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突破看不见的限制:对审美的五大误解

 _明心见性_ 2023-02-01 发布于海南
图片


突破看不见的限制
对审美的五大误解
编:少年X

网上曾流传着这么一个故事:

一个德国人第一次来中国旅游,在几天的行程之后,他心中升起了一个巨大的困惑:“为什么中国的城镇上,需要建这么多厕所?” 
 
他打电话请教当地的旅游局官员,得到的答案是,那不是厕所,那是城镇居民的房子。

德国人感到十分震惊,因为这些居民房上贴的瓷砖,在德国是专门用来贴厕所的。

接着他又问,为什么这些居民房,全都盖得都一模一样?

官员骄傲地告诉他:因为统一起来更好看。
 
这虽是个笑话,却也从一个侧面实实在在地反应出,我们的经济发展虽然足以让国际侧目,但很多人的审美却还在水准线以下。


▌看不见的限制:审美的三个敌人

吴冠中先生曾在多年前预言,随着义务教育的普及,未来中国的文盲会越来越少,取而代之的,是大量的“美盲”。

这一预言,在当下已经成为一种现实。

《新周刊》曾写过一篇《中国审美十大病》的文章,直指当下中国大行其道的“审丑现象”,并概括出“审美匮乏症”的十大病征:

丑形象、土味家居、奇葩建筑、非人街道、塑料设计、网红脸、伪古风、有毒广告、抖式快感、文化雾霾......

今天,有少部分人开始自觉抵制、批评“审丑现象”,但是由于对“丑陋现实”背后的深层原因缺乏认知,这种抵制、批评显得十分无力。

其实,在“甲方审美”、“网红审美”、“土味审美”、“直男审美”等一系列恶俗的审美风气背后,站在三个最危险、最丑陋的敌人。

它们分别是:专制主义、工业主义、媚俗主义。

专制主义

图片
纳粹的强制统一美学

“专制”本是政治学术语,指君主独断专行、为所欲为。美并无定规,但在专制主义的语境下,只有统治者拥有定义美的权利,并强迫别人遵从。这在我们生活中非常普遍,“甲方审美”、“领导审美”都是属于此列。

值得警惕的是,当社会的主流审美,被权力所指挥,并通过城市建筑、街道乃至“阉割后的艺术”,在社会大规模铺展开之后,身处其中的我们,便会“久居鲍鱼之肆而不闻其臭”,整个社会的审美标准,都会被大大降低。

历史上,但凡有过辉煌艺术创造的时代,专制者大多对思想、艺术持宽容的态度,比如欧洲的文艺复兴时代,中国的唐宋时代、建国后的80年代。

工业主义

艺术是创造新事物,也就是从0到1的过程,它追求创意、个性,对艺术家的才能有极高的要求;而“工业主义审美”,是从1到N的流水线式复制,其特点是千篇一律、缺乏个性、不在乎美感,只追求对新鲜感的消费。

工业制造的审美产品,试图以一种工业标准,驯化千万种独特的审美眼光。

当一个人不自觉地,被工业制造提供的标准,锚定了审美基线,他便会逐渐丧失自己的独特性,被同一化的品牌、价格、材质等等外在物所定义,活成一个内在干瘪而无趣的人。

媚俗主义

如果说专制主义、工业主义是来自外在的枷锁,那么媚俗主义就是源自人内在欲望的束缚。

媚俗主义审美,是指通过满足大众最肤浅的审美需求、最本能的欲望,刺激大脑分泌多巴胺,让大众在片刻的麻痹中,获得一种短暂的快慰。

它无法激发审美者对世界、对生命的欢喜和热忱,反而会像训狗一样,把人变成多巴胺的奴隶,一旦停止刺激便会感到空虚、乏味、麻木。

图片
▲某地林黛玉蜡像

这三个审美的敌人,事实上已经成为了今天中国“审丑现象”的源头。

要克服这三种审美的限制,让自己在一个丑象横生的世界,获得一种深刻的审美体验,便要向前追溯,回到美的源泉里去。

——比如欧洲的文艺复兴时期。

作为现代人本主义的发源地,欧洲文艺复兴运动所创造的审美高峰,以及它对真善美、对自我超越、对理想主义的追求,不仅是对专制主义、工业主义、媚俗主义的彻底反动,更让它成为了整个现代世界美的源泉。

品读文艺复兴大师的作品,至少可以打破我们对审美的五大误解。


▌对审美的五大误解:

◎第一个误解:审美会随时代进步,新的总比旧的好

王人博老师曾说,近代以来,中国人真正接纳的西方思想只有进化主义。这一思想被国人内化于骨髓,最终导致了一种线性的历史观:

