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儒道释家】猴哥带你读懂儒家思想第一讲:从五个儒家入手——学好道理,过好一生

 老沔城人 2023-02-01 发布于湖北

让知识回家

一站式收藏您的阅读与创作

【儒道释家】

猴哥带你读懂儒家思想第一讲:
从五个儒家入手——学好道理,过好一生


    要学习儒家思想,范围似乎好大,那么我们学习目标是什么?怎么学?学哪些内容呢?这门课讲的不是“儒家学术”,而是躬身入局、讲践行、讲实战派的儒家思想,而且分了三个方面——儒家思想、儒商思想和儒家修养。所以,我们的学习目标也很简单,就是希望你能跟我一起学好道理,过好一生。

    这门课的学习目标是什么?

    好的人生是怎样的呢?我分别用孔子和王阳明的状态来说。

    孔子的状态是:“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回顾一生,说自己十五岁的时候立志好好学习,三十而立,把这志向算是立住了,志有定向,矢志不渝了;

    四十岁的时候对各种人和事都看得很明白,不会疑惑,就是我们说的做个明白人;

    五十岁的时候知道自己的使命,也知道自己的局限;

    到了六十岁,对别人的赞美和批评都想得开,无动于衷了,这叫“耳顺”;

    七十岁的时候,一切理性的约束都内化成了自己的一部分,所以不必刻意约束自己,只要自自然然去生活,去做事,怎么着都不会出圈。

    我们就是要学习孔子的状态,加上学习两千多年来一代又一代儒学大师的修行,你甚至可以把目标调快一点,学完这门课,就把孔子说的而立、不惑、知天命、耳顺、从心所欲不逾矩,都摸到门道,做到“三十岁的人,七十岁的修养”。

    王阳明的状态呢,叫“凡事遇之左右而逢其源”,左右逢源,如有神助。

    遇到什么事情,之前可能觉得都是疑难杂症,现在都能“剖决如流”,意思是你的工作像流水一样一件一件地过,你做出判断和决策时,能把每一件事都能处理得恰如其分,毫不焦虑。

    所以,我们把孔子和王阳明的状态加在一起,就是既有修养,又有本事。我们学完儒家思想,就能达到“既有修养又有本事”的状态。

    怎么才能实现这个目标?

    那怎么才能实现这个目标?还是王阳明的话,持志如心痛,知行合一。

    “持志如心痛”,持守着这个志向,就像心在痛。一心只在那痛上,光想着怎么完成这个志向了,哪有功夫说闲话,管闲事。就像华裔建筑大师贝聿铭说过的那句话一样,“我一直都沉浸在如何解决自己的问题”。所以,学习儒家精神,首先要学到心痛。心痛就是,不照那个思想去做,就浑身难受,非要做个好人,恨不得做个圣人,才能让自己舒服。

    再来看“知行合一”。王阳明的知行合一,也不是他凭空想出来的,在《中庸》里面,关于知和行就分了三个境界——困知勉行、学知利行、生知安行。

    困知勉行:没有按道理去做,犯错误了,被惩罚了,困住了,改过自新,勉强自己去做,虽然不情不愿,但还是照做了。

    假如一个人很爱贪小便宜,结果因为贪便宜被困过,吃一堑,才长一智,他知道了,再见到有便宜占,他也能忍住,勉强自己,不去占了。这是第一种境界。

    学知利行:学而知之,利而行之。本来不知道,通过学习知道了,觉得按道理去做对自己有利,于是因为有利而去做。

    比如我们常说的“吃亏是福”,或者说“吃小亏占大便宜”,本意是教导人不要贪图占别人便宜,要能吃亏,对不对?但是你看他的说法,吃亏是福,其实重点是在后面,他最终要的是福,吃小亏是为了占大便宜。总之是不想吃亏就是了。大多数人以为自己已经知行合一了,其实最多是在学知利行的境界。

    生知安行:生而知之,安而行之。天生就知道这些道理,按这些道理去做。不这样做,就心中不安,非要这样去做了,才能舒坦。

    这是最高境界。生知安行的人呢,他不仅不怕吃亏,还生怕占了别人便宜。这才叫真正的知行合一。

    以上是讲学习方法。学习是行动,每学一条,都照着去做,知行合一。不是学了这门课,就懂儒家思想了,照着做,才叫懂。

    选择了什么?放弃了什么?

