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浅谈个人认为思想认识的七个层面

 高开低走渣渣渣 2023-02-02 发布于河北

       同起源天启宗教的伊斯兰教、犹太教和基督教都有造物主七天创世的理念;古埃及文化里,七代表灵性与物质的结合,是吉利的数字;我国《易经》称七是宇宙循环之数,在祭祀中多以七天为单位以及对北斗七星多有崇拜;佛经中主张万物由七种本源生成。数字七在各色文化中都不乏有一定的地位与神秘性,它好像真的蕴含着宇宙万物的道理。我在思考是否可以把我们的思想分成不同层级的时候,最终也恰好用到了“七”这个数字,凑巧而奇妙。

图片

       在我看来,当我们认识事物的时候,总是具备自己的出发点及角度的。当我们把自己的思想置于某一种认识方法下的时候才能产生我们对事物具体的认识。经过我的思考,我们的思想角度,或者是思想层面似乎是可以分成以下七个层面来谈的。当然在这里需要提前声明的是,以下论述中的所有用词都不包含褒义或贬义,一切都是为了让读者更好明白我的意思而服务。

       认识的第一个层面,应当是欲望。在这个层面上认识事物的人,往往会对香烟、酒精、肉体、游戏以及其他一切会制造快感却并没有什么实质性收获,甚至会造成某些伤害的事物产生浓厚的兴趣。这些代表欲望的行为并非全部产生于人的本能,而对于欲望的上瘾机制却完全来自于人体对多巴胺的强烈向往。如果将这一层面置于异性(或某些同性)的两性关系的境况中时,应当就是那发泄肉欲的性行为。这一层面的特点是我们都会被其下所属的事物吸引而完全不受理智的控制,同时呢又极易受到批判。当我们以欲望的层面出发去认识事物时,我们的行为是直接与人类作为一种动物的身份联系起来的。如若陷入了对这一层的执念,我们会被欲望绑架而产生依赖性,从而使我们的灵魂永远失去了他的独立。

图片

       认识的第二个层面是生活。套用上段关于两性关系的比喻,这里我们可以说其代表着目的为传宗接代的性。这一层面中我们有一定的理智,从而具备了一定的功利性。具体的体现就是我们对“前途”、“家庭”、“财富”这些字眼有着浓厚的兴趣。当我们以这样的层面去认识事物时,我们对那些“贴近生活”的内容显得尤为关注,拿现在来看,主要就是网络上那些或产自与中年朋友、或产自于文艺青年的对于生活的总结或哀叹。但因为这一层面的功利性,我们终究在这一层面的认识中无法逃离“自私”的这个圈。我们置身于这一层面的关注时无外乎是为了在社会中生存。但是如若陷入了对这一层面的执念,我们就会成为所谓的“财奴”,在穷困时悲痛欲绝,在富裕时不知满足。

图片

       认识的第三个层面我想应该是社会。这里的社会指的是我们作为个体联系起来之后的群体。同样的,如上段一样用两性关系来比喻的话,这里就就走到了浪漫爱情的这一步。当我们在这个层面认识周遭时,我们开始有了一定的所谓“自由性”、“思想性”。我们在其中更加关注社交,也就是人与人彼此之间的联系。我们会看到一定的多元性与丰富性,我们会在生存之外谈及爱好与兴趣,群体化的“潮流”应运而生。同时,我们会关注各类群体的权利,会为各类分开的群体独立的做出所谓的“发声”。在这一层面中人们也会关注一些基本的、不具备太多体系性的哲学,开始通过一些“句子”来表达自我,并热爱通过文学来观察人学。当然,如果陷入了对这一层的执念,会在心里过分的夸大社交的价值,陷入乌合之众的困境,并且容易在多元的比对中陷入单一元的自卑。

