炫耀。。。因为虽然有点难度,但很多人学个1年就能熟悉个大概,学个4年差不多就能都懂了。。。当下很多股民觉得一个人炒股厉不厉害,就看他报表分析能力如何,这是“硬实力”,其实这么看,未免把投资看的太简单了,这点东西算个啥呢。

需要“看到报表后面的故事”,需要“算别人没算清楚的账”,别看到业绩上涨就高兴,因为那时候股价可能涨的更多,也别看到业绩不及预期就沮丧,因为没准市场悲观,发生超跌,正好进货呢。

业绩表现仅是一个维度,如果不结合股价和市场情绪分析,它不仅没有用,而且往往成为“高位被套”的主因,很多人都是看到业绩上涨,然后就买了,说啥“价值投资”。。其实不过是先看到股价涨了,然后想追涨,又听说业绩也涨了,所以就买了。。。这是哪门子价值投资啊,业绩同比上涨10%,结果股价1个月不到涨了50%,懂吧,这不过是因为着急挣钱,想右侧追涨而找个借口罢了。。。

所以懂吧,要警惕所谓“业绩上涨”,因为这是一个很好的拉涨理由,可以配合着人们的贪婪下套。

在技术分析的时候,也一样,天天看那些江恩艾略特理论的人,研究着各种“顶背离,逢缺必补,盘久必跌”。。。其实呢,技术分析是统计学原理,喜欢用历史预估未来,它不是一点用都没有的,否则的话,那些量化交易怎么会预埋技术指令呢。。。但它最迷惑人的地方,恰恰是其“时而有用,时而无用”。你知道怎么让人成瘾吗?就是让他有点小期盼,然后再来点小忐忑,比如赌场下注,不是每次都输的,有时候也赢呢。。。所以要看穿技术分析的本质,这东西看量价是有用的,好机会一般都是“缩量筑底”阶段,同时一般阶段阻力位都是顾比均线周k线的位置,对于价投龙头股而言价值支点一般是60月均线位。。。也就是它适合提供“辅助性指标”,同时当市场不看业绩,全完由情绪推动的时候,技术分析的准确度会大幅度提升。比如牛市末期狂拉的时候,以及熊市末期缩量下探的阶段。。。情绪推动力越纯粹,技术分析越准。。。所以很多傻蛋在震荡市用其做主要判断依据,怎么可能逃离韭菜的命运呢。。。对于投资要下功夫学习和思考的。

在进行量价分析的时候,当下北向资金被誉为聪明的资金,其资金流向,往往代表着市场的未来走势,比如近期由于人民币汇率走强,进入2023年以来,北向资金一直持续流入,也带动了A股的一波反弹。。。但是要知道北向资金的配资策略主要是GARP估值模型,也就是它是“配置思维”,也是真正的长期主义践行者。所以即便跟着北向买,也是很难挣钱的,因为你拿不住啊,故而机构内资是很清楚这些的,以为他们是中波段的拥趸,所以当下依然观望。

缩量是重要的观察信号,因为当人气走低时候,一般都会出现阶段底部,也一般都有“不好的事情发生”,在观察量能的同时,要体悟市场情绪变化。。。比如看看雪球上的言论啊,抱怨声多不多啦,如果出现,再看一下均比均线位是否出现破位。。。以及是否有顶背离,以及补缺口等硬伤。。。然后就差不多了,对于我而言,技术分析一般仅作为辅助判断。

对于估值部分,其实这也是一般人最关心的,毕竟“低买高卖”才能挣钱嘛。所谓估值其实就是“业绩表现和股价表现的对比性分析”。在业绩表现部分需要对比研报内容,但看研报不要看结论,因为都是卖方研报,基本上从来没有“卖出推荐”,即便表现再差,也是“谨慎评价”,所以看研报的重点在于,看其整理的数据或者图表,然后自己独立分析。

对于财报分析,上面简单说了下,也不再赘述了。然后对于估值指标而言,滚动市盈率分位点是一定要看的,这是一个简单而有效的指标,用的是统计学的基本原理,在实战中,考虑仓重的时候,它是个高效的排查工具。股息率要灵活来看 ,在熊市里面,如果下重仓,最好选择股息率高一些的。。。因为在极限情况下,比如下了重仓没钱补仓了,分红是一笔增量资金,可以慢慢摊薄成本,这是一种自救方式,以面对慢慢长熊,而且股息率如果高些,对于克服浮亏的恐慌很有帮助,格雷厄姆对这个深有体会,所以它才说出来“分红是终极的安全边际”。

但是在实战中,也要保持“思维的弹性”,毕竟有些行业处于快速发展阶段,需要较大的资本支出,所以不仅分红甚至净利都不会很多,这部分要评估增速,里面陷阱也很多,在次不展开了,有空会细聊聊,记住不要“死脑筋”就好。

然后就是所谓的DCF现金流折现分析,因为在三大报表中,其实现金流量表是比较难作假的,随着A股的发展,很多有些基础的投资者钟情于此法。但是其实细致想想“永续年金以及折现率”的几个关键参数,具有较大不确定性,所以对于DCF指标不要追求“精确的错误”,差不多即可。。。在实战中,比较实用的方法就是直接用唐朝那个简易dcf分析模型,好处是如果结合wind系统的业绩预测表,可以在5分钟内,估算出一家企业的“合理估值”,但有时候在归母净利向自由现金流替代计算的时候,要心中有数,还要看看应收账款 、周转率等指标的。计算自由现金流的意义其实是同样是测算安全边际,但做投资不要局限于此,要深度思考企业的竞争优势

