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道文化与旅游系列谈之三:道文化内涵与现代旅游的诸多契合点

 图灵狗 2016-10-14

道家哲学是一门朴素的社会和自然科学,道家思想已形成较完整的理性、科学、超时代的哲学体系。道教经典卷帙浩繁,包罗教理教义、教规教戒、修炼法术、斋醮科仪、传道弘道与风水推算等各方面内容。

当代编纂的49册《中华道藏》堪称古代的大百科全书,载有哲学、政治、军事、经济、教育、文学、历史、艺术、医学、化学、天文、地理、数学、技术各方面的丰富的内容。由此可见,道教思想精髓衍生出厚重而宽泛的文化外延,道教对中国的学术思想、政治经济、军事谋略、文学艺术、科学技术、国民性格、伦理道德、思维方式、民风民俗、民间信仰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鲁迅先生曾深刻指出“中国根柢全在道教”。道教文化所蕴含的深刻、广博的思想内涵对华夏民族影响根深蒂固,其思想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并最终转化为旅游资源,与旅游文化形成诸多契合点,成为现代旅游内核的重要组成部分。


道之世俗化迎合了旅游的大众性


许地山认为:“从我国人日常生活的习惯和宗教的信仰看来,道的成分比儒的多,我们简直可以说支配中国一般人的理想与生活的乃是道教的思想。”道教对民间信仰的一些内容进行吸收、改造,并将其重返民间来深刻影响民间信仰。这样的例子俯拾即是,道教广泛笼络民间俗神,吸收神话传说,纳入道教神仙谱系,使民间信仰融入浓厚的道教色彩。

中国的民俗基本上是属于道教的,道教信仰深深积淀在传统民俗里,影响着信仰习俗、祖宗崇拜、节日习俗、娱乐习俗和方术活动。如:本命年拜太岁,祭祀先人烧纸钱,春节祭灶王、贴对联、放鞭炮、接财神、拜天公、闹元宵,这些习俗都起源于道教。道教最大的特点是世俗化和民间化,道教的神仙信仰、伦理道德、科仪方术深入了民众的日常生活。

根据零点公司几年前的调查,中国人大约1.73亿人信奉道教,其中约1200万人是道教徒;还有大约2亿多人信奉祖宗神灵,大约1.41亿人信奉道教财神,大约2亿人信奉海神妈祖;大约1.45亿人相信风水堪舆,大约3.62亿人相信命理相学。目前大陆正规的全真住观道士有近3万多人,散居道士约6万多人。如果现在统计,这个数字恐怕还要大得多。


     祭祀文化


目前,全国登记备案的道教活动场所有3万多座,其中道教宫观约9000座,还有难以计数的民间祠庙。中国三大宫殿式建筑除北京故宫皇家的太和殿曲阜孔庙儒家的大成殿外,就是东岳泰山神府岱庙的天贶殿,而天贶殿就是道教建筑。这些供奉着老君、玉帝、真武、三官、文昌、关帝、娘娘、城隍、土地、吕祖、妈祖、财神等神仙的宫观祠庙星罗棋布于城镇街巷、乡村田野。

当然,各种神祇数不胜数,道教几乎将中国几千年来有影响力人物和行业翘楚都泛神化了,各行各业的祖师爷多是道教神仙人物,如医学界的医神华佗、药王孙思邈、保生大帝吴夲及扁鹊、张仲景、葛洪等十大神医都有祭祀;再如:金属业李老君、金融界赵公明、戏曲界李隆基、纺织业黄道婆、豆腐坊刘安等。

除了正统的神祇,还有一些特殊地域内的地方俗神,如:东北五大仙、河南无生老母、兰州金花仙姑、皖南汪公大帝、镇江三茅真君、苏州张吴王、温州杨府爷、福州临水夫人、漳州开漳圣王、潮汕三山国王、台湾国姓爷、广西布洛陀、海南冼夫人、香港黄大仙、南安广泽尊王、惠泽尊王,等等。而这些神祇莫不是现实中的古代文化名人,这些神仙都给道教信众以神秘之感和心灵上的寄托,从而形成煌煌千年的祭祀文化,且远与上古、上与皇家祭祀一脉相承。

 

      风俗文化


道教对我国古代风俗习惯影响极深,岁时节日、民间祭祀、日常生活等许多方面的风俗,往往都或明或暗地打上了道教的烙印。如:祖宗神灵、十二生肖,六十太岁等早已形成的风俗,后来加入了道教的内容;或者,有些本是道教的内容,长期浸染,沿袭成俗。八仙、麻姑等神仙形象深受民众喜爱,以这些神仙造型或故事为题材的戏曲、绘画、工艺美术作品深受民众欢迎,反映了民众的审美情趣。道教在琴棋书画、茶道酒品、商市社戏等方面也无所不及。

总之,俗与道、民与教在民间文化中俨然合为一体,不分你我,成为司空见惯的习俗,道教的影响力无所不在。

 

      庙会文化


早在古代人们就将各种宗教节日、民间风俗、民间艺术和集市贸易融为一体,这突出地表现在庙会上。

如今,文化搭台,经贸唱戏,已经成为各地招商引资的途径和潮流,作为重要文化项目之一的庙会文化也被赋予了新的内容,发展成为独具特色的文化艺术节。但是,这些节日的始创往往以道教传统节日为依托,如今则是利用道教仪式和道教文化中的神仙传说,融入现代高科技成果和商品经济的新内容,集宗教、经贸、旅游、文艺于一体,以达到推动地方经济贸易的发展之目的。庙会在民间具有广泛的宗教性、大众性和娱乐性。

 

