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倪海厦弟子:平胃散合五苓散整治脾胃来治咳嗽

 推浪儿 2023-01-31 发布于福建

近日矽谷一地天气冷热变化较巨,加上假期至雪地玩雪,小朋友的外感证不少。

而往往外感在经方辨症论治后很快治好,但后续的收尾不易。

近日最常见的就是咳嗽现象的持续存在。附子兄和我说到家里小朋友的大青龙汤证经吃药后无外感现象,唯有不定时地会咳嗽一番。

本来之前治咳多从肺系的用药着手,但往往要花数日方休,也不知是否是自己好的。

这个冬天,附子兄说他在「辨症论治」的原则下依治脾胃的方式来开方,结果咳嗽很快就收了。

为什麽用对治脾胃部的药呢?

因为他观察到小朋友的舌苔厚且湿润,有湿痰不少,而胃部腹诊似有隆起。推知有水气在胃,于是使用平胃散合五苓散来给孩子吃。

取平胃散「燥湿健脾,消胀散满」和五苓散「利水渗湿、温阳化气」的功能。

试用的结果非常令人惊喜,

一剂下去后咳嗽就不再发生。

这时方知在伤寒论中常强调肠胃功能的固护是有其道理的!

一点生活小经验,却令末学对老祖宗的智慧有更深一层的认识。

附子兄的一番居家经验对末学非常有启发性。

末学细思在「黄帝内经」中的「咳论篇第三十八」里的一段文字,觉得我们不能忘记有时应以其它脏腑的整治来对治这种不持续的咳嗽。

黄帝问曰:「肺之令人咳何也?」歧伯对曰:「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
帝曰:「愿闻其状。」歧伯曰:「皮毛者,肺之合也,皮毛先受邪气,邪气以从其合也。其寒饮食入胃,从肺脉上至於肺则肺寒,肺寒则内外合邪,因而客之,则为肺咳。五脏各以其时受病,非其时,各传以与之。人与天地相参,故五脏各以治时,感於寒则受病,微则为咳,甚者为泄、为痛。乘秋则肺先受之,乘春则肝先受之,乘夏则心先受之,乘至阴
则脾先受之,乘冬则肾先受之。」
帝曰:「何以异之?」歧伯曰:「肺咳之状,咳而喘息有音,甚则唾血。心咳之状,咳则心痛,喉仲介介如梗状,甚则咽肿喉痹。肝咳之状,咳则两胁下痛,甚则不可以转,转则两胠下满。脾咳之状,咳则右胁下痛,阴阴引肩背,甚则不可以动,动则咳剧。肾咳之状,咳则腰背相引而痛,甚则咳涎。」
帝曰:「六腑之咳奈何?安所受病?」歧伯曰:「五脏之久咳,乃移於六腑,脾咳不已,则胃受之。胃咳之状,咳而呕,呕甚则长虫出。肝咳不已,则胆受之。胆咳之状,咳呕胆汁。肺咳不已,则大肠受之。大肠咳状,咳而遗失。心咳不已,则小肠受之。小肠咳状,咳而失气,气与咳俱失。肾咳不已,则膀胱受之。膀胱咳状,咳而遗溺。久咳不已,则三焦受之。三焦咳状,咳而腹满,不慾食饮。此皆聚於胃,关于肺,使人多涕唾而面浮肿气逆也。」

而附子兄的思路是由湿痰之证, 很多是由脾不健运而湿邪凝聚而来,

《医学心悟》中所谓「脾为生痰之源, 肺为贮痰之器」之说可以为说明。

而在外感后的咳嗽多为此类痰湿造成的。

《素问宣明五气论》 :「脾恶湿」;

《素问至真要大论》 :「诸湿肿满, 皆属於脾」;

名医家钱乙先生的《小儿药证直诀》中提到去除生痰之源, 则咳痰自愈。

也正是一个很重要的观察。

事后和附子兄检讨这次的经验,他认为最近此地有很多大青龙汤的例子,我们只要辨症论治,就算是不知道这是那一型的病毐造成的,治疗的效果却都很好。

而若是在大青龙汤证的同时,

在大青龙汤上作一些去脾胃湿气的加减,

也许就不用事后再来另行治咳。

谨在此作一个纪录,以为大家在居家有小朋友咳嗽不易收尾时的一种参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