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荆州花鼓戏创始人沈山的唱功是跟京山人学的,师傅是永兴人廖幺

 鄂中京山 2023-06-02 发布于湖北

著名的花鼓艺人、荆州花鼓戏的创始人之一的沈山,在江汉平原几乎家喻户晓。可是沈山的启蒙师傅、北路花鼓的主要传承人之一的廖幺却鲜为人知。

廖幺,大号廖友昌,京山永兴镇施家窑头村人。习旦角,会唱 100 多个单片戏。嗓音好,唱腔婉转动听,观众喜称“伏倒听”。与杨集的项幺、六房的邱幺合称京山“三妖”,时有“三妖出洞,天摇地动”之说。

廖幺戏班由廖幺领衔,主要在京山、天门、皂市等地演出。主要剧目有廖幺的拿手戏《打莲湘》、《绣荷包》、《掐菜苔》、《补背褡》和《祭塔》、《白扇记》《香山还愿》、《大反情》、《赶三关》《双访友》等。主要传承人为沈山。解放初期,沈山四次进北京被毛主席、周总理接见,演出的剧目就是《打莲湘》《绣荷包》等。

据说荆州花鼓戏起源于明代中晚期。当时天沔一带水灾频繁,人们往往流离失所。为了生存,就唱着当地流传的《薅草歌》等民间小调,划着《彩莲船》,打着“三棒鼓”外出逃荒讨米谋生活。

时间一久,有着楚歌渊源的江汉民歌不断繁衍滋生,艺人们就在这些民间小调的基础上发展成的花鼓,成为了江汉平原地区人们文化生活的主旋律。在花鼓戏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具有各自特色的三路花鼓戏,各有其担纲领衔人物。监利、潜江为东路花鼓;天门、沔阳为中路花鼓;京山为北路花鼓。“三妖”就是清末民初北路花鼓的代表人物,廖幺位居其首。

廖幺身材小巧,长相白净,嗓音清亮,是学旦角的好材料,故从小习旦角,技压群芳。且天生聪慧,记忆力特强,腹中存有100多个折子戏,是“三路”花鼓中的佼佼者。他带领的戏班子于1929年-1937年左右在京山天门一带很走红。

当时观音岩由于香火旺盛,形成了一个小集市,一年上头烧香拜佛的香客很多,十分热闹。1931年,北路花鼓的名角廖幺和匡四狗(习丑角,京山北乡人)也到了观音岩。很快就有当地人请两位名角组班唱戏,以招揽更多的香客。但配角演员“缺人”,使两位颇感为难。正当廖、匡推辞之时,有人告知他们“下乡来了个唱花鼓子的伢不错,可不可以叫来试试?”原来19岁的沈山因家里淹了水,凭着从小学的一点民间小调,拍着渔鼓筒子从天门卢市流浪到此,边给人家放牛,边卖唱糊口。两位师傅听说有人“顶缺”,便叫来试试。一试,两位师傅都表示满意,就说:“今晚开锣,唱《何业保》,沈山唱'金娘行’”。年轻聪明的沈山一学就会,当晚演出就获成功。高兴之余,两位师傅决定收沈山为徒,入班学戏,沈山正求之不得。

进入戏班后,沈山深深地体会到了学艺的艰辛,那时师傅们抽大烟,戏班的生活担子全落到徒弟身上。沈山白天打地花鼓、踩高跷,照顾师傅们的起居,晚上则搭草台唱戏……每日每夜都忙得团团转。那时学戏没有剧本,全凭师傅用口传授,死记硬背。而且学戏只有在雨天和不演戏的日子里,由于演出频繁,所以慢则头天学,第二天演;快则后台教,前台唱。师傅教得不耐烦了就责打辱骂。这还只是教唱腔与台词,身段表演几乎全靠自己体会揣摩。虽然学艺艰辛,但沈山刻苦好学,加上实践机会较多,在一年内居然学会了一批节目,如《大辞店》《访友》《南桥》、《醉酒》、《卖棉纱》等。沈山也因此受到广大观众的好评与称赞。

廖幺传艺既严厉也一丝不苟。一次戏班子到天门胡市演出,胡市是有名的“戏窝子”,当地的韩桂、汪天都是名角。这天沈山在演《喻老四反情》时,由于时间仓促,台词不熟,把“姐妹们爱打扮赛耍风流”唱成了“姐妹们爱打扮赛把人偷”。韩桂大怒,但碍于廖幺的面子,强压怒火,对廖幺拱手说道:“廖师傅,这要是在别的地方是要砸台的!"廖幺连忙赔礼道歉,表示教徒不严,请海涵。下台后,廖幺狠狠地训斥沈山说:“尽管是风流戏,也不能唱这种低级庸俗之词”,沈山诚惶诚恐,表示再不敢胡编乱诌了。可见老一辈艺人对艺术的要求是多么严谨。

