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单元学案:《致大海》《自己之歌》《迷娘》《树和天空》学案

 一中大语文 2023-01-31 发布于福建

《致大海》《自己之歌》《迷娘》《树和天空》学历案

【课题与课时】

课题:《致大海》《自己之歌》《迷娘》《树和天空》(高中选择性必修中册现代诗单元)

课时:两课时

【课标要求】

1、把握外国诗的风格特点,学习其写作技巧,不断丰富自己的语言表达。

2、结合历史背景研读相关作品,把握作品内涵,感受诗歌的独特魅力。

3、把握诗歌意象特点,理解现代诗的诗歌意蕴。

【学习目标】

1.通过比较阅读,认知不同时期现代诗的结构、意象特点,理解其中意蕴。

2.细读现代诗,提升文学作品鉴赏能力。

【评价任务】

1、通过前备知识提示,了解作品背景,熟悉外国现代诗的特点

2、通过课前预习和环节一自学反馈,把握作品的意象特点,初步指向目标1

3、通过环节二文本探究,巩固学习目标1,达成并检测学习目标2

4、通过环节三,学习诗歌写作技巧,再次巩固目标2。

【学习过程】

u前备知识提示(指向目标1)

u作者及背景

欧洲启蒙运动后期最伟大的作家——歌德

歌德(1749—1832),出生于莱茵河畔法兰克福,德国著名思想家、作家、科学家,他是魏玛的古典主义最著名的代表。而作为诗歌、戏剧和散文作品的创作者,他是最伟大的德国作家之一,也是世界文学领域的一个出类拔萃的光辉人物。他在1773年写了一部戏剧《葛兹·冯·伯里欣根》,从此蜚声德国文坛。1774年发表了《少年维特之烦恼》,更使他名声大噪。1776年开始为魏玛公国服务。1831年完成《浮士德》,翌年在魏玛去世。

现代俄罗斯文学的奠基人——普希金

普希金(1799-1837),俄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现代标准俄语的创始人。他的作品是俄国民族意识高涨以及贵族革命运动在文学上的反映。普希金的抒情诗有800余首,内容非常广泛,既有政治抒情诗《致恰达耶夫》《自由颂》《致西伯利亚的囚徒》等,也有大量爱情诗和田园诗,如《致克恩》和《我曾经爱过你》等。普希金一生创作了12部叙事长诗,其中最主要的是《鲁斯兰和柳德米拉》《高加索的俘虏》《青铜骑士》等。普希金剧作不多,最重要的是历史剧《鲍里斯·戈都诺夫》。此外,他还创作了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散文体小说《别尔金小说集》及关于普加乔夫白山起义的长篇小说《上尉的女儿》。

《迷娘(之一)》

《迷娘(之一)》中的迷娘是马戏团里一个走钢丝的演员,后来被主人公威廉·迈斯特赎买,收留在身边,是作品中最动人的人物。她是一位性格内向、身体瘦弱的少女,却很有性格魅力。她出生于意大利,是一个贵族与自己的妹妹私通生下的孩子。她很小的时候就被人诱拐到德国,过着饥寒交迫、颠沛流离的生活。她的父亲后来流落街头,以弹琴卖艺为生,后来也被威廉·迈斯特收留。迷娘自从遇到迈斯特,便过上了最美好最幸福的日子,并且强烈地爱上了迈斯特。可是由于疾病,她不久就去世了。《迷娘(之一)》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一首哀婉优美的诗歌。

《致大海》

这首诗写于1824年,是在12月党人武装起义的前一年。此前,由于普希金的激进思想不容于沙皇专制政府,他们原想把他流放到西伯利亚。由于他老师说情,让他去了南高加索,其实是变相流放。普希金性格刚正不阿,不愿迎合当地总督,又被革职遣送回乡(第二次流放)。临走前,普希金站在高加索海边登高望远,波涛汹涌的大海激荡起他的万端思绪,流放生活期间远离朋友、远离文学界,精神上非常孤独,他也曾产生过从海上逃亡到南欧、彻底离开俄国的计划,但宣告失败。就是在这种抗争无效、期望渺茫的心境中,孕育了这首诗篇。

整体感知:《迷娘(之一)》

《迷娘(之一)》通过描述故国意大利美好的景物、迷娘幼年生活的房子以及她被诱拐到德国时路过的云径、山冈、悬崖、瀑布等,抒发了迷娘对故乡的思念,以及对美好世界的追求之情。

