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龙王山畔施元珍

 鹿渌 2023-02-01 发布于江苏

龙王山“施大坟”传得沸沸扬扬,节前一月十八日,农历腊月二十七,在无锡徒步访古界资深的杨列老师带领下,来到龙王山“施大坟”实地察访。大浮南村站下车,一路向东不远就到。“施大坟”位于龙王山西坡,掩映在果园田中。

请看二组“施大坟”现场视频:

现场果园田里,随处可见零零落落的原墓区石件遗物。最下面是原碑亭区,有比较完整齐全的碑亭的亭顶石,北面一个大堆,南面一个小堆,堆在原神道两旁的草丛和荆棘中;北面一堆亭顶石旁,有二只碑驮石赑屃;断柱和亭基散落在地。再上面是原神道旁的一匹石马,断头无腿仅剩上部,侧卧在地上。再到高处就是原墓穴区,有一堵原墓门前的,落地长窗形的厚厚的青石挡墙装饰。其它还有一些零碎的石件。掩在树丛小竹林内已空的墓穴,原罗城形状尚能见,左边还存有二块有精美图案的弧形石件。碑亭前的朱雀池塘仍存。听当地村民说,这几年已给人盗走了一些石件。

▲​碑亭亭顶石
▲碑驮石赑屃

▲亭基

▲石马

▲墓门青石挡墙

▲罗城石件

▲空墓穴

▲朱雀池塘

(清)王抱承纂辑、(民国)萧焕梁续纂、(民国)侯学愈增订的《无锡开化乡志》·祠墓志二十一记:“福建按察使副使兼布政使右参议,崇祀名宦、乡贤、道南等祠施元珍(字旷如)墓,在大浮龙王山,六世孙凤清及其子孙并祔,土人名之施大坟。纵八十丈,横六十丈,上至山颠,下至大路,广八十亩。翁仲、碑亭已废,华表尚存。”

侯学愈(1867——1934),按这《开化乡志》,大浮龙王山的施元珍墓,土人名之施大坟,与目前当地乡民称呼的施大坟一致。其翁仲(现未见遗物)、碑亭,至晚民国时即已废毁。民国时尚存的石柱华表也不知去踪,有可能是被盗。

▲《开化乡志》施元珍墓

施元珍施大坟,旁边不远还有施中坟、施小坟。《开化乡志》记:“顺治庚子举人施熙墓在大浮茶壶山,土人名之施中坟,子廷琫、廷瓒,孙鋐,曾孙永益袝。纵横各四十丈,山田二十六亩六分一厘五毫。”“施然,字新扬。墓在大浮路下山,与大坟、中坟遥相鼎立,六世孙锡莹祔。土人名之施小坟。纵二十八丈,横十二丈,山田五亩六分。”

▲《开化乡志》施熙墓

▲《开化乡志》施然墓

施元珍施大坟,《开化乡志》记载得非常清楚,地点、方位、称呼和墓实际状况与记完全一致。前一时期盛传的什么,施大坟是明都御使秦燿墓,御使的“使”讹传成“施”等等。

秦燿,字道明,号舜峰。附太学生。嘉靖四十三年甲子(1564)举人,隆庆五年辛未(1571)进士。官任太常寺少卿,太仆寺卿,光禄寺卿,都察院右都御史。《开化乡志》祠墓志二十一记:“(明)都御使秦燿墓在大浮。”

▲《开化乡志》秦燿墓

秦燿墓目前在大浮的具体位置不明。龙王山虽然也统称大浮,但施大坟的人名、地点、状况等指向都十分明确。况且秦燿任副都御史巡抚湖广,时大旱瘟疫,道殣相望,饿殍遍野,秦燿设法赈济,活命数十万人,却为官场怨者嫉恨诬陷,致秦被冤削籍革职,罢官之人想必其墓葬规模排场不会太大。

▲古地图大浮、龙王山(龙王山即图中路耿山)

