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沈山的花鼓艺术生涯

 思乡远梦 2023-02-01 发布于北京

       阅读本文前,请您先点击上面蓝色字体思乡远梦,再点击关注,这样就可以继续免费查看本平台历史消息了。谢谢您的赞赏和分享!

  “害病不用吃方药,单听沈山的哟喂哟!”沈山,本名沈炎山,字名举,工二旦,天沔花鼓戏著名演员。1912年11月4日出生于天门县芦市区沈家中台,十二岁父亲去世,弟兄三人,老母当家。他除了做自家的田活外,还帮地主打些短工,全家人过着艰苦生活。

  芦市地方,经常演花鼓戏,沈山十三、四岁就经常去看,边看边学,当时他已记得《辞店》《访友》等戏。他嗓子好,乡里人都喜欢听他唱。在薅草季节,人们嫌沈山个子小,不愿要他去薅草,又听说他会唱戏,就叫他薅草代领唱,一唱众合,忘记了疲劳,草也薅得快多了。附近的地主们都抢着请他去薅草。

  芦市有好几百家姓沈的,每年春节,都要玩狮子,打采莲船,群众见他会唱,人又漂亮,每年的春节(初一到十五),都要他去打采莲船。

  1929年,十七岁的沈山到鄢家越子(堤埂子)学手艺,附近的和风店小镇,经常唱花鼓戏,沈山每晚都是边学边看,久而久之,他又记住了很多戏词。

  1931年,天门遭水灾,沈山以唱渔鼓为生,流浪在京山的观音岩一带。那里烧香拜佛的人很多,他就在此处卖艺。当时,京山有名的花鼓戏艺人廖幺(彩旦),匡四苟(丑角)也在观音岩,一些花鼓戏迷们要求二位师傅唱戏,又找不到配角,这时听过沈山唱渔鼓的人要他上台,二位老艺人半信半疑听他一唱,十分满意。当天晚上开锣,演出节目是《何业保写状》,沈山演金娘行。开演前,廖幺师傅传授了动作、台词、唱腔等。沈山经廖师傅指点,便心领神会。首次登台,唱做自如,加上他扮相俊美,身体小巧玲珑,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从此,便开始了他的花鼓艺术生涯。

  沈山百廖幺师傅学戏一年多,学习、练功异常刻苦,师傅的一些生活琐事都落在了沈山的身上。每天鸡叫起床,练嗓练声,照料师傅的生活。打场时要挑行李,到地方住下后,马上上山捡柴烧火,饭后接着化妆,去打地花鼓或踩高跷。半夜才能歇息。如有草台演出,赶紧整理衣物化妆品等。由于长年累月苦练,对常演的《辞店》《访友》《醉酒》《蓝桥会》等剧目,不仅娴熟,而且越演越新,越演越精。深受广大观众喜爱。

  廖幺传艺既严厉,也一丝不苟。一次,戏班子到天门胡市演出,胡市是有名的“戏窝子”,当地的韩桂、汪天都是名角。这天,沈山在演《喻老四反情》时,由于时间仓促,台词不熟,把“姐妹们爱打扮赛耍风流”,唱成了“姐妹们爱打扮赛把人偷”。韩桂大怒,但碍于廖幺的面子,强压怒火,对廖幺拱手说道:“廖师傅,这要是在别的地方是要砸台的!"廖幺连忙赔礼道歉,表示教徒不严,请海涵!下台后,廖幺狠狠地训斥沈山说:“尽管是风流戏,也不能唱这种低级庸俗之词”。沈山诚惶诚恐,表示再也不敢胡编乱诌了。

  后来,沈山虚心向天门名老艺人韩桂讨学了《补背褡》《掐菜薹》等优秀剧目,特别是《绣荷包》一剧,唱词、唱腔是廖幺师傅传授,身段表演系观摩“盖三县”(吴鹤显)的,在喂鸡、杀鸡、剁鸡、穿针、引线、咬线、绣荷包等表现方面,则靠平时观察农村少女、少妇的劳动动作,经过不断地琢磨加工、提炼,受到同行与观众赞扬。

  三十年代的沈山,已成为高台演戏(六根杆子)的当家演员了,所到之处,不仅观众踊跃,有的地方还披红挂彩、放鞭炮接他去演戏,但他刻苦钻研艺术,博采众长之精神不减。于是,沈山的“哟喂哟”也逐渐的出名。

  抗日时期,新四军召开庆功会,为了让大会更贴近劳苦大众,特地找到沈山,让他用“花鼓子”的形式,帮助宣传抗日救国,沈山喜闻乐见的演出,大大鼓舞了民众的抗日志气,也使沈山与他的“哟喂哟”更加深入人心,流传得更加广泛。


  规规矩矩唱戏,老老实实做人。从一个民间艺人成长为花鼓戏的著名演员,沈山走过了漫长的道路。几十年来,他以独特的表演、优美的唱腔和精湛的演技赢得了广大观众的青睐。沈山在自己的演艺生涯中,曾四次进京被毛主席、周总理接见,所演剧目有《打莲湘》《绣荷包》等。

  相关链接:

  廖幺(廖有昌),京山永兴镇施家窑头村人。习旦角,会唱100多个单篇戏,是“三路”花鼓中的佼佼者。他嗓音好,唱腔婉转动听,观众喜称“伏倒听”。与杨集的项幺、六房的邱幺合称京山“三妖”,时有“三妖出洞,天摇地动”之说。此时的廖幺,由于染上鸦片,而拖垮了身体,四十年代初期,不到40岁的他就去世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