《致大海》

《致大海》是一首反抗暴政,反对独裁,追求光明,讴歌自由的政治抒情诗。诗人以大海为知音,以自由为旨归,以倾诉为形式,多角度多侧面描绘自己追求自由的心路历程。感情凝重深沉而富于变化,格调雄浑奔放而激动人心。《致大海》的诗情变化展现了海之恋,海之思,海之念“三步曲”。

美国“诗歌之父”——惠特曼

惠特曼(1819-1892)是美国19世纪杰出的民主诗人。他出身于农民家庭,当过木工、排字工、教师、报纸编辑、职员等。一生创作了大量诗歌。他的诗体现了美国的民主理想,反映了美国独立战争和内战的重大史实。他的诗集《草叶集》,以“草叶”命名,其用意就在“民主”二字。为了避免传统的诗艺常规,即押韵、格律等,惠特曼创造了一种空前自由的诗体,借以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自由”是《草叶集》的一大特点。他的创作对欧美诗歌的发展影响极大,有“美国'诗歌之父’惠特曼”之称。

20世纪最后一位诗歌巨匠——特朗斯特罗姆

特朗斯特罗姆(1931-2015),瑞典诗人, 1954年发表诗集《17首诗》,轰动诗坛。共发表诗歌200余首。在2011年10月6日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理由是“他以凝炼、简洁的形象,以全新视角带我们接触现实”。善于从日常生活入手,把有机物和科学结合到诗中,把激烈的情感寄于平静的文字里,被誉为当代欧洲诗坛最杰出的象征主义和超现实主义大师。

《自己之歌(节选)》

美国诗人惠特曼自幼家贫,兄弟姐妹众多,但底层劳动人民的生活经验在一定程度上奠定了其民主主义思想基础。直至1855年《草叶集》的第一版问世以来,诗人终于找到自己创作的突破口和定位。在《草叶集》中,作者的政治理念鲜明,那就是不满当时盛行的不公平的奴隶制度,追求自由民主、平等博爱的政治意识,对美国这块“民主的大地”进行讴歌,一心希望通过诗歌创作唤醒劳苦大众对于自身境遇的认识并采取一系列方式加以变革。《自己之歌》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树和天空》

1931年4月15日,特朗斯特罗姆出生于斯德哥尔摩。三岁时,父母离婚,和母亲一起在斯德哥尔摩长大。而斯德哥尔摩群岛Runmar岛上的环境是他诗歌的一个重要起点。他很早就对地理和科学,特别是昆虫学产生了兴趣。十几岁时,对艺术表现出兴趣,开始弹钢琴,并很快接触诗歌。在他的诗中,生活世界与大自然向来关系密切,无须附加理智的连接,生活世界本身就是自发地发生的、具有大自然特征的显现过程。自然本身就需要一个世界才能来照面,自然立足于存在的实体,共在于人们生存的世界,与人们神秘的想象力。

《自己之歌(节选)》

《自己之歌(节选)》列举了许多自然事物,赋予其诗意,渲染了大自然旺盛的生命力,凸显出宏大的自我,体现出自我意识的觉醒和对个体价值的思考。

《树和天空》

这首诗歌主要探讨自我与周围世界的关系。“树与天空”的关系,也就寓示着存在与无限、与永恒的关系。“我们”相互关爱与扶持着,既在“天空”下积极地承受它的所有赐予和挑战,同时又对“天空”怀抱着最虔诚的爱、敬畏以及等待。

u课前预习

1、朗读诗歌,把握诗歌的背景相关知识。

2、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积累相关词句。

3、反复朗读诗歌,初步把握诗歌内涵。

u课中学习

Ø环节一:自学反馈

(一)单音字

柠檬(méng)   橙子(chéng)  宽敞(chǎng)  闪烁(shuò)  

迷惘(wǎng)   喑哑(yīn yǎ)  喋喋(dié)   峭壁(qiào)

鹪鹩(jiāo liáo)  啮草(niè)  麋鹿(mí)   蝮蛇(fù)  

罅隙(xià)   倾洒(qīng)   汲取(jí)     黑鹂(lí)

(二)多音字

1.组词辨析法

(1)和暖和(huo)和风(hé)(2)藏宝藏(zàng)行藏(cáng)