      节日文化


仙道文化、宗教节日、神仙圣诞、得道之日,皆为道教节日。道教节日既传承上古华夏民俗,又与中国传统节日密切联系。如:分别在冬至、夏至和二月十五举办的三清节依次是元始天尊、灵宝天尊、道德天尊圣诞日;正月十五元宵节、七月十五节、十月十五下元节合成三元节;五腊节则包括天腊之辰——春节、地腊之辰——端午节、道德腊之辰——七夕节、十月初一民岁腊之辰和十二月初八王侯腊之辰。

其他诸神圣诞更是不胜枚举:正月初九玉皇大帝圣诞、二月初三文昌帝君圣诞、二月十九慈航真人圣诞、三月廿八东岳大帝圣诞、三月初三王母娘娘圣诞、真武大帝圣诞、轩辕黄帝圣诞、三月十五玄坛财神圣诞、三月廿三妈祖娘娘圣诞、四月十四纯阳祖师圣诞、四月十八碧霞元君圣诞、五月十八张天师圣诞、六月廿四关圣帝君圣诞、九月初九斗姆元君圣诞、重阳祖师圣诞——重阳节、十一月十一太乙天尊圣诞、正月初五接财神、祭祀祖先清明节、六月十九观音成道、八月十五嫦娥奔月——中秋节、腊月二十三祭灶节,等等。

这些节日有的直接跟庙会结合在一起,有的在某个地方盛行,是民间极为热闹、隆重、吉祥的集体娱乐活动,其所承载的华夏民情风俗,所表现的特殊宗教礼仪,所产生的增福延寿功能,足以使海内外游客流连忘返。由于与旅游者志趣相一致,有些成为游客热衷参与的项目。


道教的神秘性与旅游的探秘性趋同


“道”无形无象,而又生育天地万物。道教是典型的多神教,神系纷繁复杂,神祇数量极多。

道教主要有正统道教、民间信仰、上古神话、神魔小说等四大神系。如:元始天尊的化身——盘古大帝开天辟地;上古第一女神——女娲娘娘炼石补天,捏土造人;人文始祖轩辕黄帝统一华夏部落,开创了神州文明;传说中的创世之神——天吴、毕方、据比、竖亥、烛阴等神龙见首不见尾;四方天帝伏羲、炎帝、少昊、颛顼,四大帝王唐尧、虞舜、大禹、商汤,三清、玉皇大帝、四御、诸星曜神,神通广大,威力无边;太乙天尊、酆都大帝、东岳大帝、十殿阎王、钟馗天师等一众幽冥鬼神则有教化民众、去恶行善之功德;一些斋醮科仪设道场、法事、科教,以求福免灾,包罗方技术数、礼仪舞蹈、道具法器、书法绘画、道教服饰和道教音乐的综合艺术,具有很强的观赏性;摄召亡魂、沐浴度桥、破狱破湖、炼度施食等济幽度亡之类的法事,由于其神魔化的表现形式,给人刺激性和娱乐性,满足了游客的探秘心理。


道之养生观与休闲旅游的养生理念一致


道家注重修炼养生,老子、庄子提出了清静无为、见素抱朴、坐忘守一等修道方法。武术、中医等诸多国粹皆与道家理论有着密切的关系。道教人士更是尊崇养生术,到了如痴如迷的境界,其对长生不老的追求虽然贻害修道者,但在客观上推动了中国医药学、养生学、古代化学以及中国保健体育技术的发展。

应该说,整个封建社会道教的养生术是中国传统养生方法的主干,从精神层面理解,其主要思想是守一、存思、导引、吐纳,倡导清心寡欲,返璞归真;反应到生活起居饮食上,就是讲究营养和清淡,不求肥甘,其衍生出的针灸、推拿、按摩、中药洗浴、药膳、茶饮等传统中医疗法,已经造福于后代,使身心得以康健。如:青城山的泡菜和洞天乳酒,龙虎山的天师家酒,以及麻姑山的麻姑酒均有独特的配方,享誊中外;崂山道饮、罗浮山九仙观矿泉水等则得益于当地清泉;一些道士喜欢饮用自己晾制的原茶,苦而有本真之香味。道教的这些特色饮食深受教外人士的喜爱,所产生的增福延寿功能,迷倒了无数海内外游客。


道之吉祥文化与旅游趋吉避凶理念相契合


道教神祇充斥着生活的方面面面,其中很多是吉祥之神、吉祥之物、吉祥之语。如人们祈福于王母娘娘、九天玄女、百花仙子、送子娘娘、慈航真人、三霄娘娘、骊山老母、紫虚元君、眼光娘娘,希望天降祥瑞;再如:忠武战神、护法四帅、各路财神,以及道商始祖范蠡、吉祥之神三官大帝、福禄寿三星、和合二仙、石敢当、喜神、月老、彭祖、麻姑,等等,或纳福纳财,或遇事吉祥,或逢凶化吉,大都保佑一路信众或一方百姓。

这些神祇的法物及众多的吉祥物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如:日月星云、山水岩石,寓意光明普照,坚固永生;以扇、鱼、水仙、蝙蝠和鹿代表善、(富)裕、仙、福、禄之意;以松柏、灵芝、龟、鹤、竹、狮、麒麟和龙凤等象征友情、长生、君子、辟邪和祥瑞;把福、禄、寿、喜、吉、天、丰、乐等字的变体刻画在窗权、门扇、裙板、檐头等建筑构件上,反映吉祥如意、延年益寿、羽化登仙的思想;至于八仙和八仙庆寿的道教图案更是比比皆是,家喻户晓。

这些源自道教思想和神仙故事的图案远远超出了道教的范围,深入到千家万户的日常生活中,这类吉祥文化是现代游客所祈求和喜欢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