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故乡的秋

 天下文学文摘报 2023-02-02 发布于山东

转眼又是一个秋天,又想起那些年故乡的秋。

故乡是一座小小的村庄,四周被一片片的玉米地包围着,你只有站在房顶上才能看到远处的山林。故乡地处半农半牧地区,很多人家除了种地还圈养一些牛羊。我家当时就养了几十只绵羊和十几头黄牛。“立秋忙打甸,处暑动刀镰”,秋天一到,村里人便开始张罗着进城购买镰刀、磨石、扇刀、敛草的铁叉子这些农具了,磨拳擦掌地准备着秋收了。

打羊草是我最拿手的活计,最应手的工具还得说是吉林詹榆生产的扇刀了。站在一望无边的草甸子上,没膝盖深的芦苇、碱草在我的丈八大扇刀所到之处迎风而断。草趟子一排挨着一排,那些晒干的羊草不时散发出幽幽的草香,草里准会躲藏着几只惊惶失措的蝈蝈、蛐蛐或者螳螂。

故乡的秋天最美。秋高气爽,蝈蝈清脆的叫声随着熟透的玉米和高粱的香气弥漫在田畴大草甸子上。村旁的雅玛河水舒缓东流,河里悠闲的鲫鱼在水草里吐着气泡,远处的村庄飘来袅袅的炊烟。不用画师动笔,眼前便是一幅色彩斑斓的田园美景了。

故乡的秋天最忙碌。村里人的日子是一家比着一家地过,生怕被别人比下去。春种秋收,让他们深知节气对于农作物的重要性。比如秋分前后一场风,村里人必须抓住有利时机,赶紧割倒已经成熟的糜谷之类的草田,否则大风不知会摇掉多少籽粒了。而大田玉米收割的时间最晚,一般要到·秋分以后才会大面积收获。想来农谚讲的“秋分不生田”就是这个道理吧。每到秋收时节,家家户户都会在村外困置的空地上用锄头或者铁锹铲除杂草,平整出一块属于自家的场院,用于晾晒和收割庄稼。村人们大部分会把地点选在不爱长草的碱土地上,因为碱土地土质不渗水,雨过天晴,地面很快就会干爽。等村人们终于选好了自家的位置,场院里便热闹起来,一家挨着一家,边干活边说笑。人们通常用牛马车把玉米或者豆秧运回家,沿途难免会掉下些豆荚或者成穗的玉米,上了年纪的老人总觉得可惜,就挎着柳条筐,背着面袋子俯身弯腰,跟着一路拾捡遗落的豆荚。

从地里运回的谷穗要堆成垛,在场院里堆谷垛也是有讲究的,必须谷穗朝里根朝外,还要堆成像粮库的粮仓一样的形状,防雨、防麻雀啄食。有的人家为了防止意外,干脆在场院用豆秸搭起了窝棚整天整夜地不离人,看护着场院。于是,几家几户便在场院里过起了小日子,你借他家一把苕帚,他借你家的石滚子,邻里乡亲透着浓浓的和气和亲热。

故乡的秋天也是最公平的。单从每家每户堆放的粮食便能一眼看出谁家付出的多与少。那些好吃懒做、不务正业的人家,他们的豆秧常和杂草掺和在一起,豆荚里的豆子也是瘦小枯干,可怜巴巴的。

“打场”算得上是农家秋收的一件大事了,人手不够的人家还得求助邻居亲戚。“打场”当天,全家老老少少、大人孩子坐着驴车、马车来到场院帮忙。小毛驴戴上“蒙眼”在皮鞭子的响声中四蹄紧忙;吱扭吱扭地石滚声古老又神奇,爆裂的豆秸在石磙的碾压下咔咔脆响,饱满的豆粒铺满场院。拨簸箕声回荡在人们喜悦的笑声中。“扬场”可不是件简单的农活,不是谁的力气大就能胜任的。“扬场”人的双手得巧妙地掌握着整个过程的风速、手劲和姿势。村里老人们常说:“三分扬场,七分打漫”。丰收的喜悦在秋阳红彤彤的霞彩里飘漾开来,一辆辆马车、四轮拖拉机满载着人们一年的收获,一路欢歌,奔向远方。

在家乡的秋天,在那弯弯的田垄上,我曾与老牛、木犁播种下无数的希望。如今老牛、木犁都已不复存在,那是我初识农耕田野的一段经历,也是我融入生活的开始。再回到故乡,收割机播种机已经主宰了广袤的田野。而我,曾经的“老农民”,面对新时代机械化的田野竟成了地地道道的外行。羡慕家乡如此翻天覆地的变化,这段路是漫长艰辛的,人们享受着新天地的阳光雨露,党的惠民政策,明天的康庄大道一定会越走越宽!

作者:焦健

摘自《通辽日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