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头发的故事。

 冬窗事发 2023-01-31 发布于北京

电影《满江红》剧照

笔者看完《满江红》,认为亮点莫过于魏翔饰演的金国传译哈登,一个仅出场几十秒的角色,却赢得了全场最佳造型。

金国女真人是东胡后裔,他们世居中国东北,先秦称肃慎,汉代称挹娄,南北朝称勿吉,隋唐称靺鞨,宋代即女真,直到皇太极改族名为满洲。

名字可以改,发型不能乱。

顾名思义,游牧民族以游牧为主要生产生活方式,他们骑马狩猎无所不能,所以头发必须简短。

胡人在不同时期的发型大同小异,正像看电影中哈登那样,四周零散有些头发,中间全部剃光。

短发优势有三。

其一,长发不好打理,打仗狩猎时容易被敌人或猛兽“抓小辫子”。

其二,长发,尤其是束发不易固定头盔,不利于作战。

其三,受伤后光头便于治疗,不易感染。

胡人世代光头,包括战国时期的日本,他们留着比胡人还难看的“月代头”,两侧和后方都有头发,中间剃个半月形,象征着武士精神。今天任何国家的军人也无非是光头或寸头,有效防止了长发卷入机械中造成误伤。

这样看来,似乎只有古汉人不适合作战,农耕民族习惯定居,讲究把头发盘起来,束发。

种地的本就干不过打猎的,再加上装束牵制,酿成青衣行酒、靖康耻、扬州十日等悲剧就不足为怪了。

战国中期,赵武灵王深知胡人优势,便下令全国“胡服骑射”,让人人穿胡服,学骑马射箭,短期提升了国力。

但华夏毕竟是高等文明,上述举措也是昙花一现。

诚然,赵人没有剃发。

据儒家《孝经》:“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汉人以为,自己身上每处器官都是父母的心血,头发,甚至虱子头油都是,损伤一寸就等于宣告自己不孝,进而洗澡洗头都不能频繁,最大程度保留自身原样才是最大的孝顺。

孝,有那么重要吗?

当然了,你想做官的话,就必须通过朝廷“举孝廉”考核,“孝”“廉”对应“孝顺”“廉政”,你没事剃个头玩玩,全村都会指着你鼻子议论,前途也就玩完了。虽然唐代有了科举,但留发已成传统。

《孝经》也有“削发明志”一说,比如勾践剃发卧薪尝胆,曹操割发代首等等,都是极端情况。《礼记》则为国人提供了剃发规范,上面说:“三月之末,择日剪发为鬌,男角女羁。”

不出意外的话,古人一生中唯一一次剃发是在出生三月后,男孩在脑门两侧留两嘬毛,像犄角一样,故称“角”,略显张扬;女孩则留头顶中间部分,像“马笼头”,称“羁”,相对含蓄。孩子剃后留下的头发统称“鬌”。

明末,已改名满洲的女真人是打到哪就在哪颁布“剃发令”,他们以为,只有打破中国几千年来的传统礼教才能征服人心。

据《顺治实录》:“京师限旬日,直隶各省地方自部文到日,亦限旬日尽行剃发。若规避惜发,巧辞予辩,严惩不贷。”这则“剃发令”由多尔衮于崇祯十七年(1644)在北京颁布。次年陷南京后清廷再颁:“全国官民,京城内外限十日,直隶及各省地方以布文到日亦限十日,全部剃发。”

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汉人就被迫失去了“父母发肤”,屈辱地变成了“金钱鼠尾”的样子。

话说满人的发量比当年女真人还少,后边的辫子也没有清宫剧里那么长,确像鼠尾。乾隆朝后因战事放缓,大家头发也就越留越多,发际逐渐前移,辫子也长了一些。

关于正月剃头“舅舅愁”“死舅舅”等说法有两个出处。

据清末《掖县志》,顺治时期,一些汉人心系明朝,于是拒绝在正月剃发,以示“思旧”情怀,后来可能是方言问题,逐渐传成了“死舅”。

还有在一九一二年正月,孙中山颁布《剪辫令》,一些满清遗老坚决不剃,有个王爷就威胁自己的外甥说:“你要是剃头了我就去死!”外甥:“哎呦喂,舅舅您可别激我!”

留辫、剪辫确实都得剃发,而笔者相信“思旧”说,毕竟“金钱鼠尾”形象不佳。近代以后,国人的辫子就成了全世界的笑柄。

戊戌变法时,康有为曾上述一篇《请断发易服改元折》,里面痛陈留辫的弊端,包括不利于作战,不利于生产,不卫生,有损国家形象等等。对此慈禧给出三点建议,一是大清国号不能改;二是辫子不能剪;三是自己地位不能变,此外看着办。

后来变法未成,禁卫军却悄无声息地剪掉了辫子,宫外无人知晓。

(完)

             匕

精選文章推薦

真相 | 無為

 阝                

                              廴              匚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