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清代时期,皇家仪仗的审美特征

 思明居士 2023-02-03 发布于河北

清代时期,皇家仪仗的审美特征

带有宗法、规制且体现政治意向的仪仗载体,向人们传达的不仅仅是一种国家的威严,与权力象征信息,同时也展现了一种壮观之美。皇家仪仗如其他造物艺术一样,如果从审美特征来考察清代皇家仪仗,清代皇家仪仗是研究清代工艺美术,具有典型意义的一个对象。

无论从服饰、车舆、乐器、旗帜、兵器、饰物等用具,还是从材料、工艺等各个方面来看,都反映了当时工艺美术特点。由于皇家仪仗有特殊功能要求,这就使清代皇家仪仗有着鲜明的审美特征。接下来就从装饰性、工艺性及程式性等三个方面,来阐述清代皇家仪仗的审美特征。

文章图片1

一、装饰性

“装饰作为一种艺术方式,它以秩序化、规律化、程式化、理想化为要求,改变和美化事物,形成合乎人类需要、与人类审美理想相统一和谐的美的形态。”所以装饰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即饰物通过依附被装饰者来改变被装饰物的原来形态。在这里的装饰不等同于修饰、粉饰、矫饰,而是一种创造。

张道一先生曾强调:“'装饰’这词,人们多以为就是花花草草,附加的花纹,其实它的含义并不那么简单。一个'装’字,可以生出装束、装点、装堂、装銮来,而'装潢’一词,又有装褾、装裱、装褫、装背、装池之称,其具体的内容和表意,都有微妙的变化。一个'饰字’,何止是装饰打扮,它既有整治、修整之义,又有刷治、洁清之罪。

文章图片2

而装与'妆’通,饰与'饬’同,可释为'美’也和'巧’也。”可见装饰不仅仅是虚饰,而是一个生活质的艺术现象和文化现象。它不仅仅是一种造型的艺术,更是人类行为的一种艺术,表现为人类行为的礼仪化、规范化,成为一种普泛化的人类行为和人的社会生活方式。装饰物所具有的这种能够美化并赋予被装饰物的特殊意义的性质,便为装饰性,它不是具体化的装饰形式和美的风格,更是一种文化的反映。装饰的演变不仅仅是装饰风格的更替发展,恰是整个人类社会文化发展变化的过程。从人类文化史角度分析,各种社会文化形态当然包括装饰特征,都无疑烙上时代的印记。

文章图片3

从装饰风格变迁中,我们也不难察觉出当时社会观念,以及它们政治、经济、哲学的等意识形态的诸多影响背景。仪仗作为宫廷礼仪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封建社会中皇权及政治等级的具体体现,有着鲜明的身份与权力象征意义。作为历代集大成的清代皇家仪仗更是如此。其装饰性就是指仪仗的装饰,能够传达和表达着一定的文化信息和社会属性,以体现清代皇家礼仪特征的性质。装饰性作为清代皇家仪仗的重要审美特征之一,它往往通过仪仗用具的装饰纹样、饰物、色彩、工艺及面料等方面来加以体现。在仪仗服饰上,无论是清代祭祀帝用服饰,还是其他皇族、皇戚属、命妇及随行皇族与扈从仪仗服饰等。

文章图片4

其服饰纹样、色彩及配饰,一方面承袭了汉民族的服饰装饰之制,同时保留了其满族服饰的装饰特点;另一方面通过装饰体现了皇权至高无上、等级分明的皇家礼仪文化。在仪仗车舆上,其皇帝五辂中精美的纹饰,醒目的颜色,华贵的饰物等,都是为了突出天子独特且尊贵的地位,彰显皇威,营造出一个气势宏大的庄严肃穆的气氛。

清代后、妃及其他皇族车辂,以及轿、舆、车等都是依据不同地位,在色彩与纹饰上也有严格的区别。从仪仗车舆的精美华丽的装饰上看,不仅体现清代车舆制度之变,更是体现清代社会文化特点。在仪仗卤簿上尤其是旗仗,其色彩与纹样的丰富性精彩绝伦,具有较强的装饰性。

文章图片5

同时以“五色”主的色彩运用,赋予了旗仗更为丰富的精神内涵,以及以龙凤纹为主纹的运用,赋予了旗仗更为深邃的象征意蕴,从中折射出清代统治者特殊的民族文化背景。在仪仗乐器上,往往也饰以金黄色龙凤纹样使其庄严威武,细腻繁琐,也体现了皇权的绝对权威,突出表现了时代与宫廷的烙印。