▲龙王山顶龙王庙遗址

▲龙王庙古井

因此这“使”讹“施”,“施”实是“使”,施大坟是都御史秦燿墓的说法,显然属牵强附会臆测,不足为凭。

施元珍,施策孙。施策,字懋扬,号励庵,家世工医,施策父亲以术济人。施策三岁,父亲就授以诗古文,小施策就能领悟大意。隆庆五年(1571)进士,授礼部主事,改南京吏部考功司,负有考察之命,当时郎中缺额,施策全面摄政其事,考核严格。复补礼部,在部九年,神宗时大典踵集,施策勘酌措置练达,宗室某感授以乞恩寿,施策千金不纳。迁尚宝卿,再迁南太仆少卿,太仆署在滁州,事简而多名山水,施策日游宴于醉翁丰乐之间。历迁太仆寺卿,乞归结茅大池山中,建别业,烟霞出没,与诸名硕故人会棋会花会,自为盟主,历三十年以寿终。是为惠山东大池风景点奠基开拓者。其日事吟诗,著有《崇正文选》、《唐诗类选》、《励庵诗集》。

▲施策

▲民国时东大池

施元珍(县志记施元征),字泰先,号旷如(《开化乡志》记字旷如),风颐广额,文章精敏沉郁,万历四十七年(1619)己未科庄际昌榜进士。崇祯初任南京国子监助教,上击珰、荐贤二疏,弹劾魏忠贤、崔呈秀遗孽,被弹劾者皆分别受处理。升任副职方郎,摄督捕领十八营,警备有功。迁兵部武选司郎中,擢湖广副使,母丧归,丁忧期满任福建按察使副使兼布政使右参议,当时福建海寇肆掠,海寇前锋曾旺,凶猛彪悍,施元珍授计于海防官刘某,刘依计随分兵三路夹击,又以一军截寇归路。贼败乞降,施令只诛戳贼渠曾旺等主要头领四十六人,其余众寇皆免,不妄杀一人,仅仅七天就平定了寇乱。

▲施元珍

回京都施元珍却中流言下狱。无锡兴道乡人计六奇著《明季北略》·审吴昌时记:崇祯十六年癸未( 1643)七月二十五日,崇祯帝忽然到文华殿,亲自审判蒋拱宸参周延儒与吴昌时朋比为奸一案,凡案中所及周延儒四月视师题请随身的,兵科方士亮,兵部尹民兴、户部刘嘉绩、台中郎蒋拱宸一并同审。周延儒门客董心葵也列在场。东厂及锦衣卫刑具侍候,吴昌时受刑后已全部承认案情及所得赃款。崇祯喝问董心葵,周延儒所得银款来自哪些人?董答不记得了。当时御案上有缙绅册一部,崇祯把册自上掷下,让董心葵指认。掷下时翻开的正好是福建道施元珍一叶。董心葵顺水推舟随即启奏:就有这福宁道施元珍。当时崇祯帝正焦头烂额,国库银空,一众大臣官员又无人愿捐。崇祯愤恨,推倒案桌,迅即回宫。受审的一众案犯,悉数入狱,连带董胡乱指证的施元珍,也平白无故一并入监。

后施元珍事白洗清冤情,仍复原官。不多久,甲申(1644)四月李自成攻破北京,崇祯帝自缢煤山,明王朝亡。家人还有观望想留在京城,施元珍怒叱,“南方此时已有主了”,竟携子徒步归无锡。

清雍乾年间江阴云墟散人李天根 《爝火录》记有一件轶事:施元珍,从狱中出来不久,京城破,有魏姓贼将,是施元珍同榜年家,知道施元珍父子要徒步南归无锡,兵荒马乱,甚为不便,给施一枝军中令箭,让施随身带上。施元珍途中一路因随带令箭而获了不少钱财。

施元珍,高年七十八,端坐拂须整冠而逝,墓葬龙王山西坡。施元珍,崇祀无锡名宦祠、乡贤祠、道南祠。

谨录施元珍五言律诗《对菊》,纪念这位无锡先贤。

我观高士传,如对菊花黄。

九日闲居惯,三秋古意长。

晚香酬雨露,傲骨斗风霜。

甲子义熙后,萧条松径荒。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