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千年黄梅】夏日新:古寻阳杂考

 曹锦军围炉 2023-02-03 发布于湖北

投稿邮箱

           文帝十六年时寻阳县不属庐江国

     《汉书·地理志上》载:“庐江郡,故淮南,文帝十六年别为国。……县十二。”寻阳为十二县之一,由此,人常误以为寻阳县为文帝十六年(前164年)随庐江国而立。汉初封英布为淮南王,至高祖十一年(前196年),英布反,刘邦乃封其少子刘长为淮南王,王英布故地。至文帝七年,淮南王刘长因罪废,原淮南国所辖九江、庐江、衡山、豫章四郡收归汉朝廷直辖。文帝十六年,又以原淮南国地三分为淮南、衡山、庐江三国,以刘长三子刘安、刘勃、刘赐为王。庐江国以庐江得名,《汉书·地理志上》庐江郡条载:“庐江出陵阳东南,北入江。”陵阳在今安徽青阳县境内,庐江今名青弋江,发源于黄山北麓,沿途汇诸支水,至芜湖向北注入长江,即庐江国封地在长江以南,与江北之寻阳县无涉。胡三省也在《资治通鉴》汉文帝前十六年“阳周侯赐为庐江王”下注谓:“庐江王,都江南。”景帝三年(前154年),吴楚七国乱,遣使者与淮南、衡山、庐江三国交通,淮南相守城为汉,庐江王虽不与吴相应,但与越人私相往来,唯衡山王坚守无二心,故《史记·淮南王传》谓:“孝景四年(前153),吴楚已破……徙衡山王王济北,所以褒之……庐江王边越,数使使相交,故徙为衡山王,王江北。”这也就是说,原来庐江王刘赐封地在江南,至由庐江王徙为衡山王后,封地才由江南迁到江北,而寻阳正属衡山国。《史记·淮南王传》载:“(元狩元年,淮南王欲谋反,其臣伍被为其献计)南收衡山以击庐江,有寻阳之船,守下雉之城,结九江之浦,绝豫章之口,强弩临江而守,以禁南郡之下,东收江都、会稽,南通劲越,屈强江淮间,犹可得延岁月之寿。”也就是说刘赐自庐江王改封衡山王后,寻阳才在其封地之内。同年,刘赐也以谋反事泄自杀,乃废衡山国为郡。至武帝元狩二年(前121),撤销位于长江以南的庐江郡,将原庐江郡属县分属鄣郡(改名丹扬)和豫章郡,另在长江以北割衡山郡东部与九江郡南部新设庐江郡,原衡山郡寻阳县遂改属庐江郡,此距文帝十六年封庐江国已过去了四十多年,(参见周振鹤《西汉政区地理》第四章)。一说景帝四年刘赐改封衡山王时,将衡山国一分为二,东部封衡山国,西部则将江南庐江郡北迁,置为庐江郡,直属汉朝廷。(见但昌武《“七国之乱”后吴、淮南二地政区的调整》,载《历史地理研究》2022年第二期)但无论如何,寻阳则是在废除衡山国后划属庐江郡的。

          古寻阳县治地望

     《汉书·地理志》庐江郡寻阳县条下,王先谦《补注》引谓:“阎若璩曰:汉寻阳县在大江北,今黄州府蕲州东浔水城是,东晋成帝移于江南,今九江府德化县西十五里是。杜佑云:温峤所移也。”但寻阳到底在蕲州东什么地方,并无清楚记载,乾隆《黄梅县志》就谓,其地今已不可考,好在《水经注》对寻阳城方位也提供了线索。杨守敬、熊会贞《水经注疏》卷三十五《江水注》:“(江水)又东,左得青林口(守敬按:《黄州府志》青林口即武穴镇,在今广济县南七十里)水出庐江郡之东陵乡,江夏有西陵县,故是言东也。《尚书》云:江水过九江至于东陵者也。西南流,水积为湖,湖西有青林山……故谓之青林湖。……湖水西流,谓之青林水,又西南,历寻阳(守敬按:前汉寻阳县属庐江郡,后汉因,吴属蕲春郡,晋太康元年属武昌郡,二年,仍属庐江郡。永兴元年为寻阳郡治。东晋郡徙,义熙八年县废。在今蕲州东),分为二水,一水东流,通大雷。一水西南流,注入江。《经》所谓利水也,右对马头岸,自富口迄此五十余里,岸阻江山。”据杨守敬,寻阳县设置于西汉,至东晋义熙八年(412年)被废为止,一直在江北。期间永兴二年(305年)设立寻阳郡时,还成为郡治,至温峤时,移郡治于江南柴桑,此寻阳地名南迁之始,至义熙八年寻阳县废,则江北已无寻阳。青林湖,今名武山湖,光绪《黄州府志》卷七堤防曾收有清初广济人吴熊《青林堤记》谓:“《水经注》云湖西有青林山,即今所称程家林也。程为邑著姓,祖墓胪青林山巅,往来者易以今名,不复知青林山名矣。山下有青林湖,湖之广可二十里许,湖之中有小山,可二里许,乡人遇寇警辄避于其上,因名武山。后复以山名湖,称武山湖,不复知青林湖名矣。春涨暴涌,舸舰舳舻由青林口迳道观山樊哙城下,汇万丈、连城,直达黄梅大洋、太白诸湖,抵于下寻。故《经》云,'又西南历寻阳,分为二水,一水东通,一水西南流注入江。’此魏晋间青林口之水道也。”是青林湖即今武山湖,魏晋间其水可由青林口通达长江,又可经寻阳向东通往黄梅、下寻,舸舰舳舻并可航行。也就是说,寻阳距武山湖不远。