清代皇家仪仗的装饰不仅仅是色彩、纹样及饰物,在仪仗用具上简单的运用,而是要表达一种社会意义,具有象征性与艺术性。诸葛铠在《图案设计原理》一书中讲道,象征性装饰是指一种装饰的内容,蕴含着特定的意义,现象和本质往往是不一致的。其中包括力量的象征、权力的象征、生命的象征和吉祥的象征。

文章图片6

在清代皇家仪仗中,兵仗中鉞、戟、豹尾枪、仪刀等,象征帝王权力,这种权力更多表现为权威或威慑;仪仗用具中饰有龙、凤、狮、白虎、神武、赤熊、天马、角端、犀牛、天鹿等,想象的动物来象征帝王的神勇力量,这种力量成为帝王统治人们的一种精神;旗仗中饰有一些如瑞草、八宝花等吉祥纹样,来象征国泰民安。

二、工艺性

一定的装饰形式、风格与特征的形成,必须与一定的工艺技术、工艺规范紧密相联。所谓工艺规范,实际上就是对工艺材料及工艺技术,和工艺过程的一种要求。仪仗作为皇家礼仪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帝王权力与身份地位的身份,其仪仗制度之严肃绝对容不得随便变更,包括仪仗用具的式样、用料、工艺技术等都有着严格的标准规定。

文章图片7

历朝历代都是如此,清代更为严格。在仪仗用具的用料、大小及工艺过程等都有专人具体负责。如乾隆十五年期间,按照乾隆十三年定制标准由工部行文派造,并交苏州织造办,为定妃、皇后、皇太后、贵妃等制造了相关仪仗。即定妃綵仗内绣金黄缎七凤曲柄伞一把,黑缎宝相花伞一对。

皇后内绣金节一对、明黄缎九凤曲柄伞一把、明黄缎四季花伞贰对、明黄缎龙凤扇贰对、红缎龙凤扇贰对、明黄缎雉尾扇贰对、红缎雉尾扇贰对,以及贵妃等仪仗伞扇金节二十八件等等。并由大学士兼理工部史贻,在整个制造过程中负责核算、用料、尺寸等方面监督,确保仪仗制作质量与规范。

文章图片8

可见清代皇帝仪仗服饰的衣料、式样、颜色及应用数目,缎匹长阔尺寸、质地、花样、色泽都有明确的规定。如在档案中的“敕谕”多次记载,要求官局所织缎匹“务要经纬均匀,阔长合适,花样精巧,色泽鲜明”,对质量不合格,需补赔罚奉或受鞭责。

朝袍作为清朝皇帝举行大婚、万寿圣节、登基,及元旦、冬至、祭天等重大典礼和祭祀时所穿的礼服,其式样与装饰工艺都有着严格规定。故宫博物院所藏乾隆帝夏天御用戳纱绣单朝袍,这件朝袍身长140厘米,两袖通长188厘米,胸围128厘米,下摆312厘米,袖口15.5厘米。

文章图片9

此袍是用一绞一的直径纱绣制,纱地经粗直径0.14毫米,纬粗直径0.3毫米,每厘米经纬密度为80:20根,有均匀的绞纱纱眼。所谓戳纱绣,是以方孔纱或一绞一的直径纱作绣底,有规律地按纱眼用各色散丝或丝线戳纳成花纹,对针也很有讲究。乾隆御用戳纱绣单朝袍,除龙纹和团寿字用平金绣法外,其他花纹装饰均采用戳绣法。

其中对绣花线也有要求,必须采用直径0.46毫米的彩色绒线,颜色有多种,其线能够盖住纱底的经纬线功能,具有针路规律匀整、花纹突出特点,显现出强烈的织纹感和装饰特征。同时也采用赤圆金、紫赤圆金、淡圆金钉绣的龙纹、团寿字和全身内边饰。

文章图片10

据清宫档案资料载,制作这样一件朝袍,绣工四百九十二工,绣金工四百一十工,画样过粉十六工,仅刺绣加工合计达九百一十八工,即一个绣工要用约两年零五个月的时间才能把花纹绣完。可见制作这样的一件仪仗服饰,其程序之复杂、花费之昂贵、工艺技术之严格,着实令人惊叹。

这些由宫廷规定材料与工艺技术及方法,形成的特定的工艺规范,无疑影响着仪仗用具的造型与装饰形式,致使形成了独特的装饰风格,体现了清代皇家仪仗的工艺之美。

文章图片11

三、程式性

程式性是中国古代仪仗的一个重要审美特征。所谓“程式”,这最早与法度有关。“程”这个词汇较早就被转义而被用于意识形态领域,即引申为动作行为或事物的准则。《荀子》卷九《致仕第十四》中曰:“程者,物之准也。”式,顾名思义,就是样式或形式。“程”与“式”合为一词,意为标准的法式、样式,含有规范化的涵义。