图片

       到了认识的第四个层面,我将他称为政治。当我们的认识来到这个层面时,上一层面中所有关于社会群体的认知将得到一个整理和归类。某些社会现象将归于这样的“主义”,某些社会现象又会归于那样的“主义”。在这个层面,我们不再简单的追求某一个特定群体的权利,不再单一的讨论生活某一方面的幸福,而是探索一个成体系的、全方面且能解决几乎所有问题的制度。这个层面中的讨论并非完全是来自于经验的,其中也有一定的创造性,即用理论指导着实践,以创造预期的局面。在这里,我们更期待创造更广泛的、更稳定的善,这种善起码是超越了个人层面的。当然,如果陷入执念,也很容易陷入理想化与现实性的矛盾之中,很容易产生自我怀疑。

图片

       到了第五个层面,关注点就来到了人类。到了这里,我们关注到了“人类的本然”,即我们来自何方?我们又本该去往何处?在这个层面中我们不再以任何因为历史原因形成的某种规律作为出发点,而是思考人体脱离了群体与欲望之外的使命。同时,我们又通过这种追根溯源的研究来试图评判我们对之前四个层面所做的努力是否有其自明性的意义。例如法国哲学家卢梭在《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及《社会契约论》中讨论的诸多问题,便是这个层面思维导向的具体体现。这样超越了历史经验性的思考是很难独立且很容易陷入矛盾与迷茫的,因此若是在这一层上产生执念,我们将脱离生活,脱离家庭,脱离社会,像卢梭一样,被人们批判。

图片

       第六个层面的认知,重点在于自然的规律。这里的自然不再是狭义上的地球万物,而是宇宙中一切此在的运行法则。从前,我们通过宗教哲学认识他们(注意这里说的是宗教哲学而并非世俗化的封建迷信),如今我们通过物理学研究认识他们。道哲所强调的“道法自然”、佛哲所总结的“成住坏空”,都是对这样一种规律的阐释。当然我们有些朋友很容易认为这些对规律的探索应当是一种在人类之下的名为科学的手段,然而,只有在对“自然”的不断探索之中我们才会真正体会到万物有律的魅力,体会到世界无造物主的不可思议,体会到“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在这个层面上,并没有所谓的执念可言,因为当我们与这一层面相处之时,我们就是自然,我们不再为人类所独有的执念而困扰。

图片

       第七层,也就是最后一层,我把它称之为本质,亦把它称之为虚无。这一层至今是哲学仍在讨论,科学仍在争取。如果我们的认识来到这个层面,那么基于宗教性的句子类似“空即是色,色即是空”(“色”在此句中所指的是自然中一切从在的事物),以及现在仍在研究的量子力学告诉我们的可分性与叠加态,我们不难感受到,似乎一切有为法都为梦幻泡影,似乎万物缘本就是一场虚空,似乎真的是“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我们开始怀疑我们的存在是否具有我们认为的实在性,我们开始怀疑宇宙是否又是更大的实在所创造出的虚空,我们又是否活在一个极其巨大的“楚门的世界”。这个层面的问题没有解决,也甚至无法解决,问题的答案如我们怀疑的虚空一样的虚无,一切定象也好像只能说是我们的眼与脑的能力所能达到的认识深度而已。

图片

       以上便是我的“七层论”。我们周围的人,大部分拥有其中的四层认识,且多数沉浸在前两层无法自拔。在我看来,七种层面有深浅和高低之分,然而对七种层面的探索和追求却并无高低之分。也就是说,从任何一个层面出发都无法傲慢的指责其他层面的无用。但是呢,当我们向更高层面迈进时,定能获得意想不到的豁达。这种豁达是非必要的,也不一定可以称为是有用的,因为它已经超越了可以评判必要性和功利性的层面,给了我们超越规则之外的不同的思考。

       在这些层级之间,从高层向低层降维时,会起到理性与指导的价值,而由低层向高层升维时,高层的认识便得以排解与放松。我们不能陷入对任何一层的执念,欲望也好,虚空也罢,都必将成为我们思想的一部分。我们对其中任何一个更高层的追求,都是我们为自己成为更独立,更清晰的人所做出的努力。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