(3)冠夺冠(guàn)桂冠(guān)          (4)蔓蔓草(màn)藤蔓(wàn) 

(5)空空额(kòng)天空(kōng)

3.快速浏览课文,找到诗歌中的意象。(指向学习目标1)

4.有感情的朗读诗歌,感受作者的情感、诗歌的主旨。(指向学习目标2)

Ø环节二:文本探究

活动一:朗读诗歌,品其节奏

【设计意图】本环节以诵读,让学生领会不同时段、国别的作者呈现语言节奏的方式与特点,为进一步分析音韵、形式与内容的关系做一个有效的铺垫。

思考1:你感觉到你读的这首《树和天空》,在诵读层面和其他作品的差别了吗?(指向学习目标1)

明确:几乎没有押韵;

没有运用复沓这样的手法,造成一唱三叹的感觉;在用语上比较克制、舒缓。

思考2:其他几首的感觉又怎么样?(初步指向目标1)

明确:歌德的《迷娘(之一)》呈现出一种迷人的气息;普希金的《致大海》饱含深情,有一种大海般的庄重感;惠特曼的《自己之歌(节选)》则奔放热烈,无拘无束。

这四首现代诗,作者来自不同的国别,且他们分属不同的时代,对于语言的呈现方式也各有方式,但是在这种变化中,能感受到不同时代的人处理语言和情感的方式。很难得,大家明白音韵对于诗歌的情感的重要性,押韵不仅可以朗朗上口,其实也是表情达意的一种方式。我们可以从诗歌的声音出发,不断深入地体会其中的情感。

Ø活动二:音形结合,捕捉情感

【设计意图】本环节是本节课的核心内容,从现代诗的外在形态和内在声韵,以及由两者产生的节奏问题,介入到诗歌的情感体验,由此生成同类型现代诗的鉴赏方式。

思考1:再次默读文本,并结合下发的“预习提示”对四首诗的音韵和外形进行分析。(指向目标1)

歌德的《迷娘(之一)》依赖于押韵和反复的手法;

普希金的《致大海》有整齐的音节和押韻;

惠特曼的《自己之歌(节选)》则没有押韵,靠长句形成的气息;

特朗斯特罗姆的《树和天空》有些困难。

诗歌的节奏依赖的内容其实不止于押韵和复沓一类手法(这种手法,大家比较熟悉,说明大家的古典诗歌基础很扎实)。此外断句、顶针修辞、语言内在的气息,甚至诗人自身内在节奏都可以影响诗歌的节奏。

思考2:这些外国诗歌翻译过来,也被译者押韵了吗?那么大家对于音韵有什么感受呢?(指向目标1)

《迷娘(之一)》这首诗押的韵是“ang”,好像是一种昂扬的韵。普希金的《致大海》主要的韵脚有u、eng(ing)、ai、ing、i、an等,韵比较多,所以情感比较复杂。

翻译的过程往往就是丢失的过程,但是优秀的翻译家一直致力于在翻译过程中,将原作的语音、情境和情调都呈现出来,这一点很难,押韵就是这样的一种形式。东西方的押韵形式其实差别还是有的,在以后的学习中,大家再继续体会。但是在中国的押韵传统中,“江阳”ang、“皆来”ai、是“萧豪”之响,这是表达高昂雄壮的韵;而“寒山”an、“桓欢”“先天”之雅,u平声的话,也是属于舒缓雅亮的,这些都是舒缓而正的情感;“支思”i之萎而不振,听之令人不爽,表达幽怨哀叹的为多。由此,可以感知歌德的那种急切之感;同时也可以感受普希金低沉中繁复。

思考3:诗行的长短和诗节的外形,对于诗歌的节奏和情感表达有影响吗?有什么样的影响呢?(达成目标1)

诗行的转换就是情感的终结,与新的开始,也是节奏变化的一种方式;

诗行的安排有内在节奏的和谐性;

诗节的外形比较严谨,内心就比较严谨;

而自由体的诗歌就比较汪洋恣肆,不受拘束。很像古诗中的《梦游天姥吟留别》。

诗行的长短,也是诗人的呼吸的长短,情感的节律;而诗节的外形往往呈现诗人情感的变化。同时,诗行的长短往往决定了情感的走向,因为每一次短句,可能就是一次意义的转换。

思考4:我们试着将“逃跑或者畏怯是徒然的”,改为“逃跑或者畏怯/是徒然的”,你们是否可以感觉出一些不同?是什么样的不同?(达成目标1)

