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痰饮咳嗽病脉证(一)

 同尘医馆 2016-03-08


学习要求

1、了解痰饮的概念,定义咳嗽的关系以及咳嗽上气的区别,还有支饮辩证的治疗;

2 、熟悉痰饮的成因和分类;

3 、掌握痰饮的治疗原则以及辩证治疗,背诵原文;

 

概述

本篇论述痰饮与咳嗽,重点在于论痰饮。所论咳嗽,仅指由痰饮引起的一个症状。因饮邪所致的咳嗽是支饮的主症之一,将其冠于篇名之中,提示四饮之中支饮为其重点,痰饮有广义与狭义之分:篇名之“痰饮”为其总称,属广义,分痰饮、悬饮、溢饮、支饮四类。四饮之中的“痰饮”属狭义,仅指饮邪停留于肠胃的病变。“痰饮”作为病名是张仲景首创。虽名曰“痰饮”,实质上重在论饮,而“痰”字只是修饰限定“饮”的形容词。痰饮病总的治则是“以温药和之”,并提出了温、汗、利、下等具体治法以及痰饮咳嗽之随证应变法则。这些治则对后世临床实践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成因和脉证与分类 

1、喝水多,咕噜咕噜猛喝水,胃阳又不足,喝下去的水不能消化和吸收,就会出现水饮,甚至上逆;

2、饮这个病是慢慢来的,不是突然来的,跟身体的阳气是很大的关系,阳气比较弱是个重要原因;

3 、脉摸到两个手都是弦的话,那就是寒症,如果摸到一只手脉是弦的话,那就是饮症;

4、四饮为痰饮,悬饮,支饮,溢饮;  

说这个人呢原来身体是比较胖的,后来变瘦了,肚子经常咕咕有水的声音,这一般叫痰饮比如前面我们说的生姜泻心汤;

如果说在水在两边肋骨的地方,咳嗽还会牵引着痛,那就叫悬饮;

如果说四肢浮肿,全身浮肿,当汗出不汗出,身体疼痛,那叫做溢饮

如果一躺下来就咳嗽的很厉害,也喘不过气来,如同现在好多肺气肿啊,哮喘啊,好多都这样的 这个就是跟肺有关系,这就是支饮。

上述情况其实都是水饮在作怪,只是所在的部位不一样, 一个水流在肠胃,一个水流胁下,一个是水流四肢、身体疼痛,一个是咳逆、短气不得卧。主要在肺、在上焦。

主要就分成这几大部分。

痰饮跟脾的关系很大,   

悬饮是水饮留驻于胁下,累及肝肺,

溢饮是水饮驻于四肢肌表, 

支饮是饮停于胸膈,影响心肺,  

这是病位不一样,也是鉴别要点,

 

痰饮病位是肠胃,病机就是脾阳虚弱,水谷不化,比如生姜泻心汤腹中雷鸣,里面用很多健脾胃的药物,主要症状呢?肠间沥沥有声,吐、眩,脐下悸; 

悬饮是水停胁下,肝肺气机不利,症状咳嗽、吐泡沫痰;

支饮是胸膈间饮停,水饮在心肺,肺气机不利,咳嗽、不得卧、心下悸;

溢饮为水驻留四肢肌表、臃肿阻碍经络,当汗出不汗出、发热恶寒;

 

 

痰饮怎么治疗呢?

主要是温药比如苓桂类:苓桂术甘汤、苓桂甘枣汤、真武汤、五苓散、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

悬饮呢主要水停在胁下,这个呢怎么治疗呢?