    接下来,讲讲这门课的组织思路,既然是学儒家思想,我就得有一条自己的解读逻辑和重点。

    我把儒家思想从周朝到清朝捋成了一条线,我会顺着这条线,带你捋清楚儒家的发展脉络,以及这条脉络上哪些内容是骨干,哪些是枝叶。骨干的,当然就是我们重点去讲解的。

    我把这条线叫五个儒家,分别是:

    周朝:孔孟是创始儒家,这是儒家的创始人,孔子和孟子。
    汉朝:董仲舒的政治儒家,这是一种政治思想。
    宋朝:程朱理学,是继承人、传承人。
    明朝:王阳明心学,这是对儒家思想的重新发明,发扬光大。
    清朝:这个我评价比较低。这是统治者和愚民的合作,就是对儒家思想的糟蹋,有点不是人。

    先说周朝,也是儒家思想的起源,孔孟当然是正宗的,是源头,我们这门课,重点都是要重新厘清孔孟思想的源头。

    因为孔子也说自己是“述而不作”,意思就是,我讲的不是我创作的,是叙述前人传下来的。谁传下来的呢?他说是“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就是尧舜的思想,周文王、周武王的章程。文武的章程是谁拟的呢?主要是周公。周公可以说是中华民族的一个核心人物,或者说是轴心时代的轴心人物,是中国社会秩序和中华文明的总架构师。

    接着到了汉朝。有了董仲舒的政治儒家,就是大家熟悉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董仲舒对儒家思想进行了改造,让它更加符合皇帝统治的需要。他以君权神授的思想,作为一个“投名状”献给汉武帝,换来了自己的相权,并从此由儒家学者来掌握整个官僚系统。

    这和基督教以君权神授理论和罗马皇帝交换立为国教有异曲同工之处。基督教本来是被罗马帝国迫害的,但是后来因为基督教提出了一个“皇帝是上帝在人间的代表”的理论,这就给罗马皇帝世袭提供了理论基础。但是,基督教的“要价”要比儒家高得多得多,因为基督教建立了高于皇权的神权,皇帝加冕都要通过教皇。

    过了汉朝,就是三国两晋,天下大乱。董仲舒那一套“君权神授,天人感应”的学说几乎破产了,再加上五胡乱华十六国、民族大融合,再到隋唐,佛教传入,都在思想上压倒了儒家。

    从两晋到隋唐,儒家思想经历了一次低潮。所以唐朝韩愈写了一篇《原道》,咱们中学语文课本里有,呼吁重续中华道统,恢复儒家正统思想。

    到了宋朝,前后有周敦颐、程颢、程颐、朱熹,形成程朱理学,程朱理学的标准教材,就是四书。

    四书是我们这门课的主要学习教材。为什么呢?前面讲韩愈写《原道》的时候,儒学已经衰落了,是宋儒把这学问重新发扬光大,形成的教材就是四书。如果没有周敦颐、二程、朱熹这些宋代大儒,我们今天可能都没有儒学了。所以,学孔孟的思想,其实也是通过他们的整理和讲解的讲义去学习,这就是四书,标准教材。

    再接着是明朝,出了一个王阳明,提出“致良知”“知行合一”。

    他的思想,可以说是对儒家学说的一个重新发明,在当时的正统儒学界来讲,是一个另类,也不被官方所接受。但是之后的历史,给了他崇高的地位。特别是他的思想对日本、对明治维新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并且在当代中国再一次受到高度重视。王阳明的思想,就是我们这门课学习儒家思想的方法论。

    最后到了清朝,清朝对儒学没有新发展,但是也有很高的学术成就,就是训诂。

    如果说宋儒是提纲挈领,归纳总结,王阳明是重新发明,那清代的儒学者,则是训诂考证,把过去两千多年的学术成果全部整理归档,搞得清清楚楚,形成刘宝楠的《论语正义》,焦循的《孟子正义》等学术著作。

    但是,由于满清政权的高压统治,儒家的精神被压抑,思想被扭曲,流行的都是“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二十四孝等披着儒家外衣的封建糟粕,不是真正的儒家思想,所以我把清代这一段称为糟蹋儒家,是我们要警惕和摒弃的。

    五个儒家介绍完了——

    周朝:孔孟的创始儒家。
    汉朝:董仲舒的政治儒家。
    宋朝:程朱理学。
    明朝:王阳明心学。
    清朝:糟蹋儒家。

    我们这门课主要学习的内容真经,是其中的三个儒家——孔孟、程朱理学、王阳明心学。

    为什么选择这三个阶段,而摒弃了董仲舒时期和清朝时期的呢,我们究竟舍弃了什么?下一讲带你看看,我们曾经以为的“忠”和“孝”,它本来的面目是什么,你就明白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