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物传记]冯时行——缙云山走出的巴渝第一状元

 一林冷月图书馆 2023-02-01 发布于吉林

2023-02-01 11:08:53 来源:重庆晨报

作者/张鉴

冯时行塑像 赖之华 摄

很多次,在山中徜徉,在寺中静默,总会情不自禁想到缙云山与缙云先生的故事,心中一阵唏嘘感慨。缙云先生的一生,饱读诗书,胸怀天下,却一直被那个颠沛的时代置于边缘,才华在握,却处于被拋弃被闲置的无奈之中。这位大宋状元的一生经历了太多太多。而缙云山中17年,正是他生命中最好的年华,是他煎熬的17年,也是成熟的17年;是他枯废的17年,也是葱茏的17年!

每次到缙云,婆娑树影中,眼前总是浮现一位悲天悯人的清瘦老人:有时,他在洛阳桥边,有时在狮子峰顶,他像一棵移动的大树,遒劲挺拔,沧桑冷傲。终究,他从光华里走出,又消失于黑暗。成就伟业自是不易,流芳百世更是难。

冯时行(1100-1163),字当可,号缙云,人称缙云才子、缙云先生,宋代恭州(今重庆)人。北宋政和四年至宣和四年(1114-1122)在北碚缙云山读书,宣和六年(1124)高中状元。他历任奉节尉、江原县丞、左奉议郎、万州知府等,官至南宋成都府路提刑,一生心系百姓,政绩卓著,清正廉洁。

嘉陵滚滚,缙云郁郁。

狮子峰下,缙云寺中。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一位翩翩少年手捧书卷凝神苦读的身影,仿佛钉在窗格上。伴随着缙云禅院的晨钟暮鼓,少年每天的课业是读书,习字,思天下事,他的勤奋用功完全超乎常人。此时,国土沦陷,风雨飘摇,他渴望将一身才华倾注家国,拯救民族于危难之中。

皇天不负有心人。1124年,从缙云山走出的24岁的冯时行,凭着真才实学,一举进士及第,中了状元。按照惯例,当上状元的人,自会得朝廷重用,成为国之重臣而大展拳脚,实施抱负。

但遗憾的是,乱世总有意想不到的乱事,冯时行是个例外。

一逆相

状元郞被贬做县尉

在京都,他中了生命中第一支毒“箭”。那是当朝宰相蔡京射出的。他看中了冯时行的满腹经纶和华美文章,一心想将他收治门下,为其做爪牙。

心高气傲的新科状元郎未经世事,他连想都没想,就一口回绝了蔡京的“盛情”。蔡大人斜眯小眼,看了他几眼,将心里的失望和痛恨压在心里。手掌一挥,厉声喝道:“送客!”在蔡宰相恨恨的目光里,他很快被“送”出宰相府,“送”出京师,然后一直“送”到千里之遥的偏远蜀地——云阳东北的云安县。一个名动天下的状元,就这么无声无息被“送”到一个小地方,做了个小小的县尉,主管地方武装。在当时,甭说状元,就是一个举人也完全可以坐上知县交椅的。新科状元大济天下苍生之宏愿还未打开,就在帝京一片嚣张又颓靡的“乱箭”中灰飞烟灭。

冯时行被赶出京城两年后,大宋王朝写下了中国历史上最耻辱的一页:两帝(徽宗、钦宗)、后妃、皇子、宗室、贵卿等数千人被金人掳走北撤。靖康耻,北宋灭。

“处庙堂之高,则忧其君;处江湖之远,则忧其民。”乱世中的冯时行捧着前辈范仲淹的书卷,眉宇慢慢舒展。身在西南峡地,他的心固执地指向北方。

一个文人,除了聆听滔滔东逝水,将拍遍栏杆,在文字里发出一声声悲怆的呐喊,在自己的辖地里为民请命,惠农劝学,兴学修院,还能做甚?弹丸之地,他将自己的工作做得很好,但并未得到预期的重用。相反,此后被一贬再贬,去了江东更加偏僻的奉节做县尉,再后来当了江原县的县丞。直到35岁,才做了四川眉山市丹棱县知县。仕途坎坷,一路迁徙,冯时行体验到民不聊生的辛酸和苦痛,感受到时局的动荡、政权的颓败。他最大限度地兴利除弊,促进生产发展,让老百姓过得舒心一些。但凡他做过父母官之地,当地百姓说起他,无不啧啧赞叹。

二逆帝

挺岳飞终难进朝堂

“撼山易,撼岳家军难。”南宋初年,一支岳家军,好似偏安王朝最强的兴奋剂。岳飞率部不断收复失地,朔风逆流,金军溃败如流水。

风势正劲时,一桩怪事出现:金国居然要与南宋朝廷讲和,并且表示要把徽、钦二帝送还南宋,以示友好。

38岁,风华正茂的冯时行接到圣旨,进京面见皇帝。此刻的他,黯淡已久的眼睛里突然有了光,内心激动。

他风尘仆仆赶回京城面圣。大殿之上的宋高宗,面色憔悴,一脸无奈。面对这个曾经声名卓著的状元,他亦充满期待。他正在和金人议和,渴望一个坚强而有力的拥趸。可这个生性耿直一腔赤诚的状元,一开口就让皇帝骤然一惊,脸色大变。他说:“金人议和,何足深信!”

