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阴阳五行与五运六气的关系,谈“五运六气”在中医理论中的地位

 文香阁 2023-02-03 发布于河北

过去认为,运气学说见于《素问》七篇大论,而七篇大论为唐代王冰所补入,非《黄帝内经》所原有,是一相对独立的学说,故现行中医教科书《内经选读》中,只是把运气学说以附录形式略作介绍,不作为《黄帝内经》的主要内容。

Image


但历史上运气学说曾受到相当重视,甚而有“不懂五运六气,捡遍方书何济”之训。已故著名中医学家邹云翔先生说:“不讲五运六气学说,就是不了解祖国医学。”方药中、许家松、高思华等都一再强调:“运气学说是中医学基本理论的基础和渊源。”

2002-2003年发生的SARS ,显示了疫病发生与五运六气的密切相关性 ,引起了中医界对五运六气学说的重新关注,运气学说在中医理论中的影响
和地位问题也重新凸现出来。

笔者通过研究发现,运气学说不只是在七篇大论,也不仅仅是疾病预测的问题。《黄帝内经》中到处都是五运六气,需要用五运六气来重新认识中医基础理论的许多原理。

五运六气理论的存废关系到对整个中医理论的阐述和评价。目前这种不存不废的局面已严重影响了对中医理论的继承和发展,造成现代中医理论与传统中医理论间的严重隔阂。

笔者拟就五运六气在中医理论中的影响和地位,分列阴阳五行与五运六气、六经辨证与五运六气、藏象经络与五运六气、中医各家学说与五运六气诸题做系列讨论,本文先就阴阳五行与五运六气的关系略陈管见。

1、“六气”说是中医阴阳学说的精髓
现行教科书认为,阴阳的含义很朴素,“是指日光的向背”,是对日月、男女、水火等概念的哲学抽象;五行则是“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运动”。

日光的向背,日月、男女、水火的相对性和自然界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是尽人皆知的生活常识。为什么其他国家和民族没有出现阴阳五行学说? 可见仅据“日光的向背”和日月、男女、水火的相对性,不足以形成阴阳学说;仅仅是“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运动”也产生不了五行学说。

著名天文学专家陈久金教授认为,阴阳原本是天文历法上的概念。中国古人由察日影和昼夜的短长,感受自然气息的变化而产生阴阳的概念。

冬至白天最短,夜晚最长,日影也最长。随后白天不断增长,到夏至白天最长,日影最短。通过观察日影并结合自然气息的变化,容易得出冬至阴极而一阳生,夏至阳极而一阴生,冬至到夏至的上半年为阳,夏至到冬至的下半年为阴的概念。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古代天文学独创的一种太阳历系统(国外至今还只有二分、二至四个节气),产生二十四节气的基础是阴阳六分系统和八分系统的结合,二十四是六和八的最小公倍数。

阴阳的六分系统就是三阴三阳,三阴三阳说是中医阴阳学说的一大特色。中医学对三阴三阳的论述,始见于《素问·阴阳离合论》,说明三阴三阳表述的是阴阳离合的六种状态。《史记·历书》说:“以至子日当冬至,阴阳离合之道行焉。”可见三阴三阳的划分以一年中阴阳气的盛衰变化为依据,这正是五运六气中的六气学说。

《素问·阴阳离合论》:“圣人南面而立,前曰广明,后曰太冲,太冲之地,名曰少阴,少阴之上,名曰太阳?广明之下,名曰太阴,太阴之前,名曰阳明?厥阴之表,名曰少阳。是故三阳之离合也,太阳为开,阳明为阖,少阳为枢?三阴之离合也,太阴为开,厥阴为阖,少阴为枢。”

Image

                                                    图1 三阴三阳开阖枢图

Image

                                                   图2 三阴三阳太极时相图

上述两图表达了“六气”的时空方位,也可以认为是中医阴阳学说的基本图式。中医学中阴阳的许多概念,可以从上述图式中得到体现。“六气”思想
是形成中医阴阳学说的重要源头。

例如三阳之开、阖、枢,为什么太阳为开,少阳为枢,阳明为阖?从上面图式中可以看到,太阳在东北方,冬至过后,正是阳气渐开之时,故为阳之“开”;阳明在西北方,阳气渐收,藏合于阴,故为阳之“阖”;少阳在东南方,夏至太阳回归,阴阳转枢于此,故为阳之“枢”。三阴之开、阖、枢同理:太阴在西南,夏至以后,阴气渐长,故为阴之“开”;厥阴居东向南,阴气渐消,并合于阳,故为阴之“阖”;少阴在正北方,冬至阴极而一阳生,故为阴之“枢”。

