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尹隆河之战——逆转乾坤•为清廷续命五十年

 风吟楼 2023-02-02 发布于广东

公元1867年二月十九,湖北京山,尹隆河,好一场厮杀!

只有最勇猛的将领和他统率的军队才能在这场最惨烈的恶战中活下来,失败就意味着死亡。

尹隆河之战的意义极其重要!

此战,决定了晚清时代天下大势的走向:

如果清军胜利,则清廷将实现“同光中兴”,天下再次一统!

如果捻军胜利,则天下很可能会提早进入军阀割据,清室皇冠落地!

此战,汇集了当时中国最优秀、最勇猛的将领和最善战、最能打的三支王牌部队——捻军、淮军、湘军!

此战,最终为清廷续命五十年!

京山,地处湖北中部,为江汉平原的核心,往西可以进入巴蜀之地,往东则通往中原,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

在公元1867年,同治六年的早春时节,小小的京山成为了中外各国、朝堂上下目光聚集的焦点!

而这一切,都要从四年前说起。

一、蒙古骑兵的末日

1864年七月十九日,天京陷落。洪秀全病死,太平天国覆灭。但余波未平。

一年前,太平天国风雨飘摇之际,其北方的亲密盟友“捻军”,被清军名将僧格林沁率领蒙古马队攻破大本营,两万多捻军全军覆没,首领张宗禹侥幸逃过一劫。

1864年11月,张宗禹率领的大军也在安徽黑石渡被围,血战过后,仅剩太平天国遵王赖文光和张宗禹率五千余人冒死突围而出。

此后,赖文光、张宗禹等痛定思痛,对旧捻军重新训练和整编,这支新部队既有旧捻军的血肉和骨骼,又融合了太平天国的精华与魂魄,因此被后世称为“新太平军”或者“新捻军”。

新捻军的大威力就在于它的骑兵部队!

新捻军在成立之初,便大力推行“易步为骑”的战术,同时广泛搜罗马匹、驴骡等畜力,在关中回民军的大力支援和历次作战缴获的积累下,新捻军逐渐有了一支数量庞大的骑兵部队。

新捻军的骑兵领袖任化邦,号称“项羽在世”,当世第一骑兵猛将,他把骑兵战术发挥到了极致——两人一骑、一人两骑,马上放枪等战术炉火纯青!

自此之后,捻军骑士在中国北方广袤的原野之上纵横驰骋,所向无敌!

清政府苦不堪言,只能再次祭出号称“北方长城”的最终武器——科尔沁亲王僧格林沁。

此前,僧格林沁曾率蒙古马队击败太平天国最精锐的北伐军——全部由来自广西的“老兄弟”组成,之后又击败捻军领袖张乐行率领的十万大军,可说是清廷满蒙八旗中最后的猛将。

可是,这一次,科尔沁亲王失之于大意。

1865年5月,僧格林沁率领七千名久战疲弊的蒙古马队,不听恭亲王奕忻的谆谆告诫,连续七昼夜急行军,结果掉入了赖文光、任化邦的口袋之中!

新捻军在山东高楼寨伏下重重精兵,一举歼灭已如强弩之末的蒙古马队,僧格林沁本人身受重伤,被小兵张皮绠一刀结束性命。

消息传到北京,两宫太后和恭王、军机大臣大吃一惊!

高楼寨之战,僧格林沁刚愎自用,兵败身死。

僧格林沁之死,意味着清廷中的满蒙亲贵势力彻底退出了国内的战争舞台;

意味着清廷最后的依仗——蒙古骑兵已经是昨日黄花。

不得已之下,清廷再次启用湘淮军将领来收拾残局。

二、中兴名臣败绩

首先上场的是“中兴四大名臣”之首的曾国藩。

可是,此时的曾国藩和湘军集团早已非复当年之勇。

曾国藩出任钦差时,手中仅有未被裁撤的湘军刘松山部八千人,以及李鸿章淮军“铭”“盛”“鼎”“树”四营约2万余人,加之后期东拼西凑的兵弁,不过区区六万之众。

直属的湘军人数捉襟见肘,不是自己人的淮军又难以驾驭,曾国藩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而捻军骑兵飘忽不定、时东时西、忽南忽北,又让习惯了“结硬寨、打呆仗”的曾国藩很不适应。

在曾国藩“以有定之兵,制无定之寇”这种守株待兔式的围剿之下,捻军不但没有销声匿迹,反而一路发展壮大。

尽管曾国藩先后采用了“重点防务、坚壁清野、画河圈围”的对策,但最终全部失败。

他只能上书辞职,黯然离场。

三、晚清重臣登场

接下来出场的是大名鼎鼎的李鸿章。

在1860年代至甲午战争之前,整个中国最强大的军事集团非李鸿章的淮军莫属!