冯时行脸上胡茬刚刚生出霜,内心却开出灿烂的花,一腔理想和抱负终于可以在皇帝面前畅谈。他语气铿锵,仰望着大殿之上的高宗皇帝,完全没注意高宗眼里的错愕。

“金国人之所以在此时请和,是因为国内不稳,恐宋乘机北伐。所谓送还徽、钦二帝,不过是想借讲和之机,安抚臣民,等到国内安定,政权稳固,定会再率大军前来侵犯。我们不但不能跟他讲和,还应该及早做好抗金准备……”

他越说越激动,一连串的治国之道从嘴里飞出,说到加强防备、先发制胜,说到重兵把守、重用岳飞……

皇帝忍着性子听他

继续侃侃而谈,面无表情,胸中已是怒火中烧。当看到冯时行呈上的《请分重兵以镇荆襄疏》时,“颦蹙而起”,未及看完,再无可忍,怒斥道:“杯羹之语,朕不忍闻!”

冯状元一腔热血泼在了冰雪上。他不知道,宋高宗内心并不欢迎父亲和哥哥回来,何况,他也不看好主战。冯状元这才意识到自己的舌头,离皇帝的心越来越远,眼前一片黑暗。

他再次被赶出京城!这一次,他被赶到万州做知府。

无论怎样,也算升官了!大济苍生与消极归隐的愿望在心里反复煎熬,在其位,谋其政。到底还年轻,他很想有番作为,一到任,便深入民间,调查研究;惩恶锄奸,解民疾苦;鼓励农商,发展生产,创造了“六畜兴旺”,让万州成为有积蓄的富州,老百姓称他为勤政爱民的“贤守”!

冯时行还大力发展地方经济,为万州积蓄了一批钱财,而转运官李炯企图将这些钱财拿去孝奉主子秦桧,被冯时行制止。李炯怀恨在心,便将此事密报秦桧。小人是得罪不起的,不久被擢升为提刑的李炯迅速报了“仇”。

秦桧窃踞相位,专权擅国,他找一切借口灭掉主战派。冯时行被完全削去官职,成为一介庶民。第二年(1142),一代抗金名将岳飞被杀,张浚被逐!

三逆旅

结庐缙云山赋诗文

从此,冯时行开始了17年寂寞的山林生活。

他回到故里,在缙云山中,结庐授课,写诗著文,研习书法,四处周游,过着竹篱茅舍清风流水的日子,也慢慢习惯晨听松涛,晚看飞鸟。他索性给自己取号为“缙云”。

这位从缙云山走出的大宋状元,回到缙云山,在八角井洗着狼毫,用手指探测时代的温度,一腔报国志也只能付诸诗文。

我们来读读他的诗句:

飞蛾故故扑灯光,风雨萧萧打纸窗。人为官方搔白首,虎来村落渡清江。

猿啼冷日谁家梦,故国愁牵几曲肠。篱菊何曾忧战伐,夜添寒蕊趁重阳。

——《村居》

萧辰俯仰及严冬,白发空云是至公。造雪不成天本恕,唤梅未醒句无功。

可能人事无消长,只待天时有变通。节物相关愁似醉,一庭霜叶一窗风。

——《冬至有感》

翻开厚厚的《缙云先生文集》,这样的诗文比比皆是。我们读到的不是一颗愤世嫉俗的避世之心,而是痛彻心扉至死不悔的执着之情。

当然也少不了这样的诗句:

天地一指耳,笑付杯中春。蒙头布衾在,得失更勿论。

前时曳竹杖,步过桑麻村。买费一千钱,十年度寒温。

恭俭德之基,福谦有鬼神。未能行於人,敢不施诸身。

——《布被》

来时趁作世情游,归去凄凉遣客愁。万事世间多反复,一生此地几春秋。

天寒树老叶全脱,水落岸高溪不流。行路崎岖纵难料,江湖付与一孤舟。

——《过铁山驿》

缙云山接纳了他的肉身,也安放了他的灵魂,让他渐渐回归清澈和空灵,也学会了淡泊与宁静。他在幽寂浩瀚的缙云山寂寞着,丰盈着。

“今读其诗文,忠义之气隐然可见。”《四库全书》里这样评述。

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秦桧死后,冯时行再次被起用,不过,此时的他已是双鬓斑白的花甲老人。他又在蓬州、黎州、彭州等地任职。一路辗转,风雨沧桑。改变的是一个人的容颜,不变的是一颗赤胆忠心。

他曾这样自述人生宗旨:“上无负于明天子,下无负于贤方伯,幽无负于鬼神,明无负于庶民。”然而,空泣一腔碧血,中国文人无以报效家国的命运在他身上又一次以悲剧上演!隆兴元年(1163),冯时行在雅州抱憾而逝!终其一生,到底未看到山河收复,国威重振的那一天。

冯时行,这位“巴渝第一状元”,是缙云山的精神魂魄,是巴渝大地的闪亮符号,也是历史星空熠熠闪光的一颗明星!

编辑:朱阳夏   责编:陈泰湧    审核:冯飞

冯时行简介:冯时行(1100—1163)宋代状元。字当可,号缙云,祖籍浙江诸暨(诸暨紫岩乡祝家坞人),出生地见下籍贯考略。宋徽宗宣和六年恩科状元,历官奉节尉、江原县丞、左朝奉议郎等,后因力主抗金被贬,于重庆结庐授课,坐废十七年后方重新起用,官至成都府路提刑,逝世于四川雅安。著有《缙云文集》43卷,《易伦》2卷。来自百度百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