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每日论语】为政篇第十六则

 liuhuirong 2023-02-02 发布于湖北

今天学习《论语》为政篇第十六则。

1、原文

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已。”

2、傅佩荣原文

孔子说:“批判其它不同立场的说法,难免带来后遗症。”

中国古代,“异端”即与我不同的主张,并不代表一定不对。孔子希望大家“道不同,不相为谋”,但不必互相批判。

傅佩荣:以切磋代替批判

自古以来,心灵的自由不能被抹杀。坚持心灵的自由,比如追求科学真理,追求哲学真理,追求艺术真理,始终受到人们的尊重,这是最主要的原因。

我们对于不同的说法,采取的态度有两种:一是尊重,一是容忍。换句话说,真理不辩自明。孔子的原则就是不要批判别人,因为批判不同立场的说法,难免会造成争论不休的祸害。

3、绿窗幽梦学习心得

在这句话里,孔子指出如果去研究那些圣人之道之外的学说,是非常有害的。我们常常觉得,不了解一个学说,就去说它是不好的,未免有些不客观。但有时候如果太过好奇,陷入歪理邪说,就很难走出来了。所以很多时候,不要对标新立异的东西太过好奇。到后世的程子朱子,直接指明“异端”就是佛教的学说,十分反对士人去接触佛学。但实际上,佛教学说已经不觉中影响了非常多儒士的思想,变成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隔离开来的要素。

4、弘丹学习心得

读这段话,让我想到一篇文章《小处的优美与大处的壮阔》(选自《随感》2006年第1期,作者姜少杰)

前几天看了几幅图画,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第一幅画是一片鲜艳的红,上沿呈现锯齿状,不知何物。

第二幅画上立着一只双目圆睁的大公鸡,金黄色的嘴,绿色的翅膀扑闪着,那片红原来是它得冠。

第三幅画原来这只公鸡站在一堆木头上,两个小男孩趴在窗台上紧紧叮着它,做跃跃欲试状。

第四幅画显示这是一个农家的院子,院子里有五只羊、三只鸭,一只小白狗在追着鸭子满院子跑,院子的小主人即那两个小男孩,一心一意要逮住那只鸡。

第五幅画:镜头拉远,原来上述这些都是玩具做的,一个扎着马尾巴的小女孩在认真地摆弄着它们。

第六幅画:一个老人,花白的头发,在看电视。仔细看,上面所有的画面竟然是电视里的一个镜头。

第七幅画:画面显示这里是一座繁华的城市,一辆电车缓缓驶过,老人与电视居然是电车上贴的广告画。原来如此。

别急,事情不会就这么结束。

第八幅画:沙漠边上的小镇,邮差正在把一封信交给一位女士。那座繁华的都市,原来是信封右上角邮票上的图案。

看完全程,忽然心里有股说不出的滋味,原来你以为自己所看到的已是整个世界,没想到它只是冰山的一角。当你一旦超越了某种境界再来看某些事情,心里可能会觉得豁然开朗,原来世界是这样,颇为自得。而实际上,也许与事物的本质依然有很大差距。

我想人可能一辈子都在追求一种境界,一种超越自我的更高境界,一种大处的壮阔与雄伟,所谓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可这境界却永远没有尽头,一山更比一山高。我想说的是,要进入某种境界,这需要天时地利人和。我们倒不如从小处着手,从自己目前力所能及的事情着手,认真地负责地做好它,并从中体味到快乐与精彩。就像那只大公鸡一样,虽然没有那么高的境界,能看到自己原来只不过是一张邮票里的一个微不足道的小角色,但依然在为着自己的生存努力拼搏,它依然值得尊敬,不是吗?我们成不了张朝阳,成不了比尔·盖茨,但我们可以活好自己。大处有壮阔,细节也很美呀。

我们决策不了这一星球的转动,但我们能决策多种些花,当时间悄悄地转到了它开的季节,它便呈现自己的生命与灿烂,敢与日月争晚刹那光华。再退一步说,我们如果连种什么花也不能决策,那我们不让自己成为一朵散发着幽香的花吧,无论被决策在哪里开放,都不改那份美丽与优雅。

小处的优美与大处的壮阔,随缘吧。

读完这篇文章,我真的有怅然若失的感觉,你所看到的可能只是沧海一粟,你所想争执和批判的东西很可能本来就是片面的,或者因为他看到的画面和你不一样,或者因为你们的境界不同。但是,不管你能看到哪幅画,你们看到的也都只是事物的某一角,不一定是全貌。盲人摸象不仅仅是一则寓言,我们每个人都是在盲人摸象。

一切意见都是偏见,那“攻乎异端”实在是没有意义。傅佩荣先生提出的:以切磋代替批判是很好的方法,通过切磋,眼界交换,不同意见进行相融。一个真正有智慧的人,很少与别人争论与较劲。

5、都市隐居人 对《论语》为政篇第十六则的理解

子曰:“攻乎異端,斯害也已。”

这段话历史上又有两种完全不同的解释。

一种是“攻击异端邪说,那些是有害的。”用这种解释的往往是朱熹这样的理学家,他们心目中已经有了事实上要对付的“异端邪说”,比如道家、佛家,还有先秦的杨朱、墨家等理论。在这个言论自由的年代,(当然,孔子时代言论也是自由的),这种解释方法显然不适用。

另一种解释,因为儒家是讲究“中庸”的,怎么才能达到“中”呢?就需要同时了解两个极端的思想、理论,并从中找出不偏不倚的“中”来。所以这句话的解释就是“研究不同的各种极端理论,这样就可以避免极端理论的害处了。”

比较过各种专家,我发现真正学院派搞研究的专家,或者做实事的专家发表观点时大多语气平和,更加“中庸”;而现在某些在媒体上经常发表言论的专家,也许是为了吸引眼球提高收视率的关系吧,往往喜欢把问题说得很严重,语气很激烈。当然,激烈的语气下面也包含了不少有价值的东西,指出了许多确实需要改正的问题,如果你对他们的意见置之不理,甚至故意跟他们挑战,那么你就会成为“反面教材”;但如果你完全信任他们,会发觉这些专家指出的问题往往缺乏可操作性。

所以,君子的难处在于,所有极端的、偏激的意见你都需要接受,并通过分析,找到你所需要的,可执行的“中”道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