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凡人如何辨别神仙的真容?碧眼方瞳是神仙

 天使之剑 2023-01-31 发布于浙江
碧眼方瞳是神仙

神州华夏,古道流长,寻古溯源

带你重新寻找那些被遗忘的故事

無有

浅谈

我们常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在面相术中,把看眼睛做为看人本质的重要判断手段,就是从眼眸判断一个人的生活状况甚至人品,孟子说:“存乎人者,莫良于眸子,眸子不能掩其恶。”

中医也有通过看一个人的眼睛来判断人的身体状况的诊断方法,如果一个人的眼眸浑浊就表明这个人身体状况不佳、内脏运作不畅。

古人也通过看眼睛来相人,比如一些眼眸重影,就是“重瞳”,被称作是异相。相传舜帝、项羽都有重瞳,古人将它看作是帝王之相,如果凡人有异相就表明不是一般人,古人更是认为分辨神仙的方法也是看眼眸,那么神仙的眼眸是什么样的呢?

唐代诗人李咸有诗云:“ 麻姑山下逢真士,玄肤碧眼方瞳子。” 

李白 《游太山》诗中写道:“山际逢羽人,方瞳好容颜。”

葛洪《抱朴子·微旨篇》对神仙的相貌这样描述:“眼有方瞳,耳长出顶,亦将控飞龙而驾庆云,凌流电而造倒景。”

也就是说古人认为:修道修成方瞳碧眼就是神仙的标志了。

《老子中经》说方瞳的功能是“彻视八方”,这就是所谓的天眼级别了。

后来在魏晋南北朝眼有方瞳,渐渐变成仙人和得道高人的专业特征。三国曹魏时期有位叫李根的方士,据传说他活了七百多岁,有记载说他“两目瞳子皆方”。《仙经》里说:”八百岁人,瞳子方也”《仙经》是一本魏晋时人修道的指导手册,按照里面的说法修炼至800岁左右才可以变为方瞳子

《南史·陶弘景传》中记载说:(陶弘景)年逾八十而有壮容,仙书云:眼方者寿千岁。弘景末年,一眼有时而方。”这里意思是道书里说“千年才修成方瞳”,而上清祖师陶弘景只修成了一只方瞳,而且还时有时无,按照千年才可以修成方瞳的说法,历史上记载陶弘景生卒年大概是公元456~536年,就是说这连500岁都不到,所以《南史》便自圆其说称为“有时而方”,意思是陶弘景修的是速成的方瞳,效果尚不稳定。所以有时是方的。而且只有一只眼睛。

古人认为凡人是无法辨别神仙真容的,但是眼眸是无法隐藏的真相,所以要想辨别微服私访的神仙?就是看眼眸。

《登真隐诀》中提到:“(瞳)子若暗者,知非是仙,则邪鬼耳。”

所以不仅眼眸要是方的,还要如闪电般明亮。先不谈识别神仙如何,我们看一个人心存正气,精神饱满他的双眼也是放光,炯炯有神的。道家认为神藏于目,所以看一个人的眼睛来判断这个人的精神面貌一定是没有错的。

那么人的瞳孔有没有可能变成方的呢?

我们知道瞳孔,是动物或人眼睛内虹膜中心的小圆孔,为光线进入眼睛的通道。虹膜上瞳孔括约肌的收缩可以使瞳孔缩小和放大,瞳孔大小随年龄、人种、屈光状态、光线强弱、目标远近及情绪变化都会产生变化,至于形状也不一定非是圆形,一些动物的瞳孔可以成椭圆或者缝状,比如说猫,狐狸等。

至于眼球颜色嘛,有些人会说白种人个个碧眼,难道都是神仙了吗,我们知道眼球的颜色是指在角膜后组成瞳孔形状的圆形虹膜组织,虹膜基质中的色素细胞所含的色素含量决定着虹膜颜色的深浅,色素含量越高虹膜颜色越深眼珠就显得越黑。一般亚洲人的虹膜成黑色或棕色。

通常情况下人的虹膜颜色是不会改变的,到老年时虹膜退行性改变色素细胞减少,所以老年人的虹膜就会变淡,那么是不是可以理解为年纪越大虹膜颜色就越淡,如果真的活到五百岁是否就有可能淡成蓝色了呢?关于这个问题,南怀瑾先生曾这样解释说修炼之人 “中脉打通时,在定境中呈出一种蓝色等景象,所以两眼蓝色,眼瞳定而有力,发出方楞似的光芒。这个和白种人的碧眼不是一回事。

到了唐代以后方瞳不在是仙人的标配了,渐渐变成了为祝人长寿、或神通的一个吉祥词汇。欧阳修就特别爱用方瞳这个典故,可以说是滥用了,他在诗《送京西提点刑狱张驾部》中这样写道“汝阳昔见今十载,丹颜益少方瞳明”,这个张驾部不过是修道的普通人,也被他夸赞成方瞳,被他夸做方瞳的可不止一人,他在《又寄许道人》中夸许道士“绿发方瞳瘦骨轻,飘然乘鹤去吹笙,”在赠别高僧的诗中又用上了方瞳这一词:“方瞳如水衲披肩,邂逅相逢为洒然”(《赠庐山僧讷》)。

总之但凡修道修仙人士皆可以用这两个字来形容了,

白居易的《送毛仙翁》的诗里说这位唐代道士毛仙翁“肌肤冰雪莹,衣服云霞鲜,”头发呈深青透红的绀色,容颜却如花一样明艳,“方瞳点玄漆,高步凌非烟”,苏轼也有诗作中写道一位勤于炼丹的朋友王颐,自称获得一位方瞳神仙亲传丹诀,“叮咛劝学不死诀,自言亲受方瞳翁。”

到了宋代,方瞳就更被祝寿诗词给用滥了。普通人也可享受这二字的褒喻。比如辛弃疾给一位男寿星提诗就写道“朱颜晕酒,方瞳点漆,”,张孝祥给母亲写的祝寿诗“方瞳绿发对儒仙,岁岁尊前。”所以在普通人看来,方瞳即是长寿的代称。

且不管辨别神仙的方法,抑或方瞳碧眼是否真实存在,但是单看识人,看人眼睛这个判断方法是有一定效验的。人的眼是一个人的精神所在,都说 十分面相,七分看眼” 曾国藩的识人宝典《冰鉴》中也说:“方有对谈,神忽他往”,意思是你正在跟人进行交谈时,他却忽然把目光和转向其他地方去,足见这种人毫无诚意,不可深交。眼藏神,一个人的眼睛是不会骗人的。 

那种不敢和你对视的人内心一定不坦荡。当人处于高兴、感兴趣,接纳的状态的时候,目光会炯炯有神,此时我们的瞳孔会放大。而消极、愤怒或戒备时,此时瞳孔则会缩小。实验表明,瞳孔的放大和缩小是无法靠自身意识来控制的。

所以由此可见古人早就认识到瞳孔会反应出一个人的精神状态了。才会在瞳孔上来做文章,告诉人们瞳孔识人的深刻意涵了。


甘露不润无根草,大道不渡无缘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