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典诗歌中的地名特点初探

 黑龙江波涛 2023-01-31 发布于广东

在古典诗歌中撷取大量诗题诗句,从地名相同、一地多名、地名泛指、地名省称、地名旧称、地名改变、政区治所变化而名称不变等七个方面,探讨古典诗歌地名特点,并从中找出一些规律性。


中国是一个诗的王国,自古诗人之众,如星空灿烂,佳作之多,浩如烟海。古典诗歌中的地名极其繁多,探讨古典诗歌中的地名特点,对于阅读和欣赏古典诗歌,继承和发扬历史文化遗产,无疑是有帮助的。以下拟从七个方面予以论述。

一、地名相同:中国幅员辽阔,地名相同的现象很多,尤其是一些山川形胜,命名重复的现象更为突出。这些同名现象在诗歌中也屡见不鲜,一不小心就会张冠李戴。以西湖为例,浙江杭州市西湖,举世闻名。宋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诗:“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成为脍灸人口的名句。近人刘声木《苌楚斋随笔》云:“以地名西湖者,天下三十有六,除杭州最著名外,当以福建福州府、广东惠州府为次。”他没有列出其余33个的名字,但据统计,其他大大小小的西湖,分布面遍及河南、山东、河北、四川、陕西、浙江、江苏、福建、广东等省,现举其要者如下:1.在今四川广汉县城西,唐房瑁主持开凿,故又称房公湖或房公西湖。唐李德裕有《月夕游房太尉西湖》、杜甫有《陪王汉州留杜绵州之房公西湖》,又严公弼《题汉州西湖》诗有:“西湖刨置自房公,心匠纵横造化同”句。2在今河南许昌市西。宋苏轼有《许州西湖》、梅尧臣有《西湖闲望》与《夏日晚晴登许昌西湖》诗。3.在今山东济南市内大明湖。宋曾巩《西湖纳凉》诗“问吾何处避炎热?西湖十顷照眼明”句。4.在今安徽阜阳市西北。唐许浑有《西湖亭宴饯》、宋苏轼有《陪欧阳公燕西湖》及《西湖戏作》诗。5.在今福建福州市区西北隅。宋朱熹有《和赵汝愚开西湖》诗。6.在今广西桂林市西。宋范成大有《六月十五日夜泛西湖风月温丽》诗。7.在今广东惠州市西。宋苏轼有《西湖戏作》诗。又杨万里《游西湖》诗有“三处西湖一处秋,钱塘颍水及罗浮”句。众多的同名西湖,这就带出了一个中国地名中最常见的同名现象,可以说,同名之多,不可胜数。但笔者在探讨诗歌地名中发现,同名现象是有一些规律的:1.以数字命名的地名,同名的情况很多,如一线天、三贤祠、四望楼、五峰山、六鳌山、七星岩、八角亭、九龙山、十方院等均有同名,少者2、3个,多者逾10个。2.跟方位连在一起的,以山、湖、楼、园为例,据笔者不完全统计,东山同名27个,西山同名20个,南山同名23个,北山同名8个。东湖同名12个,西湖同名36个,南湖同名l3个,北湖同名3个。东楼同名6个,西楼、北楼同名各8个,南楼同名17个。东园同名8个,西园同名10个,南园同名9个,北园同名6个。3.以美好名称命名的地名同名的较多,如金山同名11个,龙山同名19个.凤凰山同名多达31个。4.佛教在西汉末东汉初逐渐传人中国后,对中国文化有十分深刻和广泛的影响,佛教寺院全国各地都有,且同名的现象很多,比较出名的有法华寺同名8个,报恩寺同名16个,开元寺同名19个,华严寺同名20个,观音寺同名10个。

