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巧用插图,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

 夏熔亮 2023-01-31 发布于江苏

巧借插图,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

夏熔亮

苏教版初中语文六册教材,配置了大量插图。共计包括目录前的彩色插图52幅,文内黑白插图145幅。这些插图,是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重要的课程资源。《创造国文读本》(世界书局印行,1932)的编者徐蔚南先生认为:配置插图可使教科书具有跃出的生命,不仅成为教师当教、学生当学之书且复成为教师爱教、学生爱学之书。许多心理学家的研究结果表明,配有插图的课文不配置插图的课文相比,学生可多获得25%的信息。既然这样,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充分认识到插图助读、助教功效,适时、创造性地运用插图,丰富教法,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发现巧借插图组织教学,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促进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

一、评述插图,巧妙引入新课

于漪老师曾说:“(课)起始阶段就要精心设计,亮闪闪,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很多老师常常为一篇新课的导入设计而绞尽脑汁,其实,有时候可以“就地取材”,借助课本上现成的插图,灵活地导入新课,不但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可以直接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使他们能尽快地投入到新课的学习中。

苏教八下《纪念白求恩》选用一幅白求恩做手术的战地摄影照片作为插图。上课时,我让学生翻看插图,然后动情地评述插图:照片上正在做手术的外国人名叫白求恩,加拿大共产党员,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五十多岁了,为了帮助中国的抗日战争,不远万里,来到中国。这张照片摄于1939年10月28日,摩天岭战斗中,白求恩大夫在一座设备极其简陋的全神庙中为八路军伤员施行急救手术。谁曾想到,1939年11月12日凌晨,因手术中被细菌感染转为败血症医治无效,不幸逝世。在延安的伟大领袖毛泽东听到噩耗,十分悲痛,挥笔写下了著名的《纪念白求恩》一文,号召每一个共产党员学习白求恩同志的共产主义精神。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一课。学生受到白求恩事迹的强烈感染,怀着深沉的哀思进入到新课的学习之中。

二、图文共赏,提升审美趣味

语文课本中包含大量的文学插图,小说、散文、戏剧中的插图,往往紧扣情节,形神兼备;诗歌中的插图,意境独特,可谓画中有诗”。很多教师往往着重对文本语言、人物形象进行赏析,忽略了引导学生同时对插图进行欣赏。择机引导学生图文共赏,可以提升学生的审美趣味提高审美鉴赏力。

苏教九下《给我的孩子们》是著名散文家、漫画家丰子恺的一篇散文。这篇真情直白、毫不矫饰的优美散文,融童心和禅趣为一体,用孩子的真率,自然,与热情”来反衬大人的不自然和病伪之状,读来妙趣横生。难能可贵的是,课文配发了丰子恺先生本人创作的两幅漫画——《瞻瞻底车,脚踏车》和《阿宝两只脚,凳子四只脚》。可以说,图文并茂,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作者用散文和漫画两种艺术形式极力讴歌孩子的“真率”,我们又岂能只去赏析课文,而对眼前的漫画视而不见呢?事实上,这两幅漫画直观形象,幽默诙谐,生活气息很浓,简单的几笔勾勒,两个憨态可爱的孩子形象便跃然纸上,孩子的童心和想象力彰显无疑,作者的喜爱之情悄然流露。图文共赏,有助于学生怡情启智,何乐而不为呢?

三、图文比照,培养质疑能力

苏教九上《我的叔叔于勒》的彩色插图,放在目录前,画面内容是:若瑟夫去还钱,给小费,衣衫褴褛的穷水手于勒跪在船上,作感谢状。菲利普夫妇正从于勒身后不远处向后走。菲利普回头睁大眼睛,张开嘴巴,显出惊恐的样子。在备课时,我发现这幅插图与课文内容不很吻合,于是在上课时抛出一个问题:你认为这幅插图能准确地表现课文内容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顿时活跃起来,他们一字一句地读相关情节,聚精会神地看插图,结合人物性格来分析判断。后来终于找出了插图的问题所在:菲利普夫妇跟于勒的距离太近了。文中母亲在断定卖牡蛎的就是于勒后,曾“突然暴怒起来”说话,如果距离太近的话,一则于勒可以清楚地听到,二则于勒一转头可以看到他们,认出他们,这样,此处克拉丽丝的精明就无从体现了;此外,如果距离太近的话,菲利普夫妇也会听到于勒对若瑟夫的感谢,从而知道若瑟夫给了于勒小费,这就跟后文“当我把2法郎交给父亲,母亲诧异起来”相矛盾了。事实上,母亲暴怒时离于勒就有一段距离,说的话于勒应当听不到;而让“我”去还钱后,母亲就走开了,应当很快地“到那头去”了。

