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山”是边塞、边疆的代名词,是古诗词中的常客。应注意的是,古诗词中的“天山”和现今的天山不是一回事,不是指新疆北部的天山,而是指祁连山,是边塞战争的频发之地,“祁连山”在匈奴语中就是“天山”的意思。
提到“天山”,你首先想到的是哪句诗?本文就分享其中最精彩的8首“天山”之诗,让我们一起来品读好诗,为生活增添诗情画意。
本文只分享好诗,不进行排名,诗的出场顺序都是随机的。

第1句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出自唐朝李白的《关山月》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光。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这是一首“征怨之歌”,“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是典型的边塞场景。此诗通过边塞典型环境,衬托连年征战带给劳苦大众的沉重苦难。
战争造成骨肉分离,亲人不得团聚,战士多战死沙场,闺中人徒增思念,厌战、反战情绪充斥着全诗,这是一首非常精彩的反战诗。

第2句 “莫遣只轮归海窟,仍留一箭射天山”
出自唐朝李益的《塞下曲》
伏波惟愿裹尸还,
定远何须生入关。
莫遣只轮归海窟,
仍留一箭射天山。
这首七言绝句是一首很典型的边塞诗,此诗恢宏大气、气势滔天,通过马援和班超两位历史名将“定天山”的故事,讴歌将士们激昂慷慨、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和勇于牺牲的精神。
全诗基调激昂,音节嘹亮,是一首威武、雄壮、豪迈的边塞英雄赞歌。

第3句 “横笛闻声不见人,红旗直上天山雪”
出自唐朝陈羽的《从军行》
海畔风吹冻泥裂,
枯桐叶落枝梢折。
横笛闻声不见人,
红旗直上天山雪。
边塞诗中的“海”一般都是指大漠的意思,这是一首大漠边塞风雪行军的七绝,壮美而豪迈,充满诗情画意。
此诗前两句重点对环境进行描写,竭力突出边塞自然环境的恶劣,衬托出从军将士无所畏惧的精神风貌。后两句以“横笛”和“红旗”借代边塞将士,将士们在嘹亮雄浑的笛声中,高举红旗直向积雪山峰挺进,满是勇武、无畏的战斗精神。

第4句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出自唐朝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北风卷地百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这首诗中的“天山”到底是指如今的祁连山还是天山尚有一定争议。
这是一首“雪中送别之歌”,“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写出送别诗环境的恶劣,衬托出友情的深厚。
全诗想象力丰富,夸张得体,内涵宽广,色彩瑰丽浪漫,气势浑然磅礴,意境鲜明独特,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是边塞诗中不可多得的佳作。

第5句 “梅岭花初发,天山雪未开”
出自唐代卢照邻的《梅花落》
梅岭花初发,天山雪未开。
雪处疑花满,花边似雪回。
因风入舞袖,杂粉向妆台。
匈奴几万里,春至不知来。
这首诗“雪”与“梅花”互相衬托,相映成趣,融为一体。作者由梅岭的梅花盛开,联想到遥远的边塞,仍然处于严寒之中,忽发奇想,觉得仿佛眼前花似雪,边塞雪似花,两者难分彼此。
作者此诗借雪与梅花衬托远方的征人,希望战争不再,希望匈奴落后的边塞地区得到文明的洗礼,此诗主题得到升华。

第6句 “天山雪后北风寒,抱得琵琶马上弹”
出自明朝李攀龙的《和聂仪部明妃曲》
天山雪后北风寒,
抱得琵琶马上弹。
曲罢不知青海月,
徘徊犹作汉宫看。
是一首典型的咏史怀古诗,诗人借用王昭君出塞的典故,通过朴实的语言真实地表达出昭君身在异域,不忘故国之情,情真意切,颇有新意。

第7句 “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偏吹行路难”
出自唐朝李益的《从军北征》
天山雪后海风寒,
横笛偏吹行路难。
碛里征人三十万,
一时回首月中看。
这是一首抒发思乡之情的边塞诗,写于李益随朔方节度使崔宁巡视边疆时。
此诗描绘出一个壮阔又悲凉的行军场景,通过在哀怨的笛声中,万人回首望月这一典型场景,展示出征人的思乡之情。
全诗感情浓郁,自然真挚,悲壮中见凄苦,哀怨中显无奈,通过典型场景将征人的心理刻画得栩栩如生,历历在目,很能打动人心。

第8句 “九月天山风似刀,城南猎马缩寒毛”
出自唐代岑参的《赵将军歌》
九月天山风似刀,
城南猎马缩寒毛。
将军纵博场场胜,
赌得单于貂鼠袍。
这是一首赞美赵将军英勇善战的边塞诗,通过寒风凛冽恶劣而艰苦的边塞环境,衬托赵将军的威武英勇,用赌博来比喻战斗,衬托赵将军的潇洒,寓意战争也必将轻松取胜。
全诗语言自然朴素,形象生动,场面旷远开阔,将赵将军形象塑造得栩栩如生。

最精彩的8首“天山”之诗分享完了,可见“天山”是边塞恶劣环境的代名词,是边关将士勇武奋战的背景,衬托出守边将士的艰苦和不易。
朋友们,提到“天山”二字,你首先想到的是哪首诗?欢迎分享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