沈山师从廖幺,受到了严格的磨炼,又博采众长,兼收并蓄,融会贯通,先后得到了花鼓名老艺人韩桂等的指导,并继承了《补背褡》《掐菜苔》《骂菜苔》《绣荷包》《站花墙》等优秀传统剧目。特别是《绣荷包》一剧,师承廖幺,又有创造,唱腔、台词、身段真正是融百家之所长,集众艺于一身,以致越演越活,越演越精,一直演到北京,受到了同行与观众的交口称赞。

沈山的“哟喂哟”开始出名,是在京山罗店的张家茶棚。1934年前后,沈山已成为六根杆子(高台演戏)的“当家花旦”,观众尊称他为“高台教化”(指用舞台来教育人的人)。他每次演出便有人在台柱上贴上以“沈山”二字为首的对联以示捧场。一年,应师傅廖幺之约,沈山到永兴地区唱高台大戏,盛况空前。当时国民党京山县参议院参议、龚场人曾习孔以“沈山”二字亲书对联捧场:

沈吟人情冷暖直使术台下酸鼻痛心,三伏世态炎凉能让满堂中改颜变色。

“沈”通“沉”,“三”通“山”,这幅对联在永兴地区流传至今。

张家茶棚一带的人们极爱花鼓戏,也特别喜欢花旦沈山和丑角何海儿。就是这个张家茶棚,让沈山声名大振。那年,当地一位吴道士的儿子得了一种怪病,长烧不退,不思饮食,且常在梦呓中说些胡话,并不止一次提到沈山“山哥啊,我要听你的哟喂哟,我要看你的戏!”有时突然惊叫:“妈,快打蛋,快烧火,山哥来了,杀鸡子他吃……”

这一病数十天,中西医看遍,草药用遍,也谢了菩萨,可总不见好转。面对着日渐消瘦的独种儿子,道士无法可施,只好满足儿子的要求,决定请沈山来救命。

可是事不凑巧,沈山刚散了戏班(那时戏班演员以农事为主,农闲搭帮唱戏。农忙回家种田),演员一时无法凑齐。无奈之下,吴道士亲自到天门用高价雇“月活”顶替沈山等人的农活,提前将班子凑齐。

小端阳前一天,沈山一行来到张家茶棚,消息传出,人们纷沓而至。道士请人将儿子抬到禾场,等沈山开锣唱戏。鞭炮锣鼓响后,只听沈山一声清亮高亢的“哟-喂-哟”,也不知是每日服药的功力,还是这句“哟喂哟”的作用,那孩子经太阳晒,观众挤,被子捂,出了一身大汗,病居然好了,嚷着要吃要喝,一时间禾场上沸腾起来。道士大为高兴,立即写了幅朱红对联“害病不用吃方药,单听沈山'哟喂哟””贴在戏台两边柱子上。这样一传十,十传百,于是沈山的“哟喂哟”轰动一时,传为美谈。

解放后。沈山名气更大了,成了天沔花鼓剧团团长、省人大代表,几次进北京献艺。但他从未忘记他的恩师廖幺。廖幺由于抽鸦片拖垮了身体,40年代初期不到40岁就去世了。据廖幺的儿子廖忠信(前几年去世)介绍,1956年左右,天沔花鼓剧团每次到京山演出,沈山都坐着小车,到施家窑头村去师傅坟头烧纸祭奠。“师徒如父子”,沈山始终没有忘记这个要求严格恩威并施的好师傅。

沈山(右)

沈山(1912-1994):名炎山、字明举,湖北天门卢市沈家中台人,著名花鼓戏表演艺术家。曾任天门县天沔花鼓剧团团长、荆州花鼓戏学会会长、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湖北省一、二、三届人大代表、省政协委员。代表剧目有《绣荷包》、《打莲湘》、《补背褡》、《掐菜苔》等。1952年参加天门县第一届民间艺人汇演脱颖而出、1953年参加全国民间音乐舞蹈汇演、1980年为艺术指导参加了电影《花墙会》的拍摄。沈山在自己的演艺生涯中,曾四次受到毛主席、三次受到周总理的亲切接见。作为天沔花鼓戏的创始人,沈山为花鼓戏事业奉献了毕生的精力。

(本文在写作过程中,参考了天门王应科先生的文章《荆州花鼓戏的创始人——沈山》。采访了天门胡市艺人,后落籍于永兴的方靖国先生。在此一并感谢。)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