历史的发展,永远线性向前、不会重复。因此,新出现的现象,一定代表着最先进的历史方向,今天的审美现象再不堪,至少也比以前先进。

但事实上,艺术创造和知识创造,完全是两码事:

——知识的进步遵循线性积累,后人的研究,总是可以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因此,今天随便一个人的数理化知识,都比古代科学家更先进。

——审美的进步,遵循颠覆-创新的模式。一个伟大时代创造的审美范式,无法被超越,后世艺术家只能另起炉灶,创造新的审美范式。

今天,知道再多艺术流派,掌握再多技术工具的艺术家,也很难说他超越了欧洲文艺复兴大师们。

因为,文艺复兴是一个艺术大创新的时代——一批空前的艺术天才突然横空出世,在文学、艺术、思想上进行了伟大的开拓。

他们颠覆了中世纪以神为中心的审美范式,开创了一个以人为中心的时代,并在各自的领域奠定了新的审美范式。

艺术家如达芬奇、米开朗基罗、拉斐尔,文学家如莎士比亚、但丁、薄伽丘,至今仍是人类文学、艺术史上难以逾越的几大高峰,他们的作品,至今仍然对文学、艺术产生着深刻的影响。

即便我们已经从工业时代,进入信息时代、智能时代,但是只要我们还需要了解美、欣赏美,便绕不过文艺复兴,绕不过这些大师的作品。

图片
▲拉斐尔《戴面纱的女士》,朴素中略显奢华,将画中女性的美恰到好处展现出来

◎第二个误解:审美存在标准答案

中国人似乎天生害怕特立独行,无论做什么都希望站在大多数人的一边,哪怕是审美,人们也总想找到正确答案、标准答案。

这一方面是专制主义的遗毒,另一方面又反过来助长了专制主义、工业主义式的标准化审美。

事实上,审美没有放之四海皆准的标准,艺术审美乃至艺术创造,都是活生生的个体经验。

标准答案的本质,是试图以一种人格,取代千万种人格,从而压抑、囚禁人性,让人活得不能像人、不敢像人。

而文艺复兴就是一场史无前例的,反对标准答案的运动——当时最耀眼的文学家、艺术家、思想家,都对教会“垄断真理”,提供标准答案的行为十分反感。因此,他们主张独特的个性、充盈的内心,以及真诚的态度。

从他们开始,文学、艺术不再是用来压抑、囚禁人性的工具,而是人类用来了解、探索自身的一面镜子。

在达·芬奇《最后的晚餐》《岩间圣母》等画作中,神变得更像人,人也变得更像人,我们从画作中看见了他人,也能从镜子中更深刻地认识自己。

因此,西方15世纪的文艺复兴,看似是绘画、文学的“文艺复兴”,但其背后却是人性之美的复兴、创造之美的复兴。

图片
▲达·芬奇《蒙娜丽莎》,她的微笑神秘而深邃,仿佛窥见人的内心

◎第三种误解:审美可以通过知识弥补

国人读艺术,最容易陷入的误区,就是容易迷信知识,轻视对艺术感受力的培育。但审美的本质不是知识,而是灵魂的素质。

很多人以为,懂得从技术、流派上条分缕析地分析一幅画,便进入了艺术审美的殿堂了。

但是,艺术的真正本质,是对人的灵魂产生直接的感化和升华,而不是仅仅在智力层面上进行知识的堆积。

如果在艺术中看不到真善美的追求,懂得再多的知识,也只是南辕北辙。

而文艺复兴的辉煌恰恰在于——艺术家冲破了强权、伪善、虚假的面具,用文字、画作、雕塑,永久地启蒙了人类。

从他们的作品中,我们得以看见强权之可怕、伪善之邪恶、虚假之丑陋,并因此坚定了对真理、智慧、人性之善的追求。

拉斐尔所画的《雅典学园》,典型地表达了这个时代的追求——他让柏拉图手指上天,象征着道德、至善的理想国,亚里士多德手指大地,象征着经验、科学和法律的现实世界。

这幅画向世界表明,知识的、科学的追求,必须处于道德的、真善美的统摄之下, 如此人类才不会误入歧途——这正是文艺复兴的核心精神之一。

因此可以说,只要文艺复兴之美不死,人性之善便不会昏睡,再黑暗的地方,也永远会有人坚定地寻找光明。

图片
▲拉斐尔《雅典学园》,中心的两位伟大学者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

◎第四种误解:审美是追求纯粹的享乐

追求快乐是人的天性,但快乐本身也存在三个层次:动物性的享乐、人性的欢乐,以及神性的喜乐,它们分别对应着本我、自我、超我。

今天,由于偶像剧、快餐文化、网络小说、综艺节目、网络游戏的野蛮生长,导致大部分人都停留在动物性的享乐层面,在虚拟的世界中,人不仅失去了对真实人性的关心,更是终其一生都看不见,世间还存在一个超越性的境界。