三阴三阳的开、阖、枢是个非常重要的概念,是人体阴阳之气升降出入的主要依据,关系到中医基础理论的方方面面。王冰对《阴阳离合论》的注文云:“离,谓别离应用;合,谓配合于阴。别离则正位于三阳,配合则表里而为藏府矣。开合枢者,言三阳之气多少不等,动用殊也。夫开者所以司动静之基,合者所以执禁固之权,枢者所以主动转之微。由斯殊气之用,故此三变之也。”王冰注是正确的,也非常精辟。北宋林亿等《新校正》引《九墟》“太阳为关”之文,以讹校正,徒生歧义。杨上善《太素》中的“开”也为“关”字,并以“门关“、“门扉”、“门枢”作譬喻,这是杨氏不明五运六气而产生的误释。近人多引杨氏之说,开阖枢成了无关紧要之谈《, 内经》教科书中竟对这样一段重要经文轻易地删弃不讲了。


又如《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天不足西北,故西北方阴也”,“地不满东南,故东南方阳也”一段话,据上列三阴三阳开阖枢图,天(阳)气至西北阖而不足,地(阴) 气至东南阖而不满,其义显而易见。历代医家多从天地阴阳气的盈虚为释,尚不离其宗。近人抛弃了运气学说,谓“天不足西北,地不满东南的说法,是根据祖国的地理形势”而分的,“天不足西北,因为西北方多高山峻岭;而东南方却是汪洋大海,所以称地不满东南了。”按此地理形势之说,西南青藏高原比西北更多高山峻岭,是否因古人不知道有青藏高原才误以为“天不足西北”的呢? 能不能更正为“天不足西南”呢? 显然是不能的。

同篇中的“七损八益”问题,历代医家注释不一,近年来因马王堆出土医简《天下至道谈》中列举了古代房中术的七损八益,人多以为七损八益就是房中术的专用术语,似乎这一问题已得到圆满解释,其实不然。按洛书方位,七为西方之数,八为东北方之数。从上列三阴三阳开阖枢方位图可知,七(西方)是阳气衰损之位,而八(东北) 恰为阳气生益之方,讲的还是五运六气。只有从五运六气、天人相应的角度,才能与上面黄帝的提问“法阴阳奈何”相匹配,才能把七损八益提到“能知七损八益,则二者(指阴阳)可调”的高度。至于《天下至道谈》中的论述,只是和调阴阳的七损八益思想在房中术方面的应用而已,所以不同文献(如《医心方》) 中七损八益的具体内容会有所不同。
三阴三阳与六气的配应:太阳居东北寒水之位,时序“正月太阳寅”,故配寒水;太阴居西南坤土之位,时序长夏主湿,故配湿土;阳明居西北乾金之位,时序秋燥,故配燥金;厥阴居正东风木之位,时序属春,故配风木;少阳居东南巽风生火之位,时序初夏,故配相火;少阴居太冲之地,虽正北寒水,但与正南君火子午相应,标阴而本火,故配君火。

上图中“圣人南面而立”,左东右西。天体东升西降,故“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肝相应于东方,肺相应于西方,故肝气左升,肺气右降。阳气生发于左,收藏于右,故“肝生于左,肺藏于右”,不能说成“肝藏于左,肺生于右”。心中有了上述图式,阴阳的许多概念不言自明。

六气学说也体现了三生万物的思想。离开了六气学说,阴阳就只有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了。故六气说是中医阴阳学说的精髓和特色体现。

2、五行与五运同源异名
五行概念同样来源于天文,著名科学家竺可祯先生早就提出了这一观点。
东汉郑玄注《尚书·洪范》“一曰五行”曰:“行者,言顺天行气也。”

《管子·五行第四十一》:“作立五行,以正天气。” 《史记·历书》:“黄帝考定星历,建立五行。”《素问·五运行大论》:“丹天之气经于牛女戊分,天之气经于心尾己分,苍天之气经于危室柳鬼, 素天之气经于亢氐昴毕,玄天之气经于张翼娄胃。”
五行即五运“,运”和“行”都是运动变化的意思。把一年分作五个时段,就会依次出现木、火、土、金、水五运,也就产生了五行。