程式作为一种规范化的表现形式,用于出行或典礼仪仗中,就是“次序排列”;用于仪仗用具制作中,就是“仪仗做法”。故仪仗的程式性,就是指仪仗规范性,即仪仗在制作与使用时所遵循的规则。程式性是中国古代仪仗的整体美学特征之一,也是中国古代仪仗的重要特征。

文章图片12

清代皇家仪仗的程式性,首先体现在仪仗用具的式样、色彩、纹样及质料上。从雍正朝、嘉庆朝、光绪朝《大清会典图式》,尤其是乾隆朝钦定《皇朝礼器图式》,我们就不难得知,所有皇家仪仗用具都已绘成图式,作为程式进行设计与制作。从仪仗用具的式样看,有仪仗服饰、仪仗车舆、仪仗卤簿以及仪仗乐器等四大类。

各类又分为不同类型的式样,同时不同身份皇族仪仗用具外型尺寸也各有规定,从而构成了丰富多彩的仪仗式样。从仪仗用具的装饰色彩来看,也体现了其程式性。这种色彩程式性表现为装饰的每种颜色,以及“五色”体系搭配,都与仪仗用具样式建立了稳定的关系,并遵循一定的原则,即身份有别、场合有别等。

文章图片13

可见仪仗用具的色彩程式性,是清代皇家仪仗程式性的具体要求,也是清代仪仗礼仪文化及色彩文化的集中反映。从仪仗用具的纹样来看,也要严格遵循规则,如龙凤纹样仅限于皇帝、皇后及少数皇族仪仗用具的装饰中,其他人不得僭越。对于清代皇家仪仗用具所使用的质料来讲也极具讲究,包括装饰质料。

其中锦缎纱紬被广泛运用于仪仗服饰、仪仗旗仗,以及车舆、乐器等饰物中。首先绸缎被集中用来生产皇家服饰用料就不必多讲了,几乎所有的皇家仪仗服饰,都是由清代内务府发交江南江宁、苏州二府、浙江杭州,及两淮织造司、局来织造的,从故宫博物院所藏服饰部分,署有制作者如“臣沈世俊恭画”、“臣沈振麟恭画”等可以证实。

文章图片14

其次从军机大臣和珅等奏报,热河各庙仪仗换新并新建,须弥福寿之庙添做仪仗需用绸缎数目摺中,不难看出旗仗所用质料类型。其中将各庙仪仗俱各换新,并新建须弥福寿之庙、照普陀宗乘之庙仪仗添做一分,除御仗瓜鎩鎗八十六对外,其余伞扇旗旛等项共一百九十对。用料总计约用各色锦六百十疋,各色缎十六疋,各色春紬四百四十五疋,黄芝麻漏地纱四疋等。如皇帝玉辂之垂幨、系带、斜置旌旗等都为青缎饰之,皇后凤舆之垂幨、坐具为明黄缎饰之等。当然还有木、铜、金、铁及用具的配饰,如伞扇胎骨縧穗等材料,这些质料类型又与不同身份具有稳定关系,体现一种身份与地位的象征。

文章图片15

当然清代皇家仪仗的程式性,还体现在不同场合、不同对象的使用上,即同一对象与不同场合之间的恒定关系,以及不同身份对象与仪仗类型存在稳定关系。如皇帝在祭祀、大婚等典礼与出行时,仪仗陈列次序与位置都有严格规定,不得混淆。

同时皇帝与皇后及其他皇家成员的仪仗,从仪仗用具类型、规模层次、不同场合上都有相应规定,不得僭越。这体现了清代皇家仪仗的程式具有较强的稳定性,显现了清代皇家礼仪之严肃性,进一步表现清代皇家威严、威势、奉天承运、礼别尊卑的形式化。

文章图片16

四、总结

在中国古代社会,仪仗有着极为特殊的功能,它是封建统治阶级用于区分尊卑,巩固等级制度,以维持其专制统治的一种手段。清代皇家仪仗在发展的演变过程中,一直坚持沿袭明制,大胆吸收汉族儒家礼制思想,形成了尊卑等级分明的“金字塔”。清王朝充分发挥仪仗的社会功能。一方面通过仪仗来区别不同身份地位的等级。

以教化道德维护社会秩序,同时还积极以此为手段作为奖励,进一步加强少数民族团结;另一方面还常常以仪仗作为皇权的象征,通过大典礼仪、出巡等方式,来炫耀至高无上的权力,以达到礼治目的。清代皇家仪仗正是有着特殊的功能要求,使得皇家仪仗有着装饰性、工艺性及程式性等鲜明的审美特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