太多的安宁、富足,让很多人忘记了人是有尊严、有灵魂的高贵生灵。

我们的需求不应该止步于物质享受,还应该有对超脱和永恒的精神追求。正如文艺复兴巨匠米开朗基罗,在艺术中所追求的那样:

他给了大卫一具完美的、神一般的身体,又赋予了大卫人性的尊严、渴求,使得庄严的大卫,仿佛随时可能爆发出巨大的力量。

于是,大卫得以冲破欲肉体的束缚,将被囚禁的理想气质解放出来,在人性中找到了神性的可能。

事实上,文艺复兴运动从未否定上帝以及上帝所代表的的超验世界,它反对的是教会垄断上帝的权威,把信徒变成了教皇脚底下的奴隶。

因此,文艺复兴不仅要解放教会压迫下的人性,以马丁路德为首的宗教改革家,还进一步建立了人与上帝“一对一”的关系,即“因信称义”。

从此每个信徒都可以直接与上帝对话,当他们的人性脆弱、易折,难以抵抗诱惑、阻难时,一个超验的存在,总会带给他们前行的勇气和力量。

可以说,正是因为文艺复兴运动,在人性和神性之间,打通了一个桥梁,让人类得以相信,在人性之上还有一个伟大的力量,所以人类才能在不断超越自身的同时,对世间万物保持谦卑。

图片
米开朗基罗《大卫》,雕塑的立体感让大卫的精神力量显得丰满而真实

◎第五种误解:审美不重要,实用才重要

当今世界,在全球范围有一个显而易见的大趋势:科技主义、实用主义思潮正在压抑人文主义和理想主义。

中国的“科技至上主义“、功利主义尤急、尤偏、尤甚。人文艺术仅仅是属装点门面,这是自五四新文学运动以来,极罕见的局面。

在这个时代,一切都在不可避免的工具化、功利化,人们将理性用到了极致,却又把感性压抑到极致。

其实,理性和感性并不冲突,跟理性冲突的是愚昧,跟感性冲突的是麻木。理性和感性应该给人双重的滋养,此端越深、彼端越深。 

因此,越是在一个追求功利、实用的时代,人文艺术的经典、美的经典,反而显得越珍贵,越能给人带来心灵的滋养。

难怪有人说,纸书一定会消失,但宗教典籍、艺术经典会永远留存,因为它们提供的是精神的净化和抚慰,以及一种关于美的体验。

直到今天,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经典,仍在不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给后世的艺术家和读者带来灵感和启发。

因此,今天的我们,每当回溯美的源泉时,都不得不在文艺复兴时期停留下来,因为那不仅是人类艺术创造的最高峰,还因为那是一个反对垄断真理、热忱地追求真善美、追求自我超越、追求理想主义的时代。

它永久地启蒙了后世的读者,为我们展现了一种有关美的高标准,让我们得以识破专制主义、工业主义、媚俗主义的审美陷阱,不断突破强加在我们身上的那些“看不见的限制”。

基于以上诸多理由,先知书店特别推荐这套“致敬古典艺术经典”之作:《家庭艺术馆:欧洲文艺复兴大师系列》。

这套大部头的书本身就称得上是一件艺术品:

◎独家定制皮面包装:《家庭艺术馆:欧洲文艺复兴大师》原版由欧洲最知名艺术出版社、意大利Scripta Maneant出版社历时11年精心打造。据说在欧洲,这套书本身就被视为艺术品,可以拿去银行做抵押,其分量由此可见一斑。先知书店联合东方出版社特别独家定制了精美皮面包装礼盒,让装帧更符合其内涵,也更适合作为礼物赠予友人,或者收藏打造个人“家庭艺术馆”。

图片

◎五位文艺复兴大师全纪录:出版过程中,编辑们拜访了全球近100家博物馆、收藏机构,挖掘整理了达·芬奇、米开朗琪罗、拉斐尔、卡拉瓦乔、博斯代表作,包括画作、手稿、草图、素描及其他形式的艺术作品2000多幅作品(真品实拍),其中有不少作品还是首次面世,收录之全,可谓前所未有。

图片

◎国内首次手工制作,设计精巧优雅:欧洲古典图书的装帧工艺非常繁复,本书是国内首次尝试手工竹节装,采用最有代表性《圣经》装帧才会采用的六竹节装,设计精巧而优雅,无疑是家里图书的颜值担当。全程手工制作,品质保证,也让这套书更具收藏价值。

图片

硬核的内容,艺术品的制作标准,美术馆级别的原画还原,让这套艺术经典的中文版一经推出,不但重新还原了长达四百年“美”的定义,更成为彰显艺术眼光和品味的绝佳礼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