这其中,最为关键的因素是淮军大规模装备了洋枪、洋炮。

晚清洋务运动的主要领导者之一的薛福成认为:李鸿章的淮军能够迅速收复被太平军占领的江苏地区,主要就是因为淮军的武器先进!

而李鸿章自己也说过,“敝军枪炮最多而精,……是以所向披靡。若枪炮不能多放,则亦不甚得力。”

在成功镇压太平天国后,淮军的武器装备更上一层楼!

随着全军扩展至一百数十营,淮军总人数达到了七万有余,在短短的三年时间内迅速成为晚清时代武器最先进、战力最为强大的军事集团。

此时,曾国藩已经被迫辞职,李鸿章面对的是相当复杂的“剿捻局面”。

为迅速发展壮大,公元1866年十月,捻军领袖赖文光将新捻军一分为二:

由张宗禹率部分人马西进陕甘,联络当地农民起义军,是为西捻军;

而赖文光、任化邦等则继续在中原与清军作战,史称东捻军。

捻军四处流动,行踪飘忽,专挑清军薄弱环节下手,“越剿越多、越打越强”,这就是李鸿章面对的情况。

李鸿章苦思良久,决定采取“三面合围”之策,力图将捻军“蹙之于山深水复之处,然后合各省之军力,三面围困而歼灭之”。

为此,李鸿章动用了湘淮军系统的王牌力量——刘铭传、张树珊、郭松林。

刘铭传、张树珊部皆为淮军百战精锐,全部装备洋枪洋炮;

而郭松林部则为湘军精锐,曾在剿灭太平天国起义中立下赫赫战功,精悍善战!

李鸿章自以为兵力强大、战法得当,满拟一战而竟全功!

结果却被捻军强大战力打回原形!

1867年1月,捻军声东击西——作势佯攻武昌,在吸引南路淮军注意力后,迅速回师湖北西部,将驻防于此的湖北提督郭松林部八营湘军全部歼灭!

同月下旬,捻军又用诈败套路,将淮军悍将张树珊引诱至远离大部队的偏僻处伏击,张树珊当场阵亡,所部六营淮军尽灭!

淮军又如何?洋枪洋炮又如何?!

事实已经证明,在捻军强大骑兵部队和突然袭击式的战法面前,全部不堪一击!

时人记载:“十二月辛卯,松军统领提督郭松林被围于沙冈集,受伤突走,其众大溃。丙午,树军统领总兵张树珊战死于杨家河。”

“是时贼骑数万,云翔风驰,劲疾剽悍,常绕出官军后路以辂之。官军畏其锋,罔敢与遌,鲜不挫者!”

消息传开,天下震动!

短短一年多时间,新捻军连续击败满蒙精锐僧格林沁部、湘军虎将郭松林部、淮军王牌张树珊部!

天下大势风云变幻!中原局面危如累卵!

谁能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于将倾?!

捻军进兵路线图

四、尹隆河·王牌云集之地

战略形势对捻军极其有利,如果把握得当,很可能“再复天国声威”!

此时,赖文光和任化邦的战略计划是:

趁着湘淮军连续失败之际,一鼓作气,突破湖北清军防线,往西攻入重庆、四川,建立根据地,摆脱流动作战的窘境,再建天国洪业!

不得不说,赖文光的战略眼光极其刁钻,如果他们果真能够实现这一战略构想,那么,一旦当时的西北乱局与其相结合——整个中国将有可能一分为二——东边是清廷、西边是天国!

天下大势的走向扑朔迷离!

此时,对新捻军凶猛攻势感到异常震惊的清廷,也以无比重视的态度认真审视着湖北战场,不惜从全国各地调集精锐部队,下达死命令,一定要把捻军消灭在此!

真正的清军精锐正在从千里之外火速赶来:

奉旨:

淮军刘铭传部由河南向鄂中衔枚疾进;

湘军鲍超部由襄樊火速南下!

一场王牌对王牌的恶战即将开始!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淮军刘铭传部。

刘铭传,安徽合肥人,脸上有麻点,人称“刘麻子”,作战极其勇猛,曾在平定太平天国中大战四方!

无锡之战,率淮军俘太平军黄子隆以下两万余人;

常州之战,率军疯狂进攻,以少胜多,攻克太平军“寸土必争”的常州城;

1863年,率军击毙太平军悍将堵王黄文金。

1865—1866年,先后于黄陂、潍县、寿光等地多次击败捻军。

被清廷“赏赐头品顶戴”。

刘铭传

最关键的是,刘铭传的部队洋枪洋炮极多!