在教学中若能充分利用这样一些有瑕疵的插图激趣生疑,鼓励学生图文比照,找出问题,不但能加深学生对文本和插图的解读能力,而且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四、看图写作,驱遣想象能力

苏教七下《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有一幅黑白的百草园冬季捕鸟插图。课后作业,就可以让学生看图写作,要求学生仔细观察插图,结合文中捕鸟的相关文字,写一篇完整的记叙文《冬天的百草园》。学生兴味盎然,因为课文本身就提供了一些捕鸟的文字,自己再合理地想象一下,一篇作文就能轻松地完成了。大雪后百草园的各种景物描写,扫地、支筛、撒谷、系绳、牵绳、拉绳等一系列动作描写,牵绳、拉绳、抓鸟以及一无所获时的种种心理描写,和闰土父亲之间的对话描写,养鸟甚至吃鸟时的各种情趣……这些都忠实于课文,有些是课文的有机延伸和拓展,不经意间把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有机地联系起来了,不仅强化了学生对百草园趣味多多的认识,而且激活、深化了学生的思维,为学生作文开辟出一片新的天地。

语文教材中蕴含了许多可以激发想象的插图,语文教师要积极挖掘插图中的想象因素,精心指导学生看图写作,尽可能地驱遣学生发挥艺术联想和想象能力,课内外有机结合,相信可以大大提高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的有效性。

五、对比插图,突破教学重点

课本小说中的插图,往往同课文的重点、难点部分密切相关,且能传神地表现主要人物性格。然而,并不是所有小说中的插图都能收到这般效果。苏教八下“名著推荐与阅读”节选了《水浒传》中的一章《鲁提辖拳打镇关西》。课本上有一幅插图:镇关西站在柜台内,柜台外的鲁提辖举起右手,好像是把两包臊子劈面打过去。三个店小二和一个路人显出吃惊的样子,其中一个店小二竟然还两手交叉插在袖子里。很显然,这幅插图,表现的不是中心事件“拳打镇关西”,而是动手之前的激将法;画面人物形象较小且有些呆板,人物性格难以传神地表达出来。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突破教学重点,了解中心事件,感受主要人物的性格,我出示了人教版旧教材上的一幅插图:鲁提辖义愤填膺,一脚把镇关西踢倒在地,右脚踏住其胸脯,左手指着镇关西,挥起右拳,向镇关西打去。店内伙计和过路的人都惧怕不已,不敢向前来劝。

我让学生在精读原文的基础上,仔细观察、比较,投入地思考,哪一幅插图抓住了文的关键处,更生动地表现出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经过一番讨论,意见渐趋统一:旧教材插图,不仅动感十足,人物形象鲜明,栩栩如生,让人过目不忘,而且把鲁提辖路见不平、除暴安良、疾恶如仇的性格特点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

四川眉山市2010年中考语文试题“语言运用”部分就呈现了人教版旧教材上“鲁提辖拳打镇关西”的插图,一方面要求能根据图中内容给插图拟一个小标题(限10字以内),另一方面要求简要分析图中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试想,如果试题采用的是现行课本上的插图,不但不容易判断出这幅插图选自《水浒传》,小标题可能也无从下手,要想准确地分析图中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恐怕就更难了。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建议”中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通过多种途径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可以说,课文插图不是可有可无的,它读者和文本之间的桥梁,是帮助我们解读文本、感知各种形象的金钥匙。每个语文教师应当做一个有心人,通过多种途径挖掘插图的潜在价值,合理运用,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