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共享农庄,到底是怎么样的一种模式。 和君咨询的黄老师,在庄主帮授课时曾讲过,它是以充分涵盖农民利益的经济组织形式为主要载体,以各类资本组成的混合所有制企业为建设运营主体,以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等信息技术为支撑,以农业和民宿共享为主要特征,集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服务功能于一体,让农民充分参与和受益的乡村振兴综合经营发展新模式。 比如,村民可将现有房屋进行改造升级,做成民宿出租,民宿的经营权、股权可转让。城里人、候鸟老人可租赁农田农庄,用于农业生产或农事体验。这是简单的“共享农庄”。 
共享农庄,采取股份合作的形式,鼓励企业、合作社等多方主体参与共享农庄的投资、建设和运营,特别是让农民深度参与进来,体现农民意志,保障农民利益,促进农民增收。 利用“旅游+”、“生态+”等模式,推进农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推动农业产业链向中下游延伸,开发休闲农业的多种功能,发展休闲农业的多种业态。 “不求拥有,但求所用”,充分挖掘农村土地、房屋等闲置资源,通过改造、优化等方式,设计共享产品,在不改变产权归属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运用其租赁权和使用权。 通过互联网平台实现资源的高效配置。运用移动互联网、物联网技术,突破空间限制,让一部分消费者足不出户就能体验特色农耕文化,享用瓜果蔬菜,享受优质生态资源。 
看一个地方,适不适合做共享农庄,先看看它的基础设施建设的怎么样。比如:农业的生产条件;通信网络基础设施,物流体系,旅游功能,周边的道路、景观等。 根据不同的资源和区位,我们把共享农庄,分成5种类型: 1、订制型 对认养的农作物建立档案,严格按照约定标准进行生产。产品成熟后,按照订制要求收货,既可配送到指定地点销售、代销,将销售收入返还共享者。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菜篮子集团、酒店、企业、学校等可参与投资“共享农庄”。 2、养老休闲养生型 鼓励农村集体组织和农民以出租、合作等方式发展特色民宿客栈,吸引消费者特别是“候鸟”前往农庄休闲养生度假。打造“民宿+农地”休闲养生产品,把经营权租赁给“候鸟”人群、城市居民,用于农业生产或农事体验。 3、消费式众筹投资回报型 消费者及投资主体通过众筹等方式募集资金用于发展“共享农庄”,农庄为消费者及投资者提供农资供应、技术指导、托管代种代养、产品销售等配套服务,消费者及投资者按约定获得实物或投资收益回报。 4、扶贫济困型 引导消费者及投资主体与贫困村或贫困户直接对接,消费者认养贫困户的农作物或者承租贫困户的农地、农房,贫困户通过出租土地、房产或以土地、房产入股获得财产性收入以及通过打理农庄获得务工收入,实现贫困户持续稳定增收。 5、文化创意型 资源,吸引各类艺术家、创客利用品牌设计、故事挖掘、艺术再造、农业科普等文创艺术方式,打造特色农庄。 
根据地方的重视程度不同,对共享农庄的扶持政策,各不相同。比如海南等个别地区,对共享农庄的扶持政策,比较重视。 1、“共享农庄”财政支出优先保障 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采取先建后补、贷款贴息、贷款担保等方式支持发展“共享农庄”。 2、拓宽了抵押物范围,积极向农庄发放贷款 开展存货抵押、订单抵押、畜禽产品抵押等创新业务,向资信情况良好的农庄积极发放信用贷款等。 3、为“共享农庄”基础设施项目设立奖励补助 鼓励城市居民下乡参与建设“共享农庄”。以租赁合作方式利用空闲农房建设“共享农庄”。 
所以,结合政策扶持情况,我们把共享农庄的开发模式,总结了3点: 1、整村综合开发模式。 由企业或农民合作社对整村进行统一规划、统一建设,利用村庄空闲地等建设民宿和其他相应设施,民宿可以出租,民宿的全部或部分经营权、股权可转让;将整村农用地进行统一规模化生产经营,消费者可以租赁农用地经营权或认养农作物,企业或农民合作社为消费者提供系列服务。 2、村民农房改造升级开发模式。 由企业或农民合作社将村庄现有房屋进行改造升级,其房屋可以出租。将村庄部分农用地进行统一生产经营,消费者可以租赁农用地经营权或认养农作物,企业或农民合作社为消费者提供系列服务。 3、合作生产基地开发模式。 企业或农民合作社利用农业基地内农业附属设施用地等建设管理用房,或利用基地已有的建设用地建设民宿,民宿可以出租,民宿的全部或部分经营权、股权可以转让。消费者可以租赁农用地经营权或认养农作物,企业或农民合作社为消费者提供系列服务。 — 知识拓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