春天入夜以后,北斗七星的斗柄指向东方,二十八宿的苍龙七宿出现在东方的天空,东风频吹,气候转温,大地复苏,万象更新,草木开始发芽、长出新叶,呈现一片青绿之色,自然界充满了生机。把春天2东方2温风2青色2生气等等联系在一起,用“木”作为代表符号,五运六气该时段的主运称为“太角”或“少角”,主气是“厥阴风木”,在五行就是“木”行。医家将“木”的概念取象比类于人体功能,于是有了《黄帝内经》“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筋生心,肝主目。其在天为玄,在人为道,在地为化,化生五味,道生智,玄生神。神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体为筋,在藏为肝,在色为苍,在音为角,在声为呼,在变动为握,在窍为目,在味为酸,在志为怒”这样的论述。

随后斗柄逐渐南指,苍龙七宿行进到南天,时序进入夏季,天气转热,自然界红色增多,万物生长茂盛,因而夏天2南方2热2赤色2“长气”等等组成了以“火”为代表符号的一类自然气息,五运六气的主运变为“太徵”或“少徵”,主气进入“少阴君火”和“少阳相火”,在五行就是“火”行。联系到人体就是“南方生热,热生火,火生苦,苦生心,心生血,血生脾,心主舌。其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在体为脉,在藏为心,在色为赤,在音为徵,在声为笑,在变动为优,在窍为舌,在味为苦,在志为喜(以下长夏、秋、冬以此类推) 。”

时令的顺序是春→夏→长夏→秋→冬,所以五行相生的顺序是木→火→土→金→水。可见,五行首先是一年中的五运,是对天体运行在不同时空方位的五类气息的概括和表达。

现在的教科书讲五行学说是“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运动”,“基于古人对日常生产和生活中最常见的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或基本元素的认识,产生了五行学说”。可是,与人类生活紧密相关的材料绝非仅是木、火、土、金、水五种;五行学说还讲五音、五色、五畜、五味等等,自然界中也不仅仅只有五种音调、五种颜色、五种动物、五种气味等。古人之所以都只选五种,只能是因为先有了以五数为基准的分类体系。也就是说,先有了五行,才有五材、五音、五色、五畜、五味等概念出现,而不是由五材产生五行。

木、火、土、金、水是五行的代表符号,这个符号可以用木、火、土、金、水,也可以用角、徵、宫、商、羽,或青、赤、黄、白、黑,或生、长、化、收、藏,或风、热、湿、燥、寒等作代表,不能因为用了木、火、土、金、水的符号,就认定五行学说源于古代的“五材”说。根据五材说,教师就得跟学生讲木材能燃烧,所以木生火;火烧后能变成焦土,所以火生土??水能把火灭掉,所以水克火; 火能把金属熔化,所以火克金等。这样的五行学说,大学生会有兴趣听吗? 用在医学上又能有多少意义呢?

有些书上讲中医的五行学说起源于战国邹衍的五德终绐论,更是不对的。邹衍用五行生克理论去解释社会政权的更迭,与中医学的五行学说风马牛不相及;况且五行学说的产生远远早于邹衍所在的战国时期。文献中“五行”一词在《尚书·甘誓》和《尚书·洪范》中就可见到。《尚书·甘誓》是夏王启对有扈氏的讨伐令“, 威侮五行”是夏启声讨有扈氏的第一大罪状;《尚书·洪范》中叙说的是“昔鲧洪水?天乃赐禹洪范九畴”之事,五行被作为治国“九畴”中的第一畴。既然五行原理在夏朝之初已被尊奉为治国的第一重要法则(所以才能品类万物,贯穿 古今) ,则其产生又要远早于鲧、禹时代。据此《史记》“黄帝考定星历,建立五行”之说可以采信,五行学说形成于黄帝时代符合情理。
3、阴阳五行之道始于五运六气之候
天人相应是中医阴阳五行学说的灵魂,五运六气是这一思想的集中体现。《素问·五运行大论》曰:“候之所始,道之所生。”“道”是阴阳五行,“候”是气
候、物候,“候”变化的规律就是五运六气。也就是说,阴阳五行之道,是始于五运六气之候的。

《史记·天官书》:“斗为帝车,运于中央,临制四乡,分阴阳,建四时,均五行,移节度,定诸纪,皆系于斗。”“皆系于斗”就是皆依据天文历法,讲浅一点是
四时季节,深一点就是五运六气。撇开了五运六气,阴阳五行就成为抽象的哲学概念了。

哲学是一种意识形态。从哲学的角度看阴阳五行,就会把阴阳学说定性为“古代自发的、朴素的辨证法”,五行就成了“五种基本物质或基本元素”,五行学说也就成了“五种物质的运动和相互作用”的学说,是“朴素的唯物论”了。
有学者尖锐指出:“面对这样的结论,受过现代教育的中医初学者不禁要问:有了现代高级的对立统一规律学说,还要古代'自发的、朴素的阴阳学说’做什么? 中医的'阴阳理论’有什么值得讲、值得学?'自发的、朴素的’不就意味着落后吗? 进而,现代中医接班人首先就会想到要将'阴阳学说’进行现代化改造,或者直接将其扬弃,代之以现代高级的对立统一规律-矛盾论?”