二、一地多名:在诗歌地名中有一个有趣的现象,一方面地名重复的很多,另一方面,一地多名的也不少。如岭南,指五岭以南地区,相当今广东、广西、海南及越南人民共和国北部一带,也称岭外、岭表。唐高适《送柴司户》诗:“岭外资雄镇,朝端宠节旄。”张说有《岭南送使》诗。广州,别称羊城(全称五羊城,得名来自五羊的传说)。唐杜甫有《送段功曹归广州》、高适《送柴司户充刘卿判官之蛉外》诗有“海对羊城阔,山连象郡高”句。白门,六朝时建康城南门为宣阳门,又称白门,在今江苏南京市城区南隅,后人因以作为南京市的别称。宋王安石《谢公墩》诗:“走马白门下,投鞭谢公墩。”南京又有建业之称,那是因为东汉末改称秣陵县为建业,治所在今江苏南京市,晋初改名建邺,后又改为建康,但习惯上后人仍称今南京市为建业。如唐刘沧有《经过建业》诗,韦应物《赋得暮雨送李曹》诗有“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句。南京还有金陵之称,那是战国楚筑金陵城于今江苏南京市清凉山上,后人因以金陵作为今南京市的别称。南朝齐谢髋《人朝曲》诗:“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唐李白有《金陵白杨十字巷》与《月夜金陵怀古》诗等一地多名在古典诗歌中时有出现,如终南山,又称太乙山、南山、秦山,即今陕西秦岭山脉。唐王维《终南山》诗有“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句;岑参有《太乙石鳖崖口潭归庐招王学士》诗;卢照邻《长安古意》诗有“独有南山桂花发,飞来飞去袭人裾”句;杜甫《同诸公登慈恩寺塔》诗有“秦山忽破碎,泾渭不可求”句。苏州,治所在吴县(今江苏苏州市),隋改吴州置。唐刘禹锡《白太守行》诗:“苏州十万户,尽作婴儿啼。”又杜牧有《送沈处士赴苏州李中丞招以诗赠行》诗。姑苏(一作姑胥、姑余)则是苏州的别称。唐杜苟鹤《送人游吴》诗:“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古宫闲地少,水港小桥多。”又张继《枫桥夜泊》诗有“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句。韶阳,即旧韶州的别称,治所在曲江县(今韶关市西南)。唐韩愈《送灵师》诗:“韶阳李太守,高步凌云烟。”韶州则是隋开皇九年(589)平陈时以东衡州改置。十一年(591)废。唐贞观元年(627)又改东衡州置。天宝元年(742)改为始兴郡,乾元元年(758)复为韶州。唐杜甫《送段功曹归韶州》诗:“交趾丹砂重,韶州白葛轻。”宋苏轼有《狄韶州煮蔓菁芦菔羹》诗。雷阳则是今广东海康县的别称,唐置雷州治此。宋李纲有《初发雷阳有感》诗二首;屈大均有《雷阳作》诗。海康县则是隋置,宋李纲有《归次海康登平仙亭次莱公韵》诗。端峡,又名端溪峡、端州峡、羚羊峡、高峡、高要峡,在今广东肇庆市东、西江上。除高要峡(未知)外,其他五个名称都有诗人吟咏:唐杨衡有《经端峡》和《经端溪峡中》诗;元范梈有《渡端州峡》诗;明杭世骏《高峡》诗有“羚羊峡束初上潮,断岸千尺被青茅”句。