我们在伤寒论里面说过,可以用十枣汤,胁下积水,跟肝有关系,悬挂的水没有往下落;

溢饮主要是在四肢肌表,表证嘛,所以我们会用大青龙啊、越婢汤,身体沉重;

支饮是饮停胸膈,用小青龙或者小青龙加石膏;


五脏的水饮  

水在心,心下坚筑①,短气,恶水不欲饮。(3)

水在肺,吐涎沫,欲饮水。(4)

水在脾,少气身重。(5)

水在肝,胁下支满,嚏而痛。(6)

水在肾,心下悸。(7)

从五脏的角度来入手的。

 

解释下

水在心,水饮凌心,抑遏心阳,故心下满闷痞坚,动悸不宁;水饮停聚心下,阻碍气机升降则短气,抑遏胃阳到恶水不欲饮。

水在肺 水饮射肺,肺气郁遏,气不布津,津聚则化为涎沫,随饮逆上泛故吐涎

沫;气不化津,津不上承,故欲饮水,但饮水量并不多。

水饮困脾 脾失健运,精气不生则中气不足,所以“少气”。脾主肌肉而恶湿,脾被水饮浸渍则身体沉重。

水饮在肝 饮侵肝,肝气不利,经脉失和则胁下胀满;饮邪循肝的支脉上注于肺,肺气失和则嚏;肝肺经脉相通,饮气相激,故喷嚏时牵引胁下部位作痛。

水饮犯肾,命门火衰,肾气不能化气行水,水饮失制,蓄水向上冲逆则见脐下动悸不宁。

所以呢,水在心可以苓桂类来治,在肺可以用小青龙,在脾可以用健脾利湿的真武汤、实脾饮等。 

水饮在肝、就可以用十枣汤之类。

水在肾,真武汤、茯苓四逆汤啊。

 

 

留饮和伏饮

有留饮,其人背寒,冷如手掌大,那就是说这个饮停在心下,心下主要在胃的位置,胃中有留饮,停在那里就变成了寒水了,所以就感觉背冷的,一般来说水进入到血液循环肯定是热的,但是这里却是冷的,所以水就是停留的,是冷水,是没有参与到血液循环,等于是个废水。所以 这个要温阳利水,温阳化水,苓桂附甘汤呀;

如果是留在胁下,痛引缺盆,这个肯定是跟肝肺有关系的;   

心中有留饮,如果是胸中,心肺有留饮,就会短气而口渴,四肢疼痛,脉沉;

所以还是主要涉及的病位,把握病位很重要,不管你什么饮,身体不能利用的水我们称为废水,   停留在不同的位置就会不同的情况;

 

那为什么会有饮证?

如果把人想成一个立体的圆球,然后里面布满了水管网,然后五脏在这个网里,然后心肺就像潜水泵一样,每天都在抽水;那么肝肾?肝有疏泄的作用、有过滤、解毒的作用;肾也有过滤的作用和命门火推动水到处流动的作用;胃主要等于是个锅炉的胃,脾就是运送水的传送带; 人体正常的时候呢,水呢就在水管中正常运转,一旦一个脏器出了问题,假设水泵出了问题,  那么水的流动的速度就会慢,那么水就不能输送到全身去了,就有一部分水留下来,就产生了水饮了,当然只要任何一个腑脏出了问题,都会出现水饮症状。这个跟五脏六腑的功能衰弱有关系的 。这个饮刚开始发,假设咳嗽,症状比较浅,饮就在肺;如果脾胃出了问题的时候,水就运不出去,就会停留四肢,脾主四肢,停留在肌表,所以我们要好好想一下为什么饮症会停留在不同的地方?如果是心肺 那是因为心肺的功能弱了呢,就会停留在心包,肺气肿就会停留在肺,如果停留脾胃,那就是脾胃功能弱,如果停留在两胁,所以五脏啊,那里虚弱了,就会有可能有饮症停留。癌症也是一样,有些人得了肝癌就会转移,他们转移啊也就会找薄弱的地方去转移,哪里薄弱病就转移到那里去,所以这个饮症跟我们的全身脏腑功能很有关系的 。 凡饮邪留积的部位,阳气多被阻遏。心之腧穴在背,饮留心下,寒饮注其腧,阳气不能展布,故背部感到寒冷。缺盆为足少阳胆经之所过,胁下为肝脉所布,肝经上行络胆布胁贯膈;水饮停留在胁下,阻碍气机升降,肺失宣降咳,故咳则胁下痛,缺盆亦引痛;因咳嗽时振动病所故疼痛加剧。饮邪流注四肢骨节之间,经脉闭阻,故四肢历节痛。留饮虽有病位之异,但均与阳气闭郁有关,与外邪关系不大,故脉沉是水饮在内应有脉象。

