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郁氏文化】一夜征人尽望乡——从《夜上受降城闻笛》看李益边塞诗特征(文/孙庆忠)

 百年yesuo 2023-11-11 发布于江苏

郁氏文化

一夜征人尽望乡

——从《夜上受降城闻笛》看李益边塞诗特征

文/孙庆忠

边塞诗派(英语:Frontier Fortress Poem Factions),是中国诗歌的主要流派之一。在历经初唐的郁勃、盛唐的豪雄之后,迎来了中唐的苍凉。经过“安史之乱”的袭扰,唐王朝从繁盛的顶峰急转直下。宦官专权,藩镇割据,对外战争优势的丧失,使边塞诗歌的理想光辉逐渐淡弱,现实色彩愈益浓烈,李益就是这一时期的杰出代表。试从他的两首七言绝句,看其边塞诗歌的品质面貌与风格特征。

从 军 北 征

〔唐〕李益

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遍吹行路难。

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

夜上受降城闻笛

〔唐〕李益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从军北征》与《夜上受降城闻笛》当作于德宗贞元元年(785年)前后,均为以“笛声”切入,描写边塞征人的七言绝句。全诗哀怨凄美,深沉悲凉,沧桑寂冷而又含蕴不尽,堪称中唐边塞诗歌的代表。其中《夜上受降城闻笛》,曾被后人推为唐诗压卷之作。
《从军北征》描绘了一场壮阔而又悲凉的行军场景。以笛声统领渲染,悲壮尽显凄苦,哀怨更显无奈,具有含蕴不尽的抒情特色。
“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遍吹行路难。”通过地域、季节描写及音乐场景刻画,有力地烘托出行军的气氛环境。雪后的天山苍茫迷蒙而又沉寂寥廓,从那遥远的青海湖畔吹来的朔风,更加阴冷刺骨。在这偏远艰难的行军途中,横笛遍吹着这声情哀怨悲伤《行路难》曲子。

 
“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通过征人闻笛后的情态动作场景刻画,深化征人戍边的思亲怀乡主题。这横笛遍吹的《行路难》声情哀怨的曲调,一时激起了那荒漠戍关三十余万将士的情感共鸣,他们都不约而同地抬起头来,回首仰望那天空中升起的一轮皓月。
《夜上受降城闻笛》是一首抒写戍边将士乡情的诗作。以笛声统领渲染,融景色、声音与感情于一体,蕴藉含蓄地表达了戍边将士浓烈的望乡之情。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通过典型环境与特定场景描写刻画,蓄发戍边征人思亲怀乡的真挚情感。这宁夏灵武回乐峰前的荒沙浩瀚无垠,远远望去像铺了一地晶莹剔透的白雪,煞是好看。那内蒙灵州受降城外的如许月色,犹如笼罩着一层秋霜,倍感寒冷。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由前句“景与色”转入“声和情”,浓重深化戍边征人思亲怀乡情。在这万籁俱寂的宁静之夜,不知什么地方,有人忽然吹起了凄凉幽怨的芦管,这曲调声音,刹那激起了戍边征人的相思愁怨,一夜之间都翘首遥望那遥远的故乡。
清代施补华《岘佣说诗》评曰:“天山雪后”一首、“回乐峰前”一首,皆边塞名作,意态绝健,音节高亮,情思悱恻,百读不厌也。

 
李益(约750-830年),中唐著名边塞诗人,字君虞,祖籍陇西姑臧(今甘肃武威凉州),后迁河南郑州。大历四年(769年)进士,初任郑县尉,历秘书少监、集贤学士及礼部尚书等职。以边塞诗作名世,擅长绝句,尤其工于七绝。多写边地士卒久戍思归的怨望心情,不乏壮词,但偏于感伤,不复盛唐边塞诗的豪迈乐观情调,空余衰飒之气。今存《李益集》二卷,《李君虞诗集》二卷。


附:中唐著名边塞诗鉴赏

塞下曲(其二)

〔唐〕卢纶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塞下曲(其三)

〔唐〕卢纶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渡破讷沙(其二)

〔唐〕李益

破讷沙头雁正飞,鹈鹕泉上战初归。

平明日出东南地,满碛寒光生铁衣。

塞下曲(其一)

〔唐〕李益

蕃州部落能结束,朝暮驰猎黄河曲。

燕歌未断塞鸿飞,牧马群嘶边草绿。

过五原胡儿饮马泉

〔唐〕李益

绿杨著水草如烟,旧是胡儿饮马泉。几处吹笳明月夜,何人倚剑白云天。从来冻合关山路,今日分流汉使前。莫遣行人照容鬓,恐惊憔悴入新年。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