重音不同了,强调点不同了。

理解断句,最为基础的,是从语言层面进行了割裂,而其结果是重度和强调点发生了偏移。就惠特曼这句诗而言,本身是认识到自我与世界之间本质的同一性,没有一种力量可以遏制,他的情感之流是豪迈的、冲垮一切的,而中间断开,那种力量也就被破坏了。

思考5:我们阅读《树与天空》,也是有押韵的痕迹的。有哪些?(检测目标1,指向目标2)

“边”和“闪”,an韵;“鹂”和“息”,i韵。

an雅致;i是萎而不振,听之令人不爽,表达幽怨哀叹的为多。从这种分析里,其实也是可以体会特朗斯特罗姆写作那种节制和内敛的情绪的。尤其最后两句“瞬息”(息,i韵)和“绽放”(放,ang韵),两者在声音上的对峙,几乎可以带来黑暗中烟花绽放般的光彩,同时能感知这里面带来的内心欢喜与惊悸。

思考6:这首诗在节奏上,还是有其他辅助方式的,再次阅读此诗,寻找一些蛛丝马迹。(达成目标1,初步指向目标2)

“雨”与“鹂”和“息”,听起来押韵;诗句中重复的内容也会带来一种舒緩的节奏。

首先,明确“雨”与“鹂”和“息”,听起来押韵,实则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押韵;诗歌内部,重复的词语确实也是一种有效的增加节奏的方式,比如第一节的“走动”和“走过”,第三句的“它”,都可以带来一种悠扬的感觉。

课堂小结

诗歌艺术一直都是音形意的有效结合,它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忽略任何一个部分,都可以为我们的鉴赏诗歌带来麻烦;而学会这些都是我们解读诗歌(无论古代的,还是现代的)的有效办法。而对诗意再进一步的解读,则要结合意象,感知意境,然后再融入我们的情感体验。这些内容将在下一节课为大家呈现。

课后作业

1.试着对《迷娘(之一)》这首诗进行结构层面的分析。

2.以今天所学,对必修上册的昌耀诗歌《峨日朵雪峰之侧》进行音、形方面的解析,写一个200字的小评论。

第二课时

通过本单元四首外国现代诗的音韵和节奏问题,对诗歌进行了基础性的分析,而往往越是这些基础的、表层的,反而越容易让我们忽视。本节课,我们试着进入到诗歌的内部——意境和意蕴。要探讨意境,首先我们需要认知一下意象。

环节一:探究意象(检测目标1)

【设计意图】本环节在衔接上一课时的内容之外,让学生结合所学概括意象的概念和特点,为本节课的展开做好铺垫。

思考1:以你们的经验,怎么理解意象?

诗歌中的具体事物形象;

意象都有某种象征意义;

意象多数都具体可感……

情感一般都是抽象的,但是当我们去思考的时候,又往往成为一些具象的内容。所以前人总结意象说它是融入了作者主观情思的客观实体。“意”和“象”这两个字的组合,就在某种程度表达了它自身兼具抽象和具象的二维属性。当我们对生活中的事物属性熟悉后,就容易感受事物可能具有的一种象征性的特点。

思考2.再次自读四首诗歌,结合我们的预习提示表格,思索这四首诗歌意象是什么样的特点,又构成了什么样的意境?

环节二:个例引导,由象及境(巩固目标1,达成目标2)

【设计意图】本环节旨在对不同时代不同风格的现代诗的意象进行分析、组合,结合我们的经验去认读现代诗。两个特例详细的解析,是示范,为下一步略析《致大海》和《自己之歌(节选)》做好了参照。

1.关注意象,重新阅读,对比预习提示内容,观察一下这些意象有什么特点呢?它们彼此间有什么样的关联?就你感知最明显的一例说说。

明确:歌德的《迷娘(之一)》的意象有柠檬花、绿叶、橙子、蓝天、和风、桃金娘、月桂、爱人等,这些意象温润迷人,构成了一个“前往”之处的美好,形成一种召唤感;

普希金的《致大海》的意象有浪头、友人的忧郁的絮语、喧声、大海、岸、黄昏、石岸、渔船……这些意象几乎都是与大海相关的,整体性地形成了大海的印象;