其麾下的“铭字营”,在李鸿章集团强大财力的支持下,全部列装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英国恩菲尔德P1853式步枪和法国的米涅步枪。

营中还有直属炮队,可谓装备精良、兵强马壮!

其次,让我们再来看看另一路清军统帅、晚清第一悍将——鲍超!

咸丰七年(1857)的一个深夜,江西九江城对岸小池口,一个浑身是血的将领被抬入湘军大营。

众人检查完伤者的情况,都不禁倒吸一口凉气。

此人的左臂和右腿分别有两处巨大的伤口,深可见骨,干涸的鲜血凝固在破裂的衣衫上,已经呈紫黑色。

但最严重的致命伤还是在头部,此人脑门偏右位置,赫然有一个深可容指的大洞,鲜血横流并伴着少许白色的液体——子弹击破头骨,导致脑浆外溢。

水师总兵杨载福惊闻部下受伤,匆忙赶到军营,饶是这位湘军悍将久经沙场,早已看透生死,但乍见此等惨状,也不禁痛哭失声。

左臂开放性骨折,右腿贯穿伤,颅脑为枪弹破裂,谁都清楚,在当时的战场环境和医疗条件之下,几乎没有生还的可能。

但三天之后,经过军医救治,取出颅内铅子,此人竟然奇迹复苏,痊愈后不到二月,很快又再次投入战场,大杀四方!

这段超出医学范畴和人体承受极限的记载,见于《清史稿》和《霆军纪略》。

言之凿凿,绝非杜撰,而伤者就是晚清第一悍将——鲍超。

鲍超,字春霆,重庆奉节人,家境贫寒。

“年十七入行伍”,悍不畏死、勇猛无敌!经常率领少数兵力跟十倍之敌正面硬刚!

他本人有一句著名的战场格言:“命当生,虽冒矢石仍生;命当死,虽退缩不前仍死”!

鲍超字春霆,所部称之为“霆军”。

在当时,鲍超与多隆阿并称为“多龙鲍虎”,为湘军中最善战的两位带头大哥!

1855年湘军复夺湖北金口之战,鲍超“右肋受炮子,筋骨内陷,昏晕三时,呕血数斗”。

1857年意生寺之战、挂车河之战、二郎河之战,鲍超始终亲临前线,指挥霆军以少胜多,击败太平军第一猛将陈玉成。

1859年十二月小池驿之战,鲍超仅率3000霆军硬抗太平军五万精锐部队长达半个多月的四面围攻!最终反攻破敌!天下震惊!

鲍超一生经历大小战斗500余次,身负轻重伤108处!

曾国藩曾言道,“左宗棠之楚军、李鸿章之淮军,以及自己所辖的湘军各部,均不及鲍超之霆军”!

公元1867年1月,湖北京山,尹隆河畔。清捻双方精锐云集。

清军方面,鲍超“霆军”、刘铭传“铭军”悉数上阵,悍将如云。

“捻军”方面,遵王赖文光、鲁王任化邦、魏王李蕴泰、首王范汝增全部到场,号称十万之众,内有精锐铁骑数万!

二月的春季,空中乌云密布,雷声翻滚!

一场恶战如同狂风起于青萍之末,已是山雨欲来风满楼!

五、冒进·淮军王牌的末路

1867年2月18日,淮军铭字二十营约一万一千人进驻京山下洋港,湘军霆字三十二营共一万六千人进驻臼口镇。

本来,刘铭传跟鲍超事先已经约好,在第二天,也就是2月19日,辰时,从尹隆河两侧同时发起进攻,与捻军决一死战!

铭字营与霆军分进合击,发动向心攻势!

之所以如此,一方面是要集中兵力打歼灭战;

另一方面,是因为淮军的洋枪洋炮数量远胜霆军,而霆军的肉搏能力则冠绝当时。

双方正是取长补短、互有所长!

这本是一个无懈可击的计划。

但是,计划是死的,人是活的!

为离间刘、鲍两人,赖文光在战前故意传话给刘铭传,嘲笑其能力不如鲍超,还是识时务的比较好,在霆军庇佑之下方为正途——

“鲍妖勇略,非汝所及,汝何不与鲍妖合,至明日辰刻同来战,顾以孤军驻下洋港,宁非送死?!”

刘铭传闻言大怒!是可忍,孰不可忍!

笑话!我淮军主力、堂堂之师,曾灭太平天国诸王,枪炮犀利,无往不胜!

