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年后的第一条笑话这就来了:春晚企图用“中山装”代表汉族服饰?

 传统服饰 2023-02-01 发布于浙江

本文作者: 春梅狐狸

没想到吧,春晚我还能写一篇!本期堪比《这可能是年前最后一条笑话了:杭州地铁竟用“满服”代表传统服饰!》的姊妹篇,那个要把大襟衫都算成“满服”,这个就觉得中山装不配代表汉族——

△ 知乎截图

地下的高赞回答一个个也是很懂配合,立马就回答说(你没看错,配图都用的一样)——

△ 知乎截图

虽然,但是,我是说,有没有一种可能,春晚上出现的就根本不是中山装啊!

△ 春晚截屏

其实,问题描述里配的那张图就可以明显看出,这不是一件中山装了,中山装是立翻领,有四个贴袋,这些特征属于即便是高糊画质也能被分辨的。好了,某些人都不认识中山装,在这里批判啊否决啊阴阳啊个什么鬼?

那转念一想,他们好像也不认识真正的满族服装、分不出清代服装,那不会分中山装似乎也算是常规操作吧!那这些人究竟会分什么?汉族服饰吗?可就如《汉族民系:没有统一的古装,只有百花齐放的文》里介绍的,他们也不会分汉族民系,他们幻想中的汉族是地大物博的一群人却统一穿着古装剧戏服,然后每逢改朝换代就统一更替衣橱?虽然有点荒谬,但似乎的确是最接近的答案。

不过我从来不板子只打一群人,毕竟我最擅长扯掉所有人的底裤,因为认不出中山装也是一些媒体的老艺能了。比如2012年莫言去瑞典领诺奖,媒体都管他那身叫中山装,也是很迷惑。

△ 莫言瑞典行的着装

十年前纸币应该还比较常用吧,看看RMB的背面,这领子都不一样,看不出来吗?

有意思的是,这个设计师在采访里,也在默许莫言的这身可以叫做“中山装”。感觉讨论我国创个人品牌的服装设计师,审美可以放在一边,基础知识比较着急需要抓一抓。

△ 《独家专访设计师陈蓓:解密莫言瑞典着装密码》,中国日报

这篇有趣的报道里,还说设计师还选择了“西式剪裁”,搞点印章和麻就达成“中西元素的混血”。说得我都快信了,快以为中山装本身就是中式剪裁了呢!如果记者在北京,这里建议去天安门广场看看巨幅画像也很方便的呢。

来,我们来分一下——

△ 中山装(1958)

这个是中山装,立翻领,四个口袋。并且,中山装的立翻领束得比较高、领子的角度也比较钝,为圆角,分不清的可以对比一下自己的衬衫之类的领子。所以中山装整体的穿着气质是比较庄严内敛的。

而春晚出现的和莫言穿的,则是比较接近学生装,也常被叫作青年装(这两种有时候区分有时候不分)。

△ 学生装(1958)

学生装是立领,三个口袋,剪裁上比中山装放松,用料选材上也更省一点。所以穿着气质上会更轻快利落。

学生装后来被搞成了“中华立领”又火了一把。

△ 中华立领(网络图片)

但是区别也有,中华立领的领子做的比较低矮,且基本不闭合。虽然这个改动对于穿不惯束缚脖子的当代人来说,舒适性提高了不少,但失去了立领本身的秩序感。

△ 孙中山

其次就是门襟做得比较自由,不限制扣子数量,也会做暗门襟,有的还搞点装饰。第三就是袋盖,以前人喜欢有盖子,现在人不太喜欢,其实根本原因都是“方便”,只不过时代改变了,服装的用途和场合也变了,以前的方便变成了不方便。

厘清这笔糊涂账,我们再回过头来看看春晚的这个节目。

△ 春晚截屏

没错,这个节目前的主持人串词提到了56个民族,但这个节目上就必须出现一一对应的56个民族吗?至少,我再去看了一遍发现,这个意图可能是某些人自己幻想出来的。

节目的台上虽然出现了穿着各种服装的演员,但数量超过了一百个,按照这个算可能是一个民族出两个人吧。可是我随便一个镜头就发现了三个朝鲜族,那这个数量就不对了呀,这台子上肯定没有一百五六十个人这么多啊!

△ 春晚截屏

所以,凭什么说那个演员就是汉族呢?可能这个台上,就是没有一个汉族的代表。

就跟以前汉服运动刚兴起的时候发现中国ZF官方网站上的汉族照片穿肚兜不满意,换了古装写真照还是不满意,最后那个页面至今都只写了文字不放图。毕竟,怎么做都错,就不如不做吧!春晚上怎么安排汉族的服装都是挨骂,那就不上台了吧。

△ 网页现状(http://www.gov.cn/test/2006-04/17/content_255861.htm)

既然这个舞台的人数安排根本就不是按照56个民族均分的话,完全是有没安排汉族的这个可能性吧!

而且,在一些表现民族大团结的题材里,只出现部分民族来代替56个民族,也是常有的事儿。合影这种事,若要锱铢必较,争完服装还可以争C位,争完C位争pose,想斗争的人永远不缺战场。

△ 1955年宣传画

△ 1974年宣传画

汉族由于经济文化上的优势,穿着各类现代服装是比较早的,在合影里就常常使用普世服装来表示汉族。实际上这些服装本身是没有民族标签的,少数民族也可以穿,但我们对于少数民族难免有一种基于“他者”的凝视、有一种标签化的形象。

有时候,我们甚至是去刻意塑造、刻意扮演这些形象,以营造出一种多彩的状态。春晚舞台上这些穿着不同民族服装的人,就一定是本民族的人出演的吗?这些民族服装,更是明显可以看出十分舞台化的痕迹。

△ 春晚截屏

所有的观众都看出来,这是歌舞表演,怎么会有人以为是政治斗争的战场呢?

此外,知乎的这个讨论还有一个很大的语病,也是格局限制的地方。

题主说:“如今倒是沦落到被只有几十年历史的中山装代替了?但用中山装来代表汉族,究竟是哪头迁就哪头啊?分明是中山装的定义被矮化了呀!

即便没有正式的“国服”头衔,中山装的在国家典礼场合里也是类似礼服级别吧,更别提它本身在中国近现代史里的意义了。

历史的长短,并不构成一种服装贵贱。甚至,在中山装的身上还证明,历史源头是中国还是外国,也不根本撼动服装的社会意义。中山装的起源有很多种说法,不论是日本军服、日本学生装,还是英国猎服,或者别的种种,这终归不是一种中国原生的服饰。但这些影响中山装代表中国了吗?没有。

我本来没想写这个选题,但前阵子去看了《流浪地球2》。李雪健饰演的周喆直一直都是西装,直到他需要上台为人类呼吁的时候,他穿上了中山装……

△ 《流浪地球2》(网络素材)

那一幕,我很是恍然……

回来就想到了之前在知乎匆匆瞥到过的这个题目。

服装的地位,是一个个穿着它的人,用自己的言行事迹刻画出来的。我们要做那个塑造服饰的人,而不是做服饰历史的水蛭、做服饰品牌的奴仆。

感谢阅读,喜欢请记得分享哦^_^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