惠特曼的《自己之歌(节选)》的意象有草叶、星星、蚂蚁、沙、鹪鹩的卵、雨蛙、造物者、黑莓、天堂、极小的关节、机器、小鼠等,这些意象是构成“自己”的零件,但有些意象并不是很好理解;

特朗斯特罗姆《树和天空》的意象有树、雨、我们、果园、黑鹂、夜晚、雪花,比较突出的意象是“树”,因为它“在雨中行走”,并不是很好理解。

2.《迷娘(之一)》和《致大海》都有很强的抒情特点,选用意象上,力量也很集中。而《自己之歌(节选)》和《树和天空》的意象选择更具现代性,更加具有奇特的意味。以《迷娘(之一)》和《树和天空》为例,进行现代诗意象和情感关联的探索,然后再惠及到另外两首诗。再次关注《迷娘(之一)》的意象,试着给这首诗的意象分个组。怎么分是合理的?、

明确:自然:檬花、绿叶、橙子、蓝天、和风、桃金娘、月桂、山冈、驴儿、岩洞、龙种、危崖、瀑布;人文:房子、圆柱、厅堂、居室、大理石立像

诗歌内部顺序:按照段落划分。

3.迷娘是和三个人去的“前往”之地吗?这些意象有什么样的意味?

应该是一个人,因为三种类型的人聚在一起是很难的。

爱人,代表了浓浓的爱意;恩人,则代表了深深的感激;父亲,则是带来一种威严感,一种庇护感。

4.这几个类型可以糅合在一个人身上吗?

(可以,因为人能量的多样性,决定了都是复杂的个体,感受的时候,就容易产生复杂的感情)

5.《迷娘(之一)》的背景补充:在课下注释中已经交代,《迷娘》共有三首,这是第一首。这组诗是歌德长篇小说《威廉·麦斯特的学习时代》种主人公作迷娘歌唱的唱词。迷娘是马戏团里一个走钢丝的演员,后来被主人公威廉·麦斯特搭救,收留在身边,是小说中最动人的人物。她是一位性格内向、身体瘦弱的少女,却有着迷一样的性格魅力。她出生于意大利,有着复杂的身世和悲惨的遭遇。她很小的时候就被人诱拐到德国,过着饥寒交迫、颠沛流离的生活,后来也被威廉·麦斯特收留。迷娘自从遇到麦斯特,成为漫游途中的伴侣。

6.这三个称谓如何理解?这里的情感和大家说的一樣吗?

几乎一样。爱人,代表了迷娘对麦斯特的爱意;恩人,则代表了迷娘对麦斯特的感激;父亲代表了迷娘对麦斯特的的依赖。

7.这些称谓和塑造的自然环境是如何关联,同时又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第一二两节的自然风光明朗、优美而和谐,同时通过复沓的“前往”,表达了对那里的向往。迷娘想要去的地方就是她的故乡意大利,所以这可以视为一次归乡之路(说成离乡之路也是有一定道理的)。而第三节则需要“父亲”的保护,说明环境有了危机。山冈、岩洞、危崖、瀑布带来了落成感和耸峙的效果,同时在西方“龙”代表邪恶,和东方作为一种精神图腾是不同的。

这个唱词,是迷娘的一种向往之路,应该是准备回故乡的路,这里对自然的优美、和谐有深深的眷恋;同时有对故乡的思念;还有对威廉·麦斯特多样而纯真的情感。意境是由意象组成,意象的情调决定了意境的情调;而这些情调背后深深的情感,都是作者情感的一种外显。

8.《树和天空》,几乎所有的意象都不好理解,哪个意象不好理解?

这里最难解读的意象就是树了,因为树是不会动的,但是这里它“走动”“有急事”,还“停下脚步”,一个静态的物象有了动态。

9.这么写可以吗?

当然也可以,就是有点不合逻辑。

10.怎么写才合乎逻辑,中国古代的诗歌的动静关系对你解读这首诗有帮助吗?

王维说“明月松间照”这个合乎逻辑,是静止,从动静关系理解似乎也不是太合理。

那么,我们从“相对论”角度分析呢,甚至苏轼的“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是不是也有一些启示呢?