你赖文光和任化邦的捻军算个屁!

于是,刘铭传一怒之下擅自改变了进军计划,他决定提前行动,而且是单独行动!

第二天,19日,卯时,刘铭传率领铭字营提前一个时辰进入了尹隆河战场!

一脚踏进了捻军精心布置的圈套!

刘铭传擅自提前发起进攻

一开始,刘铭传以十五营先行,留五营负责殿后,保护辎重。

他满心欢喜、满面春风,捻军?无非脚下枯骨而已!

岂料,他刚一渡河,便有千余捻军骑兵如同一阵风一般直扑铭军后方的辎重部队!

他们挥舞着弓箭和火枪,从四面八方不停地骚扰铭军的后勤补给线。

没有后勤,还打个屁?!

刘铭传大惊失色,此时,他第一次有点后悔自己的决定,可是已经来不及了。

无奈之下,他只能从前队中抽调三营人马去保护后方。

这样,他已经不知不觉被捻军牵着鼻子走,他留在前线的兵力越来越少!

他的阵型已经被拉扯成了一条脆弱的长线!

此时,刘铭传手头已经仅剩不到一万人,但他却仍心存侥幸——我有洋枪洋炮我怕谁?!

事不宜迟,不可等到鲍超来了再发起进攻,那样颜面何存?

他督率前军十二营兵马,兵分三路向捻军发起冲锋!

“捻军”立即分三路迎战:荆王牛宏升在西线,鲁王任化邦在东线,遵王赖文光在中路指挥全局。

东线,只见号称“项羽在世”的任化邦指挥捻军精锐骑兵从四个方向同时冲击铭军阵型,铭军还没完全列成散兵阵列,就被捻军冲垮!

恩菲尔德和米涅步枪在乱军之中,失去了它们的大威力——阵型展不开的铭军就是待宰的羔羊!

东线的捻军骑兵疯狂砍杀淮军,一时之间尸横遍野!

他们轻易击溃了当面之敌,紧接着顺势向刘铭传亲自坐镇的铭军中路发起骑兵冲击!

刘铭传兵力本已所剩不多,任化邦的突然袭击瞬间将他的亲军拦腰斩断!

刘铭传大惊失色!生死已在呼吸之间!

他正想结阵自卫、作困兽之斗,岂料捻军只是虚晃一枪——赖文光、任化邦转瞬之间又指挥骑兵风驰电掣一般冲向西线铭军唐殿魁部!

这是一个极其高明的战术选择,也是本场战役的胜负手!

因为,只要再击败唐殿魁部,就意味着刘铭传军的东西两翼全部被击垮,刘铭传的中路大营就会失去最后的屏障!

到时候,刘铭传就算是个神仙,也已经在劫难逃!就如同一块砧板上的肥肉!

捻军骑士嚎叫着、呐喊着分成数十路纵队,像用鞭子抽陀螺一样,一拨接一拨、一路接一路的向着淮军唐殿魁部发起毫不停歇的连续冲锋!

捻军火枪组成的火网和长矛阵瞬间淹没了兵力处于绝对劣势的铭军唐殿魁部!

短短半个时辰不到,唐殿魁部被全歼!

唐殿魁身中数十刀,当场阵亡!

麾下总兵田履安、副将胡衡章、吴维章、刘朝珣等全部战死!

此时,刘铭传的前后左右都是敌人,已是插翅难飞!

战斗进入了最后的肉搏战阶段!

刘铭传卫队装备的洋枪火炮已经没有用武之地,他的亲兵虽然悍勇,但经过长达一个多时辰残酷的白刃战之后,已经伤亡殆尽,他的身边仅剩二百余人。

二月十九日,辰时。

尹隆河畔,一幅吊诡的画面正在上演。

只见盖世名将刘铭传和他的左右护卫、一众幕僚全部免冠脱靴,垂头丧气的坐在河岸边的平地上,只求速死。

周围的厮杀声越来越近,号称“项羽在世”的骑兵统帅任化邦正在指挥捻军精骑四处冲杀,铭军已是兵败如山倒……

刘铭传绝望的抬起头看了一眼,自知无幸,闭上了双眼……

六、死战·力挽狂澜

史载:“刘铭传与幕僚、营官均脱去顶戴官服,席地而坐,待死。围坐官兵不过百余人耳。”(薛福成《庸庵笔记》)。

就在这万分绝望的至暗时刻,鲍超到了!霆军到了!

只见东方尘头大起,鲍超率领一万六千霆军如约而至!

