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庙会 | 数千万人参加的“迷信大集会”,为何如此昌盛?

 昵称76496706 2023-02-01 发布于北京

这几年因为疫情防控,很多地方暂停了庙会活动,随着政策的放开,又适逢春节,各地的庙会活动迅速复兴。庙会是一个以求神拜佛为中心,另有众多民间杂耍、戏曲、美食、工艺制作等大型民众集会活动。那么,这种活动究竟算不算“迷信大集会”?

庙会的起源

庙会最早可追溯到远古时期。“庙”字,繁体为“廟”,“广”下一个“朝”。东汉许慎《说文解字》曰,“廟,尊先祖皃也。从广,朝声。”即“庙”本意是供祀祖先的场所。“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古时祭祀主要是祭祀祖先神和自然神以祈求护佑。祭祀过程中,人们聚在一起举行仪式、进献供品、演奏音乐等。这可以看作是民间庙会的雏形。

道教壁画中的诸神

庙会依附于特定宗教场所的宗教活动而形成和发展,由于中国民间信仰的多样化,中国的庙会也是种类繁多。由于时代、地域不同,风土人情各异,各地庙会的形式和种类并不一致。

不同的寺庙都有不同的祭祀活动,当举行祭祀活动时,信徒们把神像载上彩车进行宗教仪式,期间当然还少不了“气氛组”穿插歌舞娱乐活跃现场气氛。


敦煌壁画中的七佛

唐宋是庙会发展的重要时期。据研究,唐朝约有大中寺院五千,小庙四万,道观也有千余所。以唐朝长安的庙会为例。长安法门寺、玉华寺等举办庙会的寺庙有17个,庙会活动主要有戏剧演出、大师俗讲、物资贸易等。



到了宋朝,庙会增强了民间娱乐性。王得臣在《麈史》有记载:“伎巧、百工列肆,罔有不集,四方珍异之物,悉萃其间”。民间百戏、娱乐杂耍、祈福求财、求医祛病、卜问吉凶、日用百货、民间贸易等,无所不有。所以,这就是为什么从达官贵人到平民百姓都喜欢参加庙会的缘故了。

宋代市井图

庙会是神圣与世俗的一次大联欢


宗教信仰形式的庙会主要有两种,道教庙会佛教庙会

在道教庙会中,土生土长的神祇被道教文化所吸收运用,本土色彩浓郁。以“玉帝”“神仙”“老君”“后”“祖”为名的神庙一时在民间星罗棋布。

南玉蟾宫新春庙会

在佛教庙会中,已中国化的佛教文化备受推崇。比如,佛祖,很大程度上吸收了中国的祖先崇拜;观音菩萨,已经成了中国女神的象征,并多了子嗣意义上的信仰崇拜;而韦陀、关羽更具有护法意义。佛教寺庙的神像衍生的诸多故事,都合理地运用中国传统的风物传说、人物传说,而表现独特的信仰意义。


关公庙

庙会活动的主要演出活动是庙戏,庙戏是因祭祀本土庙宇或道观诸神活动兴盛而逐渐发展。唐朝百戏就有十岁儿童舞于竿杪,有神人“手自臂而堕,足自胫而脱”,还有人击球、演示剑舞。北宋百戏内容更是多彩,熊翻筋斗、踏索上竿、生吞铁剑等无奇不有。



乾隆《御制诗集》里就写到过碧霞元君的庙会活动:

“何处生夏早,夏生庙会中。元君传圣诞,五顶盛灵风。台阁肩行簇,幢扛戏融。道民贵因俗,难概禁繁丛。”其自注曰:“都人崇奉碧霞元君,随方立庙,称为五顶。俗以四月十八为元君诞日,各立香会,集庙中,草杂伎,虽不免迩奢,以从俗宜,亦弗禁也。”



这些杂耍百戏,正是吸引香客和游客的重要因素。它们并没有归附于神灵。可见, 庙会上的群众对于神灵并不是一味处于被动、侍奉的地位,他们可以展现自身的主体价值,庙会允许更多世俗性参与其中,本身贸易集市活动也是世俗性的一个表现。


归根结底,庙会是神圣与世俗在同一时空中的一次联欢!

民间信仰构成了庙会的灵魂


中国民间有很多神仙的传说,有着多神信仰。信众的多少不在神仙的地位高低,而在于神仙的灵验程度。但中国民众历来都有的信仰心理就是见佛磕头、遇庙烧香,即便无福,至少不要惹祸。


1、祖先崇拜对象:如三皇、伏羲、女娲等。
2、道教神灵崇拜:玉皇、王母、太上老君、真武大帝、天地水三官、火神、文昌、奎星等。
3、佛教神灵崇拜:如来,大肚弥勒佛、文殊、观音、普贤、十八罗汉等。

祭祖大典

4、英雄崇拜:关云长、岳飞等。
5、祈子庙会:送子娘娘、尧山圣母、骊山老母、石婆等。
6、祈安求富:城隍、妈祖、药王孙思邈、各大财神等。

迎妈

国内知名的几大庙会


★ 山西晋祠庙会——旧时称“赛神会”,源于西周时期祭祀叔虞之母邑姜诞辰的仪式活动。晋祠水镜台上演戏曲敬神,百姓群至上香祈福。庙会期间,除了各种摆摊还有社火表演等,展现山西太原当地古老的乡风民俗。

山西晋祠庙会

★ 上海龙华庙会——可上溯到唐代,印度诗人泰戈尔曾到此一游。龙华庙会具有都市性、商贸性和娱乐性的特征,除祭祀神佛外,在其发展过程中产生了许多的传说故事,并形成了特色的海派庙会民俗事项。

上海龙华庙会

★北京厂甸庙——历时四百多年,经由祭祀而庙市,转而书市,渐成文商并举的春节逛厂甸民俗活动,以其“雅俗相济、商娱相融”的独特魅力享誉京城,成为展示京味民间文化和宣南文化的窗口和平台。

北京厂甸庙会

正如张中行先生在《北平的庙会》一文中所说:“庙会使人们亲密,结合,系住每一个人的心。”


民间信仰是民族理念的根基


建国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当时的政府把庙会活动当作封建迷信一律严禁,其对传统文化割断性的破坏,已经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


其实,民间信仰的生命力是非常顽强的,禁得住外在形式,却禁不住内在的心念。而只要心念尚存,民众就会以种种变相的形式予以展示。


庙会老照片

民众借庙会表达对神灵的景仰,更释放着俗世生活中被压抑的欲望,这大概是庙会的最吸引人之处。


民国时期庙会

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后,随着政策调整,对于民间信仰的限制也逐渐放松,全国各地的各种庙会都逐步恢复了,这充分地显示了文化传统的强大力量。



进入本世纪后,庙会活动也被作为本土多样性文化之一而得到更多的肯定,妙峰山庙会和“接姑姑迎娘娘”庙会等活动都被列入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国家名录,这也大大提升了民众对于本民族文化的信心。


“接姑姑迎娘娘”活动已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庙会文化在2008年北京奥运上还成为全球瞩目的民族文化符号,奥运圣火从奥林匹斯山上由女祭司取火种,经全球传递,到达奥运主场鸟巢后点燃,就在鸟巢旁,还依然保留着一座北顶娘娘庙,它被修饬一新,带着民族的自信和神圣,俨然成为了这一全球盛大欢庆的“庙会”之殿!


北京鸟巢一侧的北顶娘娘庙

它是神圣的,也是民俗的,更主要的是它给予民众希冀与心灵的熨帖,与民同欢!
也许,这就是庙会的最大魅力和最高境界吧?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