一地多名,非常复杂,古典诗歌中时有出现,我们阅读有关诗作时,应该结台诗人年谱或其行藏,认真思考,细加辨析,才不会弄错。

三、地名泛指:古典诗歌中出现的地名,一般来说都是实指的,即指明具体的地点,但是,也有一些是泛指的,即不专指某一地点,如三越,即吴越、南越、闽越的台称,泛指今江苏南部、浙江、福建和广东、广西一带。唐骆宾王《送刘少府游越州》诗:“一丘余枕石,三越尔怀船。”南越,一作南粤,泛指今广东、广西、海南及越南人民共和国北部一带,古为越人所居。唐薛令之《老姥山》诗有“东瓯冥漠外,南越渺茫间”句(东瓯泛指今浙江南部瓯江及灵江流域一带,秦汉时为瓯越族所居)。闽越则是泛指今福建一带,古为闽越族所居。唐齐己《送赵长史归闽川》诗:“荆门与闽越,关戍隔三川。”闽川意同闽越、闽中。闽中也是泛指今福建一带,秦时属闽中郡。唐高适有《送郑侍御谪闽中》诗。关中是泛指故函谷关或潼关以西、陇山以东陕西中部地区。唐司空图《丁巳元日》诗有“关中留王气,席上纵奇兵。”岑参《与高适薛据登慈恩寺浮图》诗有“秋色从西来,苍然满关中”旬。关东则是泛指函谷关或今潼关以东地区。东汉曹操《蒿里行》诗:“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关东旧称又指今河北山海关以东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江汉是泛指今湖北长江以北.汉江下游地区。唐僧齐己《答知己自阙下寄书》诗:“知恋文明在,来寻江汉来。”又杜甫有《江汉》诗。江淮是泛指今安徽江苏、河南及湖北东北部长江以北、淮河以南地区。唐高亭《讥元载》诗有“上元官吏务剥削,江淮之人皆白著”句。江南则是泛指长江以南地区。南朝粱柳惲《江南曲》诗:“汀洲采白苹,日落江南春”唐杜甫《江南逢李龟年》:“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中国一名则有两种情况,一是泛指整个中国。唐骆宾王《久戍边城有怀京邑》诗有“河气通中国,山途限外区”句。二即中原,泛指今黄河中下游一带。三国魏王粲《七哀》诗有“复弃中国去,委身适荆蛮”句。中原又称中土、中州。南朝宋谢灵运《述祖德》诗有“中原昔丧乱,丧乱岂解已”句。金高士谈《梨花》诗有“中原节物正,梨花配寒食”句。中州一般指今黄河中下游地区一带,或指整个黄河流域,也有指全中国的。唐王维《奉和圣制暮春送朝集使归郡应制》诗有“宸章类河汉,垂象满中州。”其义即指全中国。金田锡《牧牛图》诗:“干戈扰扰遍中州,挽粟車行似流水。”其义指黄河中下游。类似这种情况,我们在阅读古典诗歌时,必须仔细审辨。

四、地名省称:诗歌的语言特别简洁、精练,格律诗每句的字数还要固定,或五字,或七字,在这种情况下,诗歌中的地名,如果用全称,有时会受到其字数的限制,于是,诗人往往用省称。如唐李白《奔亡道中五首》,其四有“函谷如玉关”句,函谷即函谷关.在今河南灵宝县西南。玉关即玉门关,汉置,在今甘肃敦煌县西北小方盘。而玉门关还有一处在今甘肃安西县东双塔堡。唐岑参有《玉关寄长安李主簿》诗。而脍灸人口的名句“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凉州河》)的玉门关亦指此。李白《越女词五首》有“长干吴儿女”、“耶溪采莲女”等句,长干是长干里的省称,里巷名,故址在今南京市秦淮河南,靠近长江。耶溪即若耶溪,在今浙江绍兴县。杜甫《秦州杂诗二十首》有“水落鱼龙夜,山空鸟鼠秋”句,鱼龙是鱼龙川之省称,即今陕西西部渭水支流千河及其上源之一关山沟河。鸟鼠是鸟鼠山之省称,在今甘肃渭源县西。宋苏轼《发广州》诗:“蒲涧疏钟外,黄湾落木初”黄湾即黄木湾,今广州黄埔港前的江面,因诗为五言句,又要与上句对偶,不得不用省称。苏轼另一首《浴日亭》诗有“剑气峥嵘夜插天,瑞光明灭到黄湾。”诗中的黄湾也是省称陆游《秋晚登城北门》诗有“一点烽传散关信,两行雁带杜陵秋。”散关即大散关,在今陕西宝鸡市西南。清黄文杰《文鸾湖》有“谁言西北少平湖,偏有文莺入画图。”文莺即文莺湖,一名小东湖,在今山西大同市东南。清洗灿有《游秋林》诗,秋林即秋林夏馆山之省称,在今河南内乡县北。

中国历代政区名称繁多,变化也大,在诗歌里,政区用省称的不少。如元吉安路、明吉安府,治所均在庐陵县(今江西吉安市)。元萨都刺有《吉安道中》诗,这里的吉安是吉安路之省称。明杨溥有《送闽进士林琼田教授吉安》诗,这里的吉安则是指吉安府了。扶风县、扶风国、扶风郡均省称为扶风扶风县治所即今陕西扶风县,唐以𣲗川县改置。韦应物有《过扶风精舍旧居》诗。扶风国治所在池阳县(今陕西泾阳县西北),晋以扶风郡改置。刘琨有《扶风歌》诗。扶风郡治所在雍县(今陕西凤翔县),隋以岐州改置。唐李白《扶风豪士歌》:“扶风豪士天下奇,意气相倾山可移。”又李商隐有《十一月中旬至扶风界见梅花》诗。

