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实业家陆伯鸿的上海近代慈善机构:普慈疗养院

 黄之中 2023-02-02 发布于上海

 位于沪闵路3210号的“上海普慈疗养院旧址”由陆伯鸿等人于1935募建,是当时远东最大、设备最完善的精神科专科医院之一。医院占地约100亩,建筑面积约3万平方米,今为“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分部)”。旧址院大门面东,现存西式风格的二层旧建筑九栋和一栋原为教堂的建筑。建筑平面呈长方形,清水红砖外墙夹饰水泥拉毛条块,墙垛之间开钢窗。2014年,普慈疗养院被公布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

普慈疗养院

新普育堂规模虽大,但仍然不能满足社会上大规模弱势群体,特别是精神病患者需要,建设一座更大更专业的精神病治疗机构便摆上陆伯鸿的议程。

1933年1月,正式成为上海县治所在地后,北桥镇地区启动了经济社会大开发。在陆伯鸿的倡议下,上海天主教通过“公教进行会”向全社会公开集资,并得到了上海市政府公共租界工部局、法租界公董局以及各教会、慈善家的赞助,最终选址北桥(今沪闵公路3210号)创办普慈疗养院,1935年6月29日正式落成开业。

图片

△ 普慈疗养院总平面图


普慈疗养院始建时,仅有医师、护士各两名,药师、检验师各一名。随后分设医务部、社会服务部和医药服务部,并分男女两部。男部由卢森堡仁爱会的德籍修士负责,女部由美国玛利诺会修女(1938年底改由卢森堡方济各会修女)负责。医院占地100多亩,建屋20余幢,可容600病人。院内设教堂1座,一德籍神父常驻于此。

图片

△ 《申报》报道上海普慈疗养院即日开诊 1935年6月30日

图片

△ 《新闻报》报道上海普慈疗养院开幕 1935年6月30日

图片

△ 1935年6月29日,普慈疗养院开幕仪式(来源:网络) 

1937年抗战之初,院内曾附设伤兵医院与难民所。日军侵入北桥后,因有德籍修士与日方周旋,医院一切照常。抗战胜利后,医院曾获得联合国救济总署和中国天主教福利会的资助和津贴。解放前夕,国民党军队撤离上海时,曾对该院进行破坏,使之损失达30万美元,教堂钟楼和水塔被炸毁。

1951年,市政府接管该院后,改名上海市立精神病院。1958年,上海市精神病防治院新院区落成,门牌为宛平南路600号,普慈疗养院称为北桥分院。1984年,改称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分部。

图片

△ 普慈疗养院全景

(来源: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 Libraries)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