“霆军”的旗帜在朝阳之下随风飘扬!刘铭传和他的手下一下子全都站了起来,吃惊的望着这不可思议的一幕!

但是,捻军首领赖文光、任化邦等岂能放弃唾手可得的巨大胜利,全部都放声高喊:“今日斩刘捉鲍,长驱西上,一路入川,据巴蜀之利,洪天王事不足为也。”

捻军士气大振,精锐骑兵纷纷调转马头,携大胜之威,杀气腾腾地冲向霆军!势不可挡!

伴随着尘土飞扬、炮声隆隆、枪林弹雨、白刃交加,一场令天地为之变色的恶战开始!

事实证明,捻军太不了解鲍超了!

霆军跟淮军最大的不同之处就在于,虽然他们的装备远不如淮军,但是,他们最不畏惧、最擅长的就是贴身肉搏、白刃刺杀!

为贯彻作战命令,鲍超制定了极为严酷的军法——

霆军队长每次作战时必须站在一队人的前面,如果遇到有退缩的兵勇立刻斩杀;

哨官则站在百人之后手执大刀巡视,遇到有退缩的小队,立刻杀掉该队队长;

营官率亲兵在所部各哨之后,看见哪一哨临战退缩,立刻杀掉该队哨官;

分统督率所部各营,遇到哪个营退缩,立刻杀掉该营营官;

主帅率亲兵营居中,根据军情进行指挥,如遇到某军退缩,立刻杀掉其分统!

这就是霆军督阵之法!而且绝不姑息!

所以,霆军一旦发起进攻,就决不后退,不死不休!

一到了战场之上,竟如虎狼之师!无人可挡!

此时此刻,如同猛虎斗群狼,岂肯轻易罢手!

面对捻军的精锐骑兵战术,知己知彼的鲍超早就严阵以待,立即以“大一字阵”和“进步连环法”迎击!

什么是“大一字阵”?

“大一字阵”又称“两层一字阵”。

它是鲍超的发明——因为霆军肉搏强悍,但火枪不多。

所以,鲍超把火枪、火炮和刀矛手按照一定的间隔分层布置,形成强大的远近程交叉火力点。

再配合霆军训练有素的“进步连环法”:一人进,其余人等依次快速前进;一人退,其余人等依次快速撤退,决不允许打乱阵型,否则当场格杀!

此时,捻军骑兵一路杀来,霆军临危不惧!

双方鏖战良久,由早晨至黄昏,尹隆河畔,尸骸遍野,血肉横飞。

霆军战士全部杀红了眼,在严酷的军纪和鲍超本人身先士卒的激励之下,一个个杀气冲天!

捻军骑兵的凶猛冲锋如同惊涛骇浪,而霆军的阵型就像岩石一般不曾动摇分毫!

长达十多个小时的恶战,捻军不但没有冲垮霆军,反而后路为霆军截断,左右两翼又受到霆军夹攻!

史载:霆军“势如风雨,张两翼以蹴贼。呼声震十余里,终大破之”!

最终,捻军阵势全乱,转胜为败,全军溃逃,一万余人阵亡,八千余人被俘!

霆军逆转乾坤,创造奇迹!

尹隆河畔,一片尸山血海!

事后,据霆军的奏报称:“摧毁杨家锋船埠及尹隆河贼馆数百处,生擒老贼八千有奇,斩杀贼万余,夺获骡马五千多匹”!

经此一战,新捻军的精锐力量损失殆尽!

七、尾声·乱世的终结

尹隆河之战,捻军先胜后败,元气大伤!

赖文光、任化邦等只身逃出,妻子被俘!

捻军的战略构想——自湖北入川,建立根据地的计划彻底破灭。

清军方面,刘铭传违背战前布置,轻敌冒进,险些全军覆没!

而鲍超如约而至,霆军再次塑造不败金身!

面对优势敌人和临败之局,鲍超临危不惧,指挥霆军以少胜多,以步破骑,一举歼灭捻军主力,逆转乾坤!堪称奇迹!

正如后世的史家所言:“尹隆河之役确为剿捻军兴十五年以来,清方最大的一次军事胜利,当无疑问。”

客观地说,正是因为此战的胜利,为清廷彻底平定捻军、陕甘民乱和之后的左宗棠收复新疆奠定了坚固的军事基础,否则兵连祸结,不知何时方休?

如果清军失败,那整个中国可能会提早陷入军阀割据、民不聊生,甚至被列强肢解的命运。

整个西北、西南、中原地区都有可能陷入长时间的分裂和割据。

这真是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

不夸张的说,尹隆河之战的胜利,为清廷的统治续命五十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