诗歌地名省称有几种类型:一是省去最后一个字,这种情况较多。行政区划中的地名多有这种情况,如上述的吉安路、吉安郡等。一些山名、水名省去末字也较多,如鸟鼠山省称为鸟鼠;鱼龙川省称为鱼龙。一般来说,这类省称都是省去通名(如路、郡、山、水),保留专名(如吉安、鸟鼠等)。二是省去地名中第一个字,如若耶溪,省称为耶溪;终南山,省称为南山。三是省去地名中间一字,如黄木湾,省称为黄湾;桃花溪,省称为桃溪;函谷关,省称为函关。后二种情况的省称比较少见。地名省称大多是省去一字,也有省去二字以上的。如秋林夏馆山(今河南内乡县北),省称为秋林,清沈灿有《游秋林》诗。冬瓜湖塘(在今浙江嘉兴市北,一名东郭湖塘),省称为冬瓜。清朱彝尊诗:“四更枕上歌声起,泊遍冬瓜堰外船。”省去二字或二字以上的情况不多见。

五、地名旧称:随着时间的推移,有些地名改变了,但是诗人好古,作诗时不用今地名,而用旧的地名。如明末清初人屈大均有《奉寿天雄成少傅》诗,天雄即天雄军,唐、五代方镇。唐天祐元年(904)以魏博节度使号为天雄军,治所在魏州(五代后唐改名兴唐府,后晋改名广晋府,后汉改名大名府,在今河北大名县东),五代为梁所并。显然,五代以后,天雄之名不复存在,屈大均在这里用的是旧的称呼。屈大均还有《自胥江上峡到韶阳作》和《复上韶阳述怀呈使君》诗,诗中的韶阳用的也是旧称,因韶阳是故韶州的别称,而韶州于至元八年(1271)废。屈大均另有《上端州作》和《端州道中》诗,端州于隋开皇九年(589)置,以境内端溪得名,治所在高要县(今肇庆市),以后名称时有变化,明清两代为肇庆府,治所不变,辖境则有变化。诗有端州之名显系旧称。清代查慎行《英山二首》中“英州山又胜韶州”句。英州于五代南汉乾和五年(947)置,治所在浈阳县(今英德县),从明洪武二年(1369)起降为英德县,清代因之。韶州如上述。故查慎行诗中的英州和韶州都是用旧称。唐代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诗有“夕贬潮阳(一作潮州)路八千”句,这里的潮阳是潮阳郡,治所在海阳县(今潮州市)。考潮阳郡是唐天宝元年(742)以潮州改置,辖海阳、潮阳、程乡三县。乾元元年(758)又改为潮州。韩愈贬潮州是在元和十四年(819),此时的潮州称为潮州,韩愈诗中用潮阳是旧称。王力主编的《古代汉语》(1963年版,1978年广东第四次印刷)下册第一分册957页介绍韩愈的生平时说:“宪宗元和十四年(819)在刑部侍郎任时,又因谏迎佛骨,触怒了皇帝,被贬为潮州(广东省丰顺、揭阳、潮阳一带)刺史。”这里的解释欠妥,他把潮州的治所海阳县忽略了,造成这个错误的原因是对潮州与潮阳郡的变化及辖地搞不清楚。

诗歌有平仄相叶的问题,遇到应用平声而今地名却为仄声时,诗人会改用平声的古地名以照顾全诗声韵,反之亦然如清屈大均《榴花村吊宋义士熊将军飞》诗有“东官自是英雄地,熊氏将军首建威”句,东官即东官郡,东晋咸和六年(331)置,治所在宝安县(今深圳市南头区),辖宝安、海丰、兴宁三县,以后治所和辖地时有变化,隋开皇十年(590)废。而东莞县则于唐至德二年(757)以宝安县改名,治所即今深圳市南头区,北宋开宝五年(972)废,次年复置,移治今东莞莞城镇。从诗题看,榴花村在东莞境,诗用东莞之名最好,但“莞”字是仄声,不合诗的平仄,而东官的“官”字是平声,台诗的平仄,虽然东官是古称,辖地范围较大,但东莞也包括在东官之内,故诗用东官而不用东莞。屈大均另一首诗《重至白门宿余鸿客山堂作》诗有“白下啼乌地,愁人自六朝”句,白下即白门(今南京市),因诗用仄声,故改白门为白下。

