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六十年代中后期,冬季好象天气比当今冷的多,零下三十多度是常事,雪也比如今下厚,我们每个孩子脚上都穿一双毡筒。毡筒?南方人大多没听说过,就是现在北方的小孩也下知道毡筒是个啥玩意。 毡筒也叫毡靴,是用羊毛、骆驼毛等经过清洗、加热、挤压等手法人工制作而成,老一辈人将制作毡筒靴叫擀毡筒,上世纪五六年代塔城专设有毡筒加工厂,好象就在现在二中的对面,中亚商贸城的位置。 由于毡筒脚踝处不能打弯直筒筒的,走起路来非常笨拙,一不小心就会摔个四脚朝天,所以,大家称其"老毯筒"。好在当年的书包没有现在的小学生书包沉重,没有父母家人接送,更别说校车、私家车了。大家打打闹闹,跌跌撞撞上学、回家。老毡筒最大的好处就是暖和,不会冻伤脚。我们几个小伙伴用两块略大于毡筒底的木板,下面竖着拧上两条粗铁丝,木板旁边钉上几个钉子,系上绳子绑在毡筒上,自制的滑冰鞋玩的开心极了。有的女同学羡慕也想滑,设问题,只要换过来毡筒穿即可,很方便。 毡筒也叫毡靴,主要是用羊毛、骆驼毛等经过清洗、加热、挤压等手法人工制作而成,老一辈人将制作毡筒靴叫擀毡筒,上世纪五六年代塔城专设有毡筒加工厂。 但是,老毡筒有两个致命弱点,一是,春季来临时路上的雪开始融化,毡筒易吸水我们都叫的吸水龙。吸水后不但变得沉重,而且特别冻脚;二是拖着沉重的老毡筒回到家,晚上要放到火墙上或火炉旁烘烤,当年一家人挤在一间卧室里,臭气熏天一直得忍到天亮。 到了七十年代中期,我们下乡再教育,冬天出远门,必须裹上皮大衣戴上皮帽子穿上老毯筒。现在已经很难见到,成了收藏级文物了。 富裕人家,特别是俄罗斯及少数民族人家的女人,多穿的是苏联进口的毡靴,柔软轻便,鞋面包牛,化雪天时还有套鞋。记得当年在和平商业街北面有个俄式建筑的商店,红墙绿铁皮顶,叫"民族特需门市部"在那里可以买到这洋玩意。 当年,大人们给孩买衣服要买大几号,特别是棉大衣,那时的口号是,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再三年。你看照片上的孩子,大棉袄要卷上袖了,图 2 照片上的男孩棉袄还要戴上套䄂保护。毡筒当然也要买大号,孩子穿上可想而知有难受了,所以叫它"老毡筒"名副其实。 老毡筒,让我们一起回味那快乐的童年往事。 注:图3、5由小学同学龙伟提供,图2、4来自网络,图1为本人拍照。图文如有侵权请告知,立马纠正删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