这个留饮呢 可能就是某个脏腑的阳气的虚了,然后停在心下,停在脾胃,停在胁下,停在肺, 这都是根脏腑的阳气衰弱有关系 ,但是不能完全说跟外邪没关系。留饮怎么来的?肯定是以前受过外邪有关系,如伤寒几日几日引起了病的变化,外感、饮食啊、起居啊,肯定是有关系的,他们会伤到脏腑,然后脏腑衰弱就会产生饮证。假设外界突然变冷,哮喘就发作了。夏天就不会发作或者很轻,到了冬天就很厉害了,所以跟外界的环境还是有关系的。这就是我们说的内外相招,不是孤立的存在的。或者说外感症状不存在了,那么我们就不需要管外邪的问题,就单独治里饮就好了,但是在治疗饮的过程中,可能会治出外感来,确实会有这种情况。治着治着突然咳嗽起来了,喝了几服药突然变成咳嗽了,如果变成咳嗽了,说明这个饮被赶到肺里面来了,假设原来在脾 或者在心下,那么喝了药突然咳嗽,那么再吃几服小青龙然后就到表了,就发烧、出疹、身体疼痛,这都是好事,都是好转的表现,由里出表,阴病出阳。那就好治,那就麻黄或桂枝,根据情况来就好了。如果皮肤病也治好了,他就彻底好了。

 

所以不学医就不知道怎么保养自己呢。首先一个不要受外感,天气寒冷要多穿衣服,空调少用,生冷少吃,暴饮暴食啊、不要乱吃东西啊,这就能减少好多疾病了。然后在饮食啊、起居方面啊再做好一点,不要熬夜,不要纵欲那就更好了,如果你能加强身体锻炼,那你基本就不会生病了。当然大部分的人,以前没注意,已经生病了,那就喝点药治,加强锻炼,增加正气。为什么你们会学医?肯定是家人和自己身体不好你们才学医,不然你们肯定没这个意识, 确实是这样的。我学医也是因为自己身体不好,那么像我一些亲戚朋友呀,他身体还好的,他们对学医就没兴趣,我叫他去吃药,他们也不会去听,因为他没到那个程度。有时候你也没有办法,你也不可能说天天逼迫他们去治病,喝药或者什么的。那有时候确实也是这样,自己最亲的人,他都不会听你的,有时候也是很无奈的,他没到那种程度,所以不会去听你的。所以顺其自然,不要太强迫了。

 

这个就伏饮的问题,膈上病痰,满喘咳吐,发则寒热,背痛腰疼,目泣①自出,其人振振身瞤②剧,必有伏饮③ ;