六、名称改变:诗歌中出现的地名不是一成不变的,有的地名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改变。例一,唐刘言史有《广州王园寺伏日即事寄北中亲友》诗,清张锦芳有《偕虚舟过光孝寺自公房》诗,两诗题的王园寺、兴孝寺都是同一地,即今广州市光孝寺。光孝寺是西汉初年最后一位南越王赵建德的住宅,东晋时曾名王园寺,唐贞观十九年(645)改为乾明法性寺,以后名称屡易,南宋绍兴二十一年(1151)才改为今名。例二,宋陶弼有《送赵枢寺丞宰虔化县》诗,清顾祖禹有《送魏叔子还宁都》诗,两诗题的虔化县、宁都(县)同一地,即今江西宁都县。例三,南朝宋谢灵运有《入彭蠡湖口》诗,唐孟浩然有《彭蠡湖望庐山》诗;宋赵抃有《经鄱阳湖》诗,明林常有《风雨过鄱阳湖有感》诗,诗题中的彭蠡湖和鄱阳湖都是同一地,即今江西鄱阳湖。所谓名称改变,就是说,’在历史的发展进程中,某一个时期出现的地名,到了另一个时期,其名称不再沿用,而另起新名。其名称出现,在时间上有先后之分,这与一地多名不同,一地多名,大致上是同一个时期拥有一个、二个或几个名称。

七、治所变化,名称不变:这是指行政区划而言。我国历代政区的划分,除秦代实行郡县两级制以外,基本上都是三级制,各级政区的治所时有变化,而政区名称不变(当然,也有治所变化,名称也改变的),这里要探讨的就是这一方面的问题。例一,桐庐县:(1)治所在今浙江桐庐县西分水江西岸,三国吴置。南朝宋谢灵运有《初往新安桐庐口》诗。(2)治所即今浙江桐庐县,唐代移置。唐韦庄有《桐庐县》、宋范成大有《桐庐》诗。例二,广陵郡:(1)治所在广陵县(今江苏扬州市西北蜀冈上),东汉改广陵国置。三国魏文帝曹丕有《至广陵于马上作》、南朝陈阴铿有《广陵岸送北使》诗。(2)治所在江都县(今江苏扬州市),隋代移置。唐杜甫有《湖南送敬十使君适广陵》、赵嘏有《广陵道》诗上举二例是两级政区的情况,其治所变化属于同一类型,即今地在同一级政区之内。下面再举两个例子,例一,渭州:(1)治所在襄武县(今甘肃陇西县东南),隋置。唐岑参有《西过渭州见渭水思秦川》,王建有《题花子赠渭州陈判官》诗。(2)治所在平凉县(今甘肃平凉县),唐代移置。宋梅尧臣有《邵伯埭下王君玉饯王仲仪赴渭州经略席上命赋》诗。例二,南阳郡:(1)治所在宛县(今河南南阳市),战国秦置。唐李白《读诸葛武侯传书怀赠长安崔少府叔封昆季》诗:“当其南阳时,陇亩躬自耕。(2)治所在穰县(今河南邓县),隋代移置。唐韩愈有《过南阳》诗。又杜牧《途中作》有“绿林南阳道,千峰势送随”句上举二例又是另一种情况,其治所变化,今地不属于同一级政区。

此外,在古典诗歌地名中,还有一种借代情况,如陆游《花时遍游诸家花园十首之八》:“常恐夜寒花寂寞,锦茵银烛按凉州。”凉州,古代地名,在今甘肃境,这里代替少数民族乐曲。屈大均《赠前端州张君》有“哲兄勋业河西盛,归听甘州啖紫驼。”甘州也是古代地名,在今甘肃境,这里同样代替少数民族乐曲。

古典诗歌中涉及的地名极其繁多,笔者试从上述七个方面分析探讨,希望对古典诗歌的阅读和欣赏有所帮助。由于古典诗歌中的地名相当复杂,时过境迁,这就要求我们在阅读古典诗歌时,遇到诗歌中的地名必须仔细审辨,除了利用辞源、辞典这类工具书外,还要根据诗歌内容,作者行藏等认真考虑。有时还要借助地方志,只有这样,才能尽量避免失误,准确地把握古典诗歌中的地名,提高古典诗歌的鉴赏能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