    寻阳在武山湖周边,还有史料可以证明。《读史方舆纪要》卷七十六湖广二蕲州浔水城条载:“在州东,《浔阳记》谓之兰池城,古寻阳也。后汉建安十四年(209年),孙权以吕蒙领寻阳令,又吴建兴二年(253年)诸葛恪图起田于寻阳是也。晋建兴初,湘州贼杜弢攻荆州刺史周顗于浔水城,陶侃在武昌,使将军朱伺救之。弢退保冷口,旋攻武昌,败归长沙。胡氏曰:浔水城在蕲春界,冷口或为铜零口。《水经注》:江水自蕲春故城南,又东得铜零口。东晋后城废。”杜弢攻浔水城,不得而退保冷口,杨守敬谓冷口在今蕲州南,可见浔水城距今蕲州不远。蕲州距武穴不到四十公里,今武穴城区至武山湖七公里,如浔水城在武山湖周边,则冷口距浔水城约五十公里左右。

    今武山湖周边汉代城址有樊哙城,汉代墓群有王家垴墓群,周家墩墓群、文家山墓群、廖奇塆墓群、韩家湾墓群、九龙桥墓群、陈家山墓群、魏家湾墓群,其中王家垴墓群占地面积约2.5万平方米,曾暴露出多座券顶砖室墓,地表散布有几何纹墓砖,采集到陶罐及铜剑、镜、五铢钱等。廖奇湾墓群、魏家湾墓群占地面积也都在一万平方米以上,暴露有多座券顶砖室墓,地表散布着几何纹墓砖,采集到陶罐、壶、铜剑、五铢钱等,说明汉代这地区曾长期有过较大的居民点。樊哙城为西汉时期城址,民间相传为汉高祖刘邦命樊哙征九江王英布筑此屯兵,一说是英布所筑,为英布王城和王府遗址。经考古发掘,城基面积约7.5万平方米,文化层厚有一米左右,有城墙、城门、台基遗迹,出土的遗物有铜剑、铜镜,陶罐、钵以及筒瓦、板瓦残片等。樊哙城东北约5公里处另有一汉代遗留下的女儿城遗址,相传为樊哙女儿所筑,面积约5万平方米,城北垣外有50米宽护城河遗迹。英布自起兵造反到兵败,不过三四个月,且战场主要在江淮间今安徽境内;英布为九江王和淮南王时都城在六(今安徽六安),故樊哙筑城及英布王城说皆不可信,当为民间传说。

    寻阳得名源于在寻水之阳,那流经寻阳之二条水中,哪条是寻水呢?《资治通鉴》愍帝建兴元年载:“周顗屯浔水城,(胡三省注:《庐山记》曰:寻阳县,在大江之北,寻水之阳。浔水城,无乃古之寻阳城乎!)为杜弢所困;陶侃使明威将军朱伺救之,弢退保冷口。侃曰:'弢必步向武昌。’乃自径道还郡以待之,弢果来攻。侃使朱伺逆击,大破之,弢遁归长沙。周顗出浔水投王敦于豫章,敦留之。”如胡三省所言,周顗所屯浔水城,也即古寻阳城,而《水经注》载青林水自寻阳分为二水,一水西南注入江,即由青林口入江,即《经》所谓利水。当地人谓利当作刊,即古刊江,由青林湖通往长江的水道,明代修长江大堤时,将其与长江隔断。今称西港,仍通过水闸与长江贯通。另一水则东出,通大雷。杜弢由西南撤退至冷口以图进攻武昌(今鄂州),而周顗脱险后出浔水投王敦于豫章,则或沿东出之水,《宋书·州郡志》江州寻阳太守条;“寻阳本县名,因水名县,水南注江。”这东出之水当即浔水,最终也向南注入长江,周顗出浔水经长江至豫章。现武山湖仍有水道经太白湖通往黄梅龙感湖等地,可达长江。

    周振鹤编著的《汉书地理志汇释》在庐江郡寻阳县条下注谓:“治今湖北武穴市东北。”其方位也指向武山湖周边,不知是否就指樊哙城?而同一套丛书中钱林书编著的《续汉书郡国志汇释》在庐江郡寻阳县条下则注谓:“寻阳县故城,在今湖北黄梅县西南。”可见学者之间关于寻阳县治地望并没有共识。拙文也只是掇拾资料,提出浅见,求教于方家。

  作者:夏日新,男,湖北黄梅人,1953年生。从事科研工作。先后出版撰写或参与撰写的各类著作11部、发表各种论文数十篇,合计百余万字。主要从事湖北地方史、中国社会史、文化史研究和国外中国史研究成果的翻译介绍。

编委会

 

曹锦军

总编

 

魏鲜红

主编

 

唐亚红

执行主编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