隔上就是胸膈以上了,有痰饮了,肺部总是胀满的、胸闷、咳嗽吐痰啊。一发病又寒又热的,通过外感引动内饮,出现背疼腰疼啊,出现表证啊,眼泪也会出来啊,然后身体摇摇摆摆的, 发抖啊,站立不住,伏饮了。像这种本身就有痰饮在心中,然后又有外感外邪引发了本身的痰饮,就是伤寒束表,引动伏饮,内外相招。这时候怎么办呢?这时候一定要解表啊,解表的时候也要治饮啊。打个比方我用小青龙汤加减,小青龙有麻黄,也有治水饮的,如果阳气虚的厉害,可以合上真武汤嘛。如果阳虚的厉害的话加附子。所以呢伏饮就是平时这个人有饮在那里,但是没有遇到外感就没发作或者发作比较轻。但是一遇到外邪了然后就咳嗽就加剧了, 就会出现身疼痛的表证了。所以我们在治的时候一定要先解表了,现在很多慢性病啊什么的,天气一变化就要加重,这个时候呢,该解表还是要解表,不解表这个病是治不好的。伤寒论的原则就是这样的,表是气机的通道 ,你不打开表的这个气机通道,你在里面怎么治都没用的,所以我们要学伤寒论。有时候呢我们不学伤寒论呢,直接学脏腑辩证呢?经络辩证,你就忽略这个宏观大方向,总是从五脏入手,如果有表证,你就是天天辩五脏气血,你辨证的再准确都没用的,因为有表证,就一定要解表。所以我怎么看这个中医呢?我是以伤寒论为根本,这是我学中医的框架,然后不管任何病,我都用六经大框架来辩证一下。 如果涉及细节问题,这个框架不能解决的呢?然后再加上其他的辩证,经络辩证啊、脏腑辩证啊、三焦辩证啊,但是我们要要一个大的方向。像西医他们已经研究到了分子、原子、质子、 中子这个程度了,它水平应该是很发达的了,但是他单注重这个微观,不注重这个宏观,就会出问题了,很多病就治不好了,他就陷进去了。所以要先宏观然后再微观嘛。这样学东西就比较好了,脏腑辩证、经络辩证都是偏向细节辩证,偏向微观。包括圆运动、六经八纲都是偏向宏观的辩证,当然六经辨证也有微观辩证,一直辨下去就是微观辩证了.从大到小,这样治病就好一些.我们去玩先拿一张北京地图,我们刚开始研究一个大概的,道路啊几环啊,然后微观慢慢的去看哪条路有什么风景.所以我们学中医一定要先搞宏观,搞大方向。  搞微观的时候也不要仅仅限于中医,西医一些好的东西也要纳入进来,只要在宏观的基础上,你都可以拉进来。这样我就觉得比较好,方向就不会迷失了。现在医院分得那么细,  五官科、妇科、肝科、肾科等等,分的太细了。他们就不会顾及其他的问题,不会顾及表证的问题。如果说你这个耳朵问题,可能发下汗就好了,这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有个医案,有个人眼睛看东西,总是看东西是弯曲的,然后找眼科治疗都没用,找其他中医也是从脏腑辨证,肝开窍于目啥的来治。有个中医呢就发现他有表证,比如怕冷而用麻黄细辛附子汤,那么他就用这个汤他就好了。有时候我们这个思路确实很重要,你不从宏观着手,你怎么搞都没用。你都从细节开始那都没用的,首先要抓住八纲大方向,病在表还是里嘛。还有我治过一个病案,一个女人啊,她崩漏,按照常规的崩漏方法用药,就没什么效果。但是我发现 他这个脉是浮的,她还有身体疼痛、四肢疼痛的症状,就麻黄汤一付药就好了。所以大方向还是很重要的,所以我觉得伤寒论这方面做的很好。如果你总是从细节方面入手,什么肝气,肝火大啊什么的,这些东西都是从细节微观的角度来辨别的,他没有从更大一个范围去看待这个崩漏的问题,有时候崩漏有表证,皮表是气机的通道嘛,表闭住了升降有问题了,如果表不通那么气就往下陷,就会崩漏啊。你补中益气汤不行啊,为什么?因为你没开表啊,你只是补中益气汤,你是升不上去的,因为上面顶住了,上面的气把你顶住了,你就上不去。你想象一下人,如果是一个皮球的话,它外面闭住了,他气就往下陷,你光有补中益气汤是没用的,这时候你就要变一下,你可以用补中益气汤,但是你还要加荆芥防风,或者麻黄、桂枝的药把表打开,然后它就立马就开了。所以学医要有立体的思维  如果没有立体的思维就不形象,宏观你就把握不住,你只是在那里推理,五行啊、脏腑推理啊。但是你没有一个完整的印象在里面,所以很多人学医学了好久就是学不好,原因就是这个,他没有一个宏观的思维。  他可能条文记得很熟,但是他就是治不好病,所以这个思维就是有问题。不是说他书读得不多,而是他没把知识融化掉 。所以读书不能死读书,一定要去思考,在思考中读书,在问题中读书的话,就会进步的很快。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