很多人认为估值分析的意义很大,甚至是投资的核心,但是你以为找到好公司,然后价格低的时候买下来,投资就大功告成了么?。。。这类似于啥呢?就相当于,你看好一个生意,研究半天,然后进了一批货,准备大展拳脚。。。懂吧,这基本上刚开始,你还没遇到市场的挑战呢,还没出货呢。。。

所以会分析的,再会买的,已经挺难的,但即便如此,也挣不了大钱。因为会卖的才是师傅,会挣泡沫红利才能充分体现复利效应。

不要以为自己懂点啥,别人都不懂,上面说那些的,都是所谓的“术”,是比较简单的,一个人一般3-5年内都可以掌握,差不多相当于上个本科,这种难度就能达到卓越么?你未免活的有些肤浅吧。。。在深度博弈的市场,那些都是基本功,就像踢球时候那种颠球基本功一样,好戏不过刚刚开始。

因为你上面的那些分析,都是所谓的“老套路”了,每个进入这个市场的人,都会看书以及在实战中学习,对于“认知”的学习,并不难,因为下点心思和时间就可以了,最多熬点夜,懂吧,看书啥的不涉及浮亏浮盈,所以人性可以表现出“某种淡定”,但进入市场一旦买入之后,你就相当于“见响了”,这个时候人会不自觉地“屁股决定脑袋”。。。因为在成人的世界里其实不太看重是非曲直,都是看重利益得失的,表面上分析来分析去的,看着好像追求“真理”,其实都是伪装,核心是要挣钱的。。。所以你懂吧,在分析阶段,说的都一套套的,似乎都是公知。。。但是只要买入一直股票,就听不得别人说这只股票的不好,即便是假装谦虚的,心中也会泛起不悦。。。所以要理解人性的本质,都有生存焦虑的,一旦“入局”,清醒者就很少了,这个和专业知识关系不大,关乎到对于人性深层次的感悟。

所以你懂吧,一旦浮亏,人就害怕,因为即便道理再对,逻辑再通,估值再低。。。但是亏了啊,这个时候压力会很大的,来自家庭的,来自自己的,来自外界的。。赔钱对于家庭而言,意味着没有责任感,对于自己而言意味着侮辱智商,对于外界而言意味着收获嘲讽。。。所以你懂吧,浮亏不是账面赔钱那么简单,它是“综合打击”,在账面上让你受损,让你疼,同时在人格上折磨你,让你痛。。。基本上是物质和精神的双重打击。。。

而且当浮亏持续出现时候,你一开始的那点信心和耐心也会慢慢的灰飞烟灭,因为持续赔钱是在是太让人沮丧的事情了,对于一个良民而言,除了健康出问题,持续赔钱基本上是最苦痛的折磨。

而且需要注意遇到一个跌停,可能一个人还嘚瑟几句,发发牢骚。。。但是当腰斩或者脚踝斩的时候,他反而变得安静,是那种恐慌的安静。。。因为腰斩了怎么和媳妇说啊想等着吵架么,还过不过了?怎么和朋友说啊,是想让人借钱给你么,还是让人家给你献上几句没用的安慰?怎么和父母说呢,那么大岁数了,非让他们着急么?可能只想喝点小酒买个醉,或者抽个小烟解个愁吧。。。

所以浮亏变大时候,人其实会越孤独。明白么,苦衷无处述说,而且很多时候,重仓浮亏是自己下了很多精力研究的,这会深度打击一个人的“认知自信”,在这种情况下,行情依然无情的持续下跌着,真是苍天无眼,痛不欲生啊。。。所以你懂吧,扛不住的极多,割肉离场的是大多数,因为到那时候,他已经不敢想估值了,真崩了的话,市场哪里看估值啊。。。这基本上就是割肉者的一个心理过程的描述。

所以要看透人性的本质,在《三体死神永生》中,程心这种人倒是有道德呢,但她最后葬送了地球文明。。。所以要重估责任感的本质,很多时候,紧要关头,不要拘于常理,因为市场就是要预判你的预判,要学会“出其不意”的所谓的要做少数派,不代表一直和大众不同,而是要敏锐的看到“逻辑陷阱”。在深度博弈的市场内,需要独立思考,既看到常识中沉积的底层逻辑,也要看到大众盲从的缘由。

需要顶住压力 ,一个人默默的对抗全世界。不要理会任何人,也不用看太多的分析和评论,默默的熬着,在一片冷清的市场中,坚定自己的信仰。外人会觉得你“情绪稳定,有耐心”,其实既对也不对,因为他们只是看到了表像。好像控制情绪是种天赋一样,但那是不断洞悟人性的一种反馈,人对面利益贪婪时可以伤天害理的恐惧时也会颠三倒四的。。。

所以评估一个人的时候,需要火眼金睛,不要看学历和学识,那些东西有时候是伪装,而是要过事的。。。其实就是做事的时候,看其面对“利益得失”的反馈,不分润的要远离,喜欢吃亏的,会被喜欢。。。

在投资市场也一样,不遇到浮亏看不出水平的,在盈利的时候,都叫唤着“长期主义”,你以为他真信啊?心里琢磨的不过是“一直涨着我就会一直拿着的”。。。但要真跌了,他往往拿不住的,最后别说卓越,连平庸都守不住的。。。

Image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