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十三部儒家经典——十三经》赏析 经书在南宋后通常包括十三部儒家著作,称为十三经。分别即《周易》、《尚书》、《诗经》、《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穀(gǔ)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和《孟子》。 十三经是从先秦到南宋,经书逐渐增删的结果,历代研究十三经的学问称为经学。 1. 何谓十三经? 西汉时,儒家经典为“五经”,即《诗》《书》《礼》《易》《春秋》。唐代把“三礼”(《周礼》《仪礼》《礼记》)、“三传”(《公羊传》《穀(gǔ)梁传》《左传》),连同《易》《书》《诗》称为“九经”。“九经”立于学官,用于开科取士。至唐文宗时,除了“九经”之外,将《孝经》《论语》《尔雅》也列入经部,称为“十二经”。宋代又将《孟子》提升为经,故有“十三经”之称。至此,儒家的十三部文献确立了它的经典地位。 2. 那么何谓注疏 ? 注疏指后人读书时加的注解与评论,通常评注者都是学识深厚,考据细微的经学家。《十三经注疏整理本》是学习研究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典籍,是研习古代哲学、文学、历史、伦理等等的必由之路。 清乾隆时期,它采用清代阮元刻本为底本、全面吸收其《十三经注疏校勘记》和孙诒让《十三经注疏校记》的校勘成果,镌刻《十三经》经文于石,阮元又合刻《十三经注疏》,即:《周易正义》10卷,《尚书正义》20卷,《毛诗正义》70卷,《周礼注疏》42卷,《仪礼注疏》50卷,《礼记正义》63卷,《春秋左传正义》60卷,《春秋公羊传注疏》28卷,《春秋穀(gǔ)梁传注疏》20卷,《论语注疏》20卷,《孝经注疏》9卷,《尔雅注疏》10卷,《孟子注疏》14卷,共416卷。从此,“十三经”之称及其在儒学典籍中的尊崇地位更加深入人心。 1《周易》是占卜之书,其外层神秘,而内蕴的哲理至深至弘。 2《尚书》是上古历史文件汇编,主要内容为君王的文告和君臣谈话记录。 3《诗经》是西周初至春秋中期的诗歌集,内分"风"、"雅"、"颂"三部分,"风"为土风歌谣,"雅"为西周王畿的正声雅乐。"颂"为上层社会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 4《周礼》该书原名《周官》,西汉时在民间发现,创作年代大多数学者认为可能在战国时期。主要汇集周王室官制和战国时期各国制度。 5《礼记》是西汉的两位学者礼学家戴德和他的侄子戴圣编辑的战国至秦汉年间儒家学者解释说明经书《仪礼》的文章选集。是秦汉以前有关各种礼仪的论著汇编。 6《春秋》三传是围绕《春秋》经形成的著作,《左传》可能是春秋末左丘明所作,但也有人认为是战国初的作品,重在史事的陈述。 7《公羊传》作者旧题是战国时齐人公羊高,他受学于孔子弟子子夏,后来成为传《春秋》的三大家之一。 8《穀(谷)梁传》其作者相传是子夏的弟子,战国时鲁人谷梁赤。起初也为口头传授,至西汉时才成书传。此传重在论议。 9《论语》是春秋时孔子弟子对于孔子的语录笔记,是孔子及其门徒的言行录。 10《孝经》西汉在孔壁中发现的藏书,可能为春秋时孔子或其弟子曾子所作。为论述伦理孝道的专著。 11《孟子》战国时儒家学者孟子的著作。专载孟子的言论、思想和行迹。 12《尔雅》战国到西汉的学者编写的一本可以用来学习儒家经典的词典,《尔雅》全书收词语4300多个训解词义,诠释名物,经学家多据以解经。 13、《仪礼》、 十三经之于最高统治者则在其中不但从中寻找治国平天下的方针大计。而且对臣民思想的规范、伦理道德的确立、民风民俗的导向,无一不依从儒家经典。儒家经典施于社会的影响无时不在,无处不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