其实,阴阳五行和五运六气,首先是古代的自然科学模型,在中医学中是具体的医学理论。在自然模型及医学理论的层面上,是有具体的事物可指的,是可以实验、可以量化的。现在仅从哲学的层面讲阴阳五行是片面的,远远不够的。
有些人把五运六气和占卜算命联系在一起,这是对中医五运六气学说极大的误解。要讲跟占卜算命的联系,阴阳五行更多一些,一般的占卜算命是不用五运六气的,只有古代占候术中有所涉及。不管是五运六气还是阴阳五行,在《黄帝内经》中是绝不用来算命的。不能因为搞占卜算命的用了阴阳五行或五运六气,就认为中医的阴阳五行和五运六气就和占卜算命同类了。搞占卜算命迷信活动的有一个重要特征,是只凭天干地支的“数”就去推算结果,而《素问·五运行大论》明确指出:“天地阴阳者,不以数推,以象之谓也。”说明《黄帝内经》的作者早就将阴阳五行和五运六气学说与占卜算命一类纯以数推的迷信活动划清了界线。运气学说中虽然有天干地支推算之法,但推算的只是五运六气的常位。运气有至而未至、有未至而至、有至而不及、有至而太过、有胜气复气、有升降失常等等变化。《素问·至真要大论》特别强调“时有常位而气无必也”,后世有些医家单凭天干地支去预测或验证气候疾病,违背了运气学说的基本精神,不能代表运气学说。
 
阴阳五行和五运六气学说主要讨论的是自然变化的“象”和“理”,是古人的自然科学模型。通过五运六气,可以还中医阴阳五行自然科学模型的本来面目。

中医阴阳五行学说的许多概念和精辟名言,来自于专论运气的七篇大论和两个遗篇。有人提出要将运气七篇的这些精辟名言与运气学说区别开来 ,笔者不敢苟同。运气七篇的论述在学术上是一个完整体系,不能凭个人好恶进行分割取舍。譬如孔子《论语》里面的每一句话不管正确与错误,都是孔子儒学思想的组成部分。假如尊儒者把《论语》里不正确的或有时代局限的内容,从孔子思想里区分出去,批儒者又将《论语》里有积极意义的内容区分出去,那我们对孔子学说的评价还能全面客观公正吗?

有人认为五运六气学说到东汉时才出现,怎么能影响到成书于西汉以前的《黄帝内经》呢? 这是误把运气七篇的成书时间等同于运气学说的产生时间了。笔者认为,五运六气的思想应该在《黄帝内经》成书以前就出现了,所以在《黄帝内经》的其他篇章中才会处处反映出五运六气的原理,只是《黄帝内经》其他篇章里的运气内容融合在医理的阐述中,对运气理论未作专题介绍,一般人也未引起注意而已。七篇大论加两个遗篇则是运气学说的专论,并侧重于五运六气六十年周期的推演和疾病的预测(遗篇更侧重于异常运气和疫病方面) 。王冰深明《黄帝内经》与五运六气的密切关系,才能把七篇大论补入《素问》之中,使两者相得益彰,更为完整。以七篇大论的浩大篇幅和行文的精密程度来看,应是运气学说发展到相当成熟后才可能出现,绝非运气学说的创始形态。故尽管七篇大论的最后完成或者出于东汉,但不能说五运六气思想也产生在该时期。
五运六气和阴阳五行都起源于古人对天地自然运动变化规律的理解,时间和空间是人类社会实践活动和领会世界的基本依据。天文定五方,历法分四时,古代原始的天文学和历法制度是中医阴阳五行和五运六气学说共同的文化源头和知识原型。在中医学中,阴阳五行和五运六气是一个完整体系。相对来说,五运六气学说偏重于自然变化周期性规律的演绎,阴阳五行学说则多从哲理阐述。有了五运六气,才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医阴阳五行学说的天人相应思想;没有了五运六气,就难以真正掌握中医阴阳五行学说的精神实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