11.用自己的语言述说这个画面,先前后桌为单位交流一下;也可以用笔画一幅简单的图景,甚至也可以画出一组。

现在我们来交流一些自己的心得,或者分析一下自己绘画的内容。

画面描述:这首诗是雨中的树可以行走,它奔走,汲取力量,超越了我们;雨水停住,树也停止脚步,静待那个雪花绽放的时刻。

绘画讲解:画中雨水中晶亮的树和行走的人并置,此时天空有绽放的雪花落下。

12.无论是讲述的内容,还是画的内容都很好,能理解这首诗了吗?通常意义里,都是我们在行走,树静止,现在反过来了,是否这里有了一层新的关系突破了常规?此外,树这个形象除了行走,还做了什么?为什么会这样?

这首诗里的树和人的关系,突破了常规意义上的关系,一种很不一样的联系,超出了我们的认知。

树,除去行走,还汲取了力量,静闪,等待。

汲取力量的目的是等待“雪花从空中绽开”。

13.生活中,有这样打破常规的例子,去呈现类似的现象吗?而且为了某个这样特殊的时刻。

等待成绩的时候,超常规地没吃午饭。等待恋人的时候,衣服准备得精细,心跳变得不一样。……

教师小结:未必我们的解读和勾勒,就是特朗斯特罗姆的本意,但是确实是我们探索的一个方向。而现代诗就像一个敞开的器皿,很多时候,我们的解读,需要融合我们的经验和体会。而对于意象的深入认识,往往是从个体逐步通往群体,进而形成意境,在对意境的分析和体悟中,我们也就深入到了诗歌的本质意蕴。特朗斯特罗姆被称为“瑞典的王维”,他作品里的禅机,也是需要我们不断增加阅历来体认的。

环节三:精析启发,略读巩固(检测目标2)

【设计意图】本环节试图告诉学生,我们的详细解读仅仅是一个开始,通过示范,引导学生学会此类方法。这种略读也是有效的,同时在讲解中,把相应的疑难问题解决,才能有效地让学生形成相关的鉴赏方法。

1.试着以刚才的分析方式去解读另外两首诗歌。

普希金的《致大海》整体性地形成了大海的印象,同时还有个人孤独的身影,而大海这个意象带给诗人最为直接的感受就是全诗首行点出的“自由”。这是一首歌颂自由的诗。

惠特曼的《自己之歌(节选)》的意象类型很多,多个意象是构成“自己”的零件,但有的意象并不是很好理解。

2.试着分析一下这些意象的特点。

日常化。

熟悉感强。

都极其渺小。

自然界的一个微小部分。

3.作者为什么要把自己和它们合二为一,进行融合?是降低自我吗?人不是地球的主宰吗?由此你想到了什么?

作者并不是看低自己,把这些自然之物与自我融合,反而是提升其地位,人认为自己是地球的主宰,其实也是自然界的一个部分。

这是提倡对自然的尊重吗?

这也可以视为对自身的一种审视。

人与自然应该和谐相处。

……

教师小结:人的世界是主观的,诗人以泛神论来认知世界和自我,并且由此以一种强大的吸附力来吸纳万物,又回馈万物,同时探究自我与世界的关系,这也是一种辩证地看待自我的方式。惠特曼这首诗写得大气磅礴、荡气回肠,有强大的张力,让我们深思。

课堂小结,吐故纳新

这节课,我们从意象、意境出发,深入探究诗歌的意蕴,两个详析的例证,是我们的一种示范,同时也是我们解读其他诗歌的钥匙。当然面对不同门上的锁,我们的钥匙还要灵活变通。这个前提是,我们还能继续去阅读现代诗,关注现代诗。我希望大家从这堂课出发,逐步深入到现代诗的广泛世界。

【检测与作业】

1.下面是诗人北岛翻译的《树与天空》,其中有些字句的顺序、选用的词语、断句的位置,都和李笠翻译的有所区别。试着结合本课所学内容,进行分析。字数在200字左右。

树与天空

[瑞典]托马斯·特朗斯特罗姆/北岛 译

有棵树在雨中走动

在倾洒的灰色里匆匆走过我们

它有急事

它从雨中汲取生命

犹如果园里黑色的山雀

雨歇了,树停住了脚步

它挺拔的躯体在晴朗的夜晚闪现

和我们一样,它在等待着那瞬间

当雪花在天空中绽开

2.请以“星空”为题,选取一些典型意象,创作一首十行左右的小诗。

【设计意图】第一题以同质内容的差异进行新的分析,进行